《主角》人物形象浅析之胡三元
(2020-01-16 20:32:07)
标签:
《主角》胡三元鼓师 |
分类: 个人原创 |
——《主角》人物形象浅析之一
姚
读罢第十届茅奖获奖作品,陕西镇安籍作家陈彦的《主角》,掩卷深思,除了小说的主人公忆秦娥塑造得十分出彩外,胡三元、胡彩香、“忠孝仁义”四艺人、秦八娃、黄正大、朱继儒、楚嘉禾等人物形象也个性鲜明,鲜活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三元是《主角》中仅次于主人公忆秦娥的一个重要人物。如果说忆秦娥是“戏痴”,那么,胡三元就是典型的“鼓痴”。他是宁州剧团敲鼓手,著名的秦腔鼓师。是他把外甥女带进了宁州剧团,是他负责任地照料、呵护着忆秦娥一步一步走进秦腔的艺术殿堂并登峰造极。可以说,他是忆秦娥从艺路上的贵人,也是她从艺路上的灾星。
他是个桀骜不驯的敲鼓高手,对事业精益求精,对艺术如痴如狂。是个“刺儿头”,爱管闲事,爱挑毛病,爱提意见。在乱船倒一湾的宁州剧团,这个仗着敲鼓技术过硬,在团上敲戏贡献大,只认技术不认人。常常给外行领导出尽洋相,摆尽难看的“二杆子”、“一根筋”,在生活上却不检点,绯闻不断,而且恃才傲物,常常将自己置于尴尬而危险的境地。一生穷困潦倒,饱经风霜,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折磨,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作为专业敲鼓手,在宁州附近七八个县,他能把鼓敲得无出其二。就连省城大剧院里敲鼓的那几下,也没有值得他“朝眼窝子里眨的”。
他嗜鼓如命,一天不敲,几乎要憋死。在全国人民沉痛悼念毛主席的时候,他用一本书当板鼓,在房子里偷偷练着鼓艺,被认为是搞娱乐活动,定为反革命。关在县中队,胡彩霞带着忆秦娥去看他,他在河边挑选石头,可两个手指头,是一个劲儿地在石头上做着敲鼓状。看似在挑石头,实际上,他是在石头上敲着鼓。嘴里还在咕叨着打击乐谱。
一个多月后,才被释放回来,他就破口大骂黄正大。晚上关了门窗整整敲了一夜。他被团里开除留用一年,受处分期间不能敲鼓,只让下厨帮灶,打扫卫生。演出时搬布景,拉幕布。
在开除留用,下厨帮灶期间他,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起来后先练习敲鼓(书),敲完鼓(书),再去打扫卫生。
在剧团排练《洪湖赤卫队》时,他制造的土炮发生爆炸事故。这本来属于意外演出事故,如果团里领导出面说话,他是可以不坐监的。可是,由于他生性生楞倔硬,平时遇事不拐弯儿,爱骂人,不受领导待见,因此,团里领导不愿出面替他说话,还硬说他是故意的。结果再次收了监。
在劳改场,胡三元成了有名的“胡敲打”。他见啥敲啥,在犯人脊背上敲,在脑壳上敲,在屁股上敲,拿着碗筷敲,拿着洋瓷盆儿敲,凡是能敲的东西几乎都让他敲遍了。难怪胡彩香说他“胡三元就是个敲鼓佬的命,其余百事不成”。在秦腔遭遇大萧条时期,别人都改行敲西洋乐器了,他还是死抱住敲鼓不放,因而一贫如洗,生活几乎无以为继。
作为一流的敲鼓手,他不仅嗜鼓如痴,而且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是个典型的“炮筒子”脾气。
提前释放回到剧团的当天晚上,得知外甥女被廖耀辉欺负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冲进灶房痛打廖耀辉,结果被黄主任撵出剧团外去住了。
黄主任调走那天,他送瘟神般给黄放“起身炮”,气得黄找上边的领导,专门给团长朱继儒打招呼,说胡三元这个刑满释放人员很危险,绝对不能用。
作为远近闻名的司鼓大师,他的敲鼓技术已经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但他还是要求自己在敲鼓时不能出现半点差错,也不允许别人在敲鼓时出现丝毫懈怠。一旦谁轻视或亵渎了这门艺术,一旦谁在演出中走心或出错,他便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脑子管不住手地用鼓槌敲掉人家的门牙。弄得自己一生官司缠身,穷困潦倒,狼狈不堪。
在茶社唱戏,他看不惯廖老板对胡彩香耍流氓,用鼓槌敲掉了廖老板的两颗门牙,经过调解,让他赔五万了事,他宁愿坐监,也不赔偿,结果被判刑一年。
出狱后,忆秦娥介绍他到郊县剧团去敲鼓,遇到剧团改制,团里一盘散沙,大家都没心思唱戏。他觉得这样演戏太丢唱戏人的脸面。到底没忍住,还是失手用鼓槌敲掉了打下手的门牙。经过反复调停,答应给人家赔三万了事。可借来借去,最后还是忆秦娥给他一万多元,才打发走缺了门牙的“账主子”。
晚年,回到老家九岩沟,他跟姐夫易茂财一起排练皮影戏《白蛇传》,他嫌姐夫把小锣“喂”慢了半拍,拿鼓槌无意间又敲掉了姐夫的两颗门牙,气得易茂财当时就跟他打了一架。
就这样,敲了一路的鼓,也敲了一路的牙,还坐了一辈子的牢,老了老了,“房没个房,单位没个单位,女人没个正经女人,娃没个娃,就活了一对烂鼓槌。”这就是挨了棍子不记打,可亲可敬又可怜的胡三元。硬是把自己熬成了一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嘎嘣脆的铜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