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川丧葬习俗
(2010-05-19 06:51:53)
标签:
漫川丧葬习俗送终散文 |
分类: 个人原创 |
漫川丧葬习俗
姚才华
家住三五里,各处有乡风。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也大不相同,丧葬习俗也如此。漫川关地处秦头楚尾,人杂东西南北,历来是礼仪之邦。漫川的丧葬习俗颇为复杂,现简述如下。
漫川的丧葬习俗一般要经过下列程序:送终、穿寿(老)衣、下榻、入殓(或进材)、扶灵、升棺、开咽喉、报丧、唱孝歌、验殓、出灵(柩)、祭龙、上山、落寺等。
1.送终:即子女在老人生前与之见最后一面。长辈在病危之际,子女都要赶回来看望,日夜守候在床边,看老人最后还有啥吩咐,交代完后事,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称之为“送终”。送终后,孝子要跪在床前烧“落气纸”,也叫“盘缠钱”,一般是用老秤称九斤四两火纸,孝子将纸烧在孝子盆(用泥土烧制的瓦盆)中。烧过的纸灰装进用一尺二或一尺五的白布缝制的三角形钱袋里,搭在棺材盖前部,入殓时放进棺材中。人死后为什么要大量烧纸,传说与东汉的蔡伦有关。蔡伦造出纸后,由于价钱昂贵,一般人买不起,纸的销路不畅。于是蔡伦与其儿子商量一计,由蔡伦佯死装进棺材中,里边放有吃喝,又让儿子用两沓纸垫起棺材盖,留出缝隙好透气,让儿子们跪在棺材前大量烧纸,三天后,蔡伦在棺材中发出哼声,让其儿子把棺材盖揭开。儿子们依计而行,第三天听到哼声后将棺材盖揭开,蔡伦活过来了,众人大为吃惊。蔡氏对众人说,他之所以能活过来,是因为儿子们用纸钱把他从阎王爷处买回来的。从此,人死后便大量烧纸,蔡氏造纸也不愁销路了。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未必可信。一般家中有老人的,子孙在老人生前都要预备好死后的必需品,如棺材、火纸、皮纸、寿衣、孝子盆等等。
2.穿寿衣:也叫穿老衣。落气纸烧过后,要给亡人穿寿衣。穿寿衣的讲究颇多,亡人如果是男的,穿寿衣前要先给亡人剃头,头发要剃完,意为体之发肤,受之父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若是女的,要梳头,梳头时先向前梳三下,再向后梳四下,即前三后四。剃(梳)头结束后,再给亡人洗澡,洗澡时先从亡人前面擦三下,再从后面擦四下(从上往下擦)。洗澡结束后,要给亡人穿寿衣,穿寿衣有五领三腰或七领五腰之说。也就是上身穿五件或七件,下身穿三件或五件。究竟穿几件,要根据亡者家庭情况而定,富裕者,当官者,都穿得多,还有铺二盖三之说。穿寿衣时,亡者的长子要将自己随身穿在最里层的衬衣脱下给亡者穿在最里层,叫做踏肉褂,然后,亡者穿的每一件衣服都要先穿在长子身上焐热,然后再脱下给亡者穿上,意为后辈儿孙乘热而发。寿衣一般是红、蓝、黒色居多,但不能是灰色的。据说穿灰色寿衣,亡人来世将变畜生,如毛驴等。鞋子不能是硬底子,传说亡人穿硬底鞋在阴间走路不稳当。男女都有裤、腰带裤、腰带按一岁一根棉线绕在一起给亡人系上。再用三根棉线绕在一起系在亡人脚颈上,是谓绊脚绳。再将二十四个小圆馍用线绳串在一起系在亡人手腕上,称之为打狗巴(也叫恶狗撑)。传说亡人死后要过泰山二十四岳,遇到恶狗时,顺手摔一个小馍喂狗,亡人好过奈何桥。最后再在亡人嘴里放两枚铜钱(现多为硬币),是谓噙口钱。当然,这些习俗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不可取。
3.下榻:是指寿衣穿好后将亡人从床上移到堂屋 靠墙的门板上(门板提前用两条矮板凳支好)。孝子继续跪在地上烧纸。在门上、香火上要贴上火纸(或皮纸),意在怕惊损了“门神”、“祖先之灵”等。近亲晚辈们用白布三尺一分为二,用麻丝系戴在头上,拖在背后,是谓“披麻戴孝”。
