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
(2011-01-27 10:17: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海无涯 |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一、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
任务:学习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语言学性质、功能以及它的结构,了解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
二、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分类:
从研究的对象上分:
从研究的侧重面上分:
语言学概论属于普通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
索绪尔对语言学的分类:
1、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2、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3、微观(内部)语言学和宏观(外部)语言学
三、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小结
1、五段:
(1)语文学阶段: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目的让人读懂古文献,而不在于研究语言。使得语言研究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
(3)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
结构主义鼻祖——索绪尔。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又分为三派:布拉格学派(功能派)、哥本哈根学派(符号派)、美国派(描写派,影响最大)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推崇直接成分分析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对中国的语言研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形式语言学阶段
(5)交叉语言学阶段
随着当代社会的飞跃发展,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一些交叉性、边缘性学科。例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
2、两线(自学)
3、三解放(自学)
第二节 语言和言语的对立统一
一、语言和言语的定义
言语两方面含义:
言语有两种形式,就是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两种形式都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
外部言语是指说出来的或写出来的可以使别人感知的话。
内部言语是指没有说出来的内心的话。
1.外部言语有交际功能,而内部言语则没有交际功能。
人们说话和所说的话中存在一个系统,这就是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任何语言都不例外。语言是一套规则系统。言语是说(写)和所说(所写);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区别:1、语言是稳定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具有运动状态。2、语言的本质因素是社会因素,言语除了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3、语言系统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
联系:1、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语言存在于言语之间。2、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
三、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意义
1、明确了语言研究的不同领域。
2、为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模式,即“言语——语言——言语”的模式。
第三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一、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是交际工具。
(二)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三)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1、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有着本质区别。
2、动物学不会语言。
(四)语言是人类的、全民的交际工具。
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第四节
一、语言是一种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和种类
什么是符号?
符号的构成:
这种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即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现象,是由一定社会集团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的。
符号构成的两个方面,语言学上常用形式和意义来表述。形式是符号的外壳,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感知,具有物质性。色彩、线条为视觉感知,声音可以为听觉感知等。意义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的现象事物。
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语言符号任意性中可变性和强制不变性形成语言符号一个矛盾体中的两个方面。
2、线条型: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声音,我们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
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词汇、语法四大因素构成的系统。
(一)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
在言语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聚集成类的关系叫聚合关系。
思考:如果没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人类语言会怎样?
组合关系使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有序性,聚合关系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大大简化了语言系统。
(二)语言符号的层级性
第五节
一、言语的交际过程
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译码
二、语用分析
(一)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
(二)言语会话原则: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四条准则;利奇提出礼貌原则补充会话原则。
三、篇章分析
四、言语规律
第六节
一、语言是个既稳定又发展的体系
二、语言的发展规律
个别语言发展规律:
普遍语言发展规律:渐变性、参差性
三、语言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结果
(一)语言的分化:方言、亲属语言(从同一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几种不同的语言。汉语藏语来自原始汉藏语,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二)语言的整化:民族共同语、民族交际语、国际交际语
(三)语言的混合和融合
1、语言的混合:几种语言系统混合成一种语言的现象。长期混合并形成稳定体系的有克里奥尔语(Creole )
在语言种类上,“洋泾浜”是指带有其它语言特色的语言。“洋泾浜英语”,因旧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泾浜”而得名(以前特指是华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中国从事贸易的联系语言,现已泛指)。在英语中,等义的说法是皮钦(pidgin)。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数目较少,往往借助迂回曲折的方式指称事物。grass on face
2、语言的融合
第二章
第一节
一、语音的生理特性
3、共鸣调节器官:口腔、鼻腔、咽腔(合称声腔)
二、语音的物理特性
B 音强:决定于声波的振幅。语音强弱和语音高低不是一回事。小声说或大声说才是音强问题。
C音长: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长短。
D音质(音色):一个声音区别与另一个声音的基本特征。
三、语音的心理特征
四、语音的社会特性:
1、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2、语音的民族性。
3、音位体系的演变。
第二节语言的声音
音素的记录:语音一发即逝,要让语音看得见、抓得住,就得把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记录音素的书写符号叫音标。目前国际上最通用的是国际音标。
汉语历史上给汉字注音先后采用的几种方法.
A元音音素:1、声门以上发音器官无阻碍,2、发元音时声带都振动;3、发音器官各部分均衡紧张。
舌面元音:舌面起主要作用改变共鸣器形状发出的音。[i]
八个基本元音
1[i]
2[e]
3[ε]
4[a]
5[u]
6[o]
7[
כ ]
8[α]
舌尖元音:舌尖起主要作用改变共鸣器形状而发出的音。
汉语历史上给汉字注音的四种方法:
1、直音法:包括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纽四声法。东汉前人们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读若:被注字的读音很像另一个字的读音。直音法:用同音字给被注字注音。利用相同音节但不同声调的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纽四声法。
2、反切法:自东汉以后使用了2000多年。
有24个声母:ㄅb ㄆp ㄇm ㄈ f万 ㄉ ㄊ ㄋ ㄘ ㄍ ㄎ 兀 ㄏ ㄐ ㄑ 广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16个韵母:ㄚa ㄛo ㄜe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ㄧ ㄨ ㄩ.