4.入殓,也叫进材。也就是将亡人移至棺材中,进材之前,先用草木灰打包填在棺底,上铺皮纸,再放七个灰包(用皮纸装草木灰打成包,左、右脚跟处各放一个,腰部放两个,左、右肩处各放一个,头部枕一个,起固定作用),男的脚蹲三块金砖(实为土砖),女的脚蹲一把笊篱,意为男主外(在外挣钱),女主内( 在家操持家务),当然,这是深受古代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最后将亡人移到棺材中,盖上棺盖,将棺材先用两条矮板凳支起来,停放在堂屋,入殓方才结束。
5.扶灵:亡人死后,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知道后都要赶来看望、帮忙,开始张罗后事,指定总管、内管、外管,即成立治丧委员会。总管大多由本村的村委会成员或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人承担,负责管理全盘事务;内管多由户族内有一定威信的人承担,负责财务收支;外管主要管人事调配,如负责帮忙人员的分工。治丧委员会成立后,要跟亡人的主要家属商量请阴阳先等有关事宜。阴阳先请来后,开始写灵牌,即扶灵,剪引路幡,华幡等。
6.升棺:灵牌、引路幡等准备停当后,将棺材支起来,一般棺材的大头朝外(即朝大门外)用大桌子或八仙桌支起,小头朝里(即朝香火)用小桌子,再在小桌子上放小板凳火或砖头,将棺材放平支起来,是谓升棺。当然,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有些地方也不尽然,如漫川同安箭河、莲花池乡一带升棺时则将棺材的大头朝内,小头朝外。升棺后,棺材左右两边各放两条高板凳供孝子坐(守夜)。
7.开咽喉:升棺结束后,阴阳先儿将灵牌立在棺材大头正中央,将引路幡、华幡插在大头两边。然后让厨房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菜,一碗饭,一壶酒,三个酒盅,两盏灯或两根蜡烛端来放在大桌子上,阴阳先儿倒上三杯酒后,开始祷告。这时孝子点燃三柱香(即一炉香),平放在香炉上,是谓倒头香,孝子再点燃棺材底下的水灯(古时棺材底放一盆水,水中放一只碗,碗中倒入清油,放入灯芯后点燃,故称水灯。现在已不用水盆,只在碗中倒入清油点燃)。最后孝子将三柱香立插在香炉中,开咽喉方告结束。
8.报丧:阴阳先儿择好安葬的吉日(要看到具体时辰,如几点出灵,几点落寺,这一天与哪些属相相克等,阴阳先儿都要写在皮纸上贴出来,让人知道,以便与亡人属相相克的人在出灵和落寺时提前回避,若不回避,有时犯煞会坏事。)由外管分派人到亡人的亲友处报丧,告诉亲友,亡人已经去世,于哪一天哪个时辰上山。如果死者停丧时间长,亲友得信后,一般先来看望,安慰死者家属,然后回去,等到上山的前一天备上礼品,如花圈、鞭炮、挽幛、火纸、白纸、香烟等前来吊唁。前来吊唁的若是晚辈,一进亡者家门,先要到亡者灵前点上一炉香,叩头祭奠,亡者儿子、儿媳也要在灵前还礼(面对吊唁者,与之同时行跪拜礼)。如果同时前来祭奠的人多,祭奠者自觉在灵前排好队,由其中一人一次点燃一把香,然后每人发一炉,一一跪拜,香发完后从香炉中抽出再分发给其他人,继续跪拜,众人跪拜结束后,最后由焚香人跪拜,同时也要立即将亡者儿子或儿媳一并扶起。
9.唱孝歌:亡者未安葬前,孝家要安排唱孝歌,也叫打转转鼓,还有的叫打带食。将唱孝歌称为打转转鼓,是因为唱孝歌时,歌者要环绕着棺材边走边唱,故名。而将唱孝歌称为打带食,也是有来历的。传说从前,在一个村子里同时死了两个人,一家非常富裕,亡者子女大操大办,请人唱孝歌,唱大戏,热闹非凡。另一亡者家十分贫穷,请不起歌者,家里冷冷清清。另一路歌手得知后,带着干粮,到贫者家唱孝歌,亡者子女说:我家贫穷,请不起歌手,还是算了吧。歌手们说:我们都自带干粮,不用你破费,我们是自愿来给亡者唱孝歌的。于是就敲起锣,打起鼓,开起腔唱了起来,一时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帮忙,贫者家热热闹闹地将亡人送上了山,亡者子女感激涕零,由此,后人把唱孝歌也叫打带食。