4、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公布实施的给汉语字词注音的方法。
B辅音音素:声门以上的某些发音器官形成阻碍;浊辅音声带振动,清辅音声带不振动;发音器官部分紧张。
21个辅音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分为7类(见下页表格);
二、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在同一类发音中从能否区别词或语素的角度划分或归并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形式。
最小语音单位,只有具有社会性特点,具有区别词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才是音位。
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1、音位是属于具体的语言或方言的。音素则可以超越具体语言或方言。[p]和[p‘],不结合具体的语言,我们只能说它们是音素不好说它们是音位 。
2、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音高——调位、音强——重位、音长——时位、音质)的任何一个角度上划分与归并。
3、音素是一次发音就可以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
在一次发音中音素和音位并没有什么区别→音位在一次发音中只能由具体的音素来体现。
音位可以分为1、音质音位(元音音位+辅音音位) 2、非音质音位(调位、重位、时位)。
(一)音质音位
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
(1)对立原则:替换法 “对立原则”是划分音位的重要原则。
(2)互补原则:一类音素在正常的情况下从不在同一个语音环境里出现,不能构成对立,这种现象叫互补分布。各守一方,共同补充。
(3)相似原则:互补原则是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有些音素虽然互补分布,但发音差别很大,不能归并为同一个音位,而应分属不同音位。如[f]和[ŋ]。
音位和音位变体:
(1)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2)典型变体和一般变体:
(二)非音质音位:
音位和音素的联系
第三节 言语的声音
一、语流及语流音变
(一)同化:顺同化(前面的音同化后面的音 dogs)、逆同化(后面的音同化前面的音
(二)异化:两个原来相同或相近的音连读→受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包括顺异化和逆异化。
(三)弱化:语流中一个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临近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的现象。
(四)脱落:语流音变中连读的某个音消失的
语音现象。(往往弱化的某个音节进一步弱化形成脱落)
(五)增音:语流中连读发音时音素增加的语音现象。
第三章
第一节 语义的定义和分类
一、语言意义
1、他找你。2、你找他。“他“和“你“这两个词本身并无所谓施事或受事,它们之所以可以分别表达施事和受事的意义,主要靠句中名词相对于动词的排列顺序和结构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决定的,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语言意义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脱离言语环境独立存在,具有相对凝固、稳定、概括、多义的特点。词典中解释的词义都是语言意义。如“他”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某一个人。“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
二、言语意义
一种环境意义。指具体的人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语言意义具体运用的结果。言语意义必须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才能得到。“他”在不同的上下文或交际场合又可以具体指称张三、李四或王五等,这种意义一旦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就不复存在,因而是这个词的个别的临时的意义。
三、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的关系p86
第二节
一、词义
(一)语义的类型及特点
利奇把意义分为七种类型(利奇意义七分法):
1、概念意义
社会实践中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我们通过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类,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足以跟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把这些认识成果固定下来,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这种通过词语来表现的对一定对象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概念意义”。
2、内涵意义:和人的社会性紧密联系着的一种附加意义。
3、风格意义: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使用语言时带给语言的风格或语体上的附加意义。
4、感情意义
5、连带意义:一种能引起听众或读者联想的附加意义。
6、搭配意义:适合用在某一上下文的意义。有些词尽管有共同的基本意义,但搭配能力不同,因而意义也有所不同。
7、主题意义:通过词序和各种强调方式表达出来的意义。
词义的特点:
1、概括性:词义并非一对一地反映每一个具体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概括地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的共同特征。因为词义的概括性,我们才能通过有限的词汇表达无限的内容。
2、明晰性与模糊性
3、共同性与民族性
.“蜡烛”一词的这些派生义都是在它的词汇意义“蜡制的照明物”的基础上所增添的民族文化含义.这些意义与蜡烛实体的特点如点燃,融化,熄灭等都有密切关系,但它们都与汉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
(二)义位、义素及义素分析
一个词只反映一类或一个对象,这个词只有一个义项(义位),如a、b;如果反映的对象不止一个,这个词就有多个义项(义位)
义素: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分析为若干义项,一个义项是否可以进一步分解?