唱孝歌只能唱单不能唱双,如亡者如果是七天后安葬,一般要唱五夜或三夜,也有唱七夜的,即从亡者死的当天晚上就开始请歌手唱。究竟唱几夜,要视亡者家庭贫富情况而定。唱孝歌,有开头,有结尾,开头叫“开歌路”,结尾叫“还阳”,中间还有烧更纸。亡人上山前的晚上最热闹,远远近近的亲朋好友都要赶来,孝子玄孙在哀婉凄凉的孝歌声中,按长幼亲疏依次向亡人焚香磕头,直到孝子全部跪拜结束。往年户族大,晚辈多的,烧更纸要持续一两个小时,现在一般多在半至一个小时。烧更纸结束后开始还阳。最后一夜孝子玄孙要守在棺材边,陪亡人过夜,称为守夜,因为这是最后一夜陪亡者在家过夜,所以孝子们都哭得非常伤心。
10.验殓:还阳结束后由丧夫将棺材盖揭开,取出噙口钱,孝子玄孙爬在棺材沿儿与亡人见最后一面,孝子玄孙嚎啕大哭,极为伤心,让人听后也不禁落泪。验殓结束后,丧夫们取出棺材盖下垫的两沓火纸,迅速将棺材盖盖上,用三个铁卡子将棺材钉紧。钉卡子时要分男左女右,即亡者若是男的,则在左边钉两枚卡子,右边钉一枚卡子,女的反之。钉好后用草绳或铁丝将棺材箍紧,等时辰一到,众丧夫用手将棺材捧至门外停放,是谓出灵,挽幛、花圈、金银山、灵屋等都要事先搬出门外,摆放在棺材前。出灵时,属相相克者要回避。
11.祭龙:出灵结束后,要祭龙,祭龙声势也很浩大。丧夫们将棺材绑在两根“龙杠”上,固定后,鸣炮开始祭龙。祭龙时由一人手提酒壶,另一只手拎着大公鸡,将鸡冠掐出血滴在酒盅里,斟满酒开始祭龙。祭词如下:“天机时良,正好出丧。开天天有八卦,开水水有波浪,开地地有五方,开人人有四相。我从孝家门前走,孝家赐我一壶酒,请我与他祭龙头。一杯酒祭龙头,后辈儿孙中诸侯(众和:好);二杯酒祭龙尾,后辈儿孙穿朝衣(众和:好);三杯酒祭龙腰,后辈儿孙穿紫袍(众和:好);祭在左边出国老(众和:好);祭在右边出皇娘( 众和:好)八大金刚请抬起,一直抬到卧龙岗上去(众和:好)”祭毕,鞭炮齐鸣,孝子们举起花圈、挽幛、布龙等走在最前面,长子或长孙在前捧灵,或捧遗像,或举引路幡。队伍最前面一人背着背篓,内装火纸,边走边撒。众丧夫将棺材抬上肩动身走,一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唢呐呜咽,丧葬队伍绵延好几里。若是到墓地距离远,沿途需要架马,由两人各自掂一条高板凳走在送葬队伍中,一旦丧夫要歇脚,立马上前将两条板凳放在棺材下支起棺材,众人休息,孝子则跪在地上。休息毕,一人高喊“起”,炮声隆隆,锣鼓阵阵,唢呐声声,丧夫们抬起棺材继续前行,掂板凳者抽出板凳继续跟着队伍走。架马只能架单不能架双(不含一起一落)。抬到平坦处,丧夫们踩着鼓点走起秧歌步,炮声越响,鼓点越欢,走得越起劲儿,扭罢秧歌再慢慢抬到墓地。这个过程也叫上山。
12.落寺:即下葬。棺材抬到墓地后,先要暖井,即阴阳先用火纸在井内前后左右排成“ 添、人、进、口 ”四个字,然后点火烧掉,还要分金交地契,烧地契时,孝子要喊三声“爸(或妈等)领地契”,最后,时辰一到,丧夫们拨正棺材方向,长子将“破土”撒入墓穴,称“落寺”。在落寺时,如有与亡者属相相克者,不能在旁观看。落寺后,打井的丧夫培土成“冢”,众孝子跪在坟前焚纸哭拜,将花圈插在坟上,撤下挽幛上的纸,将挽幛折叠收回,将灵屋、金银山等在坟前焚烧。一切安排停当,孝子回家后大摆筵席,筵席比较丰盛,一般都是漫川的“八大件”。宴请所有帮忙的,这种筵席叫“回山席”( 多在街道及附近),也就是将亡人顺利送上山、入土为安后,回到孝家后所设的筵席。因为亡者已入土为安,丧夫和帮忙的可以轻松地猜拳行令,开怀畅饮。筵席结束后,内、外管安排各人完成各自的事务,比如厨房帮忙的要将灶上用品洗涮干净,负责外借的,要把所借的东西归还。内管要向孝家交清经济手续、剩余物品的清点等。也有的地方时兴“上山席”(多在乡下),即在上山前就大摆筵席,款待丧夫和所有帮忙的,席间一般要说酒话,主要是管事的代表孝家说些客气话,如孝家条件差、照顾不周、慢待了客人等等。上山席吃罢后,时辰一到,开始祭龙,祭龙毕,开始动身上山。将亡人送上山、入土为安后,众人各回各家。但总管、内、外管还要回到孝家移交有关手续。第二天孝家还要设宴专门招待帮忙的,有的甚至要延续好几天方才结束。
13.拢丧:亡人上山前一天晚上,孝家要大设筵席,招待“丧夫”(也叫扶重的)席间总管要代表孝家说些客气话,然后给每个丧夫(也含其他帮忙的)封礼食。丧夫一般是每人一条手巾、一双草鞋、两盒烟。分发前总管要交待清各自的任务,叮嘱帮忙的不能误事。丧夫一般有十二或十六人组成,其中一人担任丧夫头,负责丧夫的召集、分工等。席毕,丧夫回家休息,第二天按时到场,这个过程称为拢丧。
14.打井:亡人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外管要安排四个人挖墓穴,俗称打井。打井前孝子领着阴阳先先看地,地看好后由孝子先“破土”,破土时,孝子一手拿板锄,一手捧一张火纸放在怀里,走一步挖一锄,将土勾入怀中火纸内,共挖三锄,三下挖好后,锄子往后一摔,将挖回的三锄土用怀中火纸包好,放在井旁藏好,落寺时由孝子将破土放入井中。打井的人井未打好前不能回家吃饭,吃饭时由孝子送到井边吃,吃好后继续打井,一直要等到亡人入土,培土成冢后,才能随大伙儿一同回家。
将亡人顺顺利利、热热闹闹送上山后,整个丧葬的集体活动才告一段落,但丧事并未结束。亡人上山的当晚,儿女们要到坟上煨火,也叫“送怕火”。过去是用稻草、麦草或龙须草按一岁拧一股,连在一起,环绕坟的四周点着,第二天到坟上看时,如果草把子烧完,传说亡人无罪。现在一般用柴煨火,点蜡,意味着给亡人做伴,送怕火要连续送三夜。第三天拦坟,亡者儿女、女婿等亲戚要拿着锄头、铁锨等工具一起到坟上焚香、烧纸跪拜后,开始抬石头或搬砖头砌坟头,往坟上浇土。坟拦好后由孝子到左右陌生坟前烧三张纸,叫“合邻”,再在新坟四周烧五方纸(东西南北中),然后,众人再次祭奠、放炮,方才回家。从亡者死后第一天算起,到第六天为“一七”,以后每七天为一七,直到“七七”为止(实际每七只有六天,因为一般都是应前不应后)。再过“百日”祭,以后是“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七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为小祭,“三周年”为大祭。在山外三周年要请乐器班子唱大戏、放电影等,十分排场,三周年满,也意味着亡人三年罪满,儿女要请阴阳先给亡人上堂,上堂结束,大摆宴席,席毕,整个丧事才算完毕。
漫川人素以重礼仪,尊长辈,爱幼小著称,但近些年来,漫川人也滋生了爱面子,讲排场,摆阔气等一些不良风气。生老病死,人人难免。对亡者适当进行祭奠,本无可厚非,但近些年来,漫川一带的红白喜事讲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之风日甚,铺张浪费严重。街道一带过去老了人,有钱人请人放录像、电影,现在时兴唱大戏,有的要唱三天三夜,有的还要雇人哭丧。天天吃席面,顿顿下食堂,一摆就是上百桌,酒要喝掉几百件,烟要抽掉三四箱,猪羊吃掉两三头,鞭炮要放万把元,花圈要排好几里。每天至少花费五千至一万元。现在在 街道老了人没有几万元是办不下来的。人死众人丧,过去办丧事帮忙都是义务的,现在啥都要讲钱,有的家底儿薄,哪怕举债办丧事,也不甘落后,弄得丧事完毕因分摊债务,不少兄弟反目、妯娌结仇,搞得沸沸扬扬,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今天,我们提倡厚养薄葬,移风易俗,老人在世时子女精心伺候,细心照料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孝敬。完全没有必要借死人之名给活人装脸,打肿脸充胖子。在此,笔者郑重呼吁丧事从简,坚决摒弃盲目攀比之风。
此文入选山阳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五辑《山阳民俗》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