义素:对词某个义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
(三)语义场:归属于一个总称之下的在意义上紧密联系的一组词的义位的聚合体。
语义场的类别:
1、联想义场
2、同义义场
语义场的特点:
(1)层次性
(2)交错性
(3)变动性
(4)民族性:
第三节 言语意义
言语意义具体、复杂多变。语言意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产生变化的结果。言语意义离不开语言环境。
一、语境:语言环境的简称。指的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具体环境。
语境有狭义广义之分。
二、语境对语义的作用
(一)限制作用
(二)明确作用
(三)变更作用
(四)添补作用
三、语义对语境的反映
四、语义在语境中变化的形式
(一)具体义
(二)虚化义
(三)反义
(四)转义
(五)言外之意
第四节
语义历史演变的原因
(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鬼:人所归为鬼。(古)鬼: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现汉词典》)
(三)语言单位内部的矛盾:走——跑——行
二、语义历史演变的途径
词义引申的主要途径:
(1)比喻 :近视、包袱。
(2)借代:铁窗、便衣。
三、语义历史演变的结果
(一)语义所指概念的扩大
江:专指长江
(二)语义缩小
批判:原来含有评论优点和指出错误两个方面,现在只剩分析批驳错误一个方面。
报复:原指报恩、抱怨两个方面,现只指抱怨。
(三)语义转移
牺牲:古代指祭祀时宰杀的牲畜,现在演变为表示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书记:原指起草、抄写文书的人,现在指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第四章 词汇
第一节 词汇的定义和分类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一、词汇的定义
词汇指词和词的等价物——固定词语的总和。是一个集合体概念。单个的词或固定短语不能叫做词汇,但可以称作词汇单位。“汉语词汇”“网络词汇”“鲁迅的词汇”
二、词汇的分类:语言的词汇(汉语词汇)和言语的词汇(网络词汇、鲁迅的词汇等)。
第二节 语言的词汇
一 语言词汇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言词汇的性质
充当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词汇的基本属性。任意堆积词汇单位不能构成言语作品,需要语法规律的支配。
(二)语言词汇的特点
1、系统性:潜在的,通过词汇单位的聚合体体现。依据不同标准吧词汇分为不同系列,各系列以某一相同特点聚合在一起。如根据构成此的音节数量多少,可以把词分为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等。
2、词汇的绝对任意性和相对理据性。
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理据性体现在语素与语素的组合、词与词的组合是非任意的、可论证的。
3、词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
词汇特别是实词,与逻辑上的概念密切相关。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就一定会有一个相应词语来表达它,这方面所有语言都一样。这就是词汇的普遍性。
不同民族反映相同概念的词语往往不同。这就是词汇的民族性。各民族都有某种虚幻的神灵概念。
4、词汇的变化性与稳定性
二、语言词汇的单位
1、词
2、由词构成的固定词语。
二者形式不完全一样,但功能相同。固定词语从表面看是比词大的单位,但在造句中作用相当于词,是词的等价物。等价物 :用来充当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
三、词
(一)词的定义
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
独立运用:单独造句(“谁?”);单独做句子成分、单独回答问题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词与语素的区分
语素是语言中不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二者区分点在于能否独立运用。
词与词语的区分
是不是最小单位。可用扩展法进行区分。
(二)词的构成成分——语素
语素的分类
1、根据能否独立运用,分为成词语素(我、天、来、去、呢、吗)和不成词语素(习、鸭、荣、音、置)。
2、根据在构词中的作用,分为词根、词缀、词尾。
词尾附加在词根或词缀后面只表示语法意义。
3、根据在构词中的能力,分为自由语速、不自由语素。
4、根据在构词中的位置,分为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
(四)词的构成方法
词的构成方法就是构词法。
1、语音构词:模拟自然声音构词的方法。
2、语义构词:跑、学、杜鹃、便衣······
3、语法构词:
(1)复合法
(2)派生法
(3)变性转化:
(5)变形转化: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成成词语素从而形成新词。包括逆序成词和。
逆序成词:cobbler—to cobble
缩略构词:指已经凝固定型为典型单纯词的那类词。
四、固定词语
特点:
(一)结构的定型性:特定的组合形式,词和词的组合关系和前后顺序已经固定,不能改变结构形式。乱八七糟,拍桌叫绝
(二)意义的完整性:意义不是构成成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约定俗成,有一个整体性意义。
五、词语系统
词汇具有系统性。词汇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成不同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即各种不同的词聚。
1、从形式上看:根据词的语音形式或书写形式划分词汇的子系统。
根据词的语音形式可以形成以下词聚:
(1)从构成词的音节数量看,可以把词汇系统分为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两大子系统。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
(2)双声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且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词。蜘蛛、崎岖——播报
(3)叠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且两个音节韵相同的词。蜻蜓、彷徨——倾听
(4)同音词:两个语音形式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包括同形同音和异形同音。
根据词的书写形式可以形成同形词聚。
1、从形式上看:根据词的语音形式或书写形式划分词汇的子系统。
根据词的语音形式可以形成以下词聚:
(1)从构成词的音节数量看,可以把词汇系统分为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两大子系统。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
(2)双声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且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词。蜘蛛、崎岖——播报
(3)叠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且两个音节韵相同的词。蜻蜓、彷徨——倾听
(4)同音词:两个语音形式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包括同形同音和异形同音。
根据词的书写形式可以形成同形词聚。
同形词:书写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
同形同音:花(花朵)——花(花钱)
同形异音:应声(阴平,没人应声。)应声(去声,应声倒下)
2、从意义上看:
(1)同义词和反义词
(2)单义词和多义词
(3)上义词和下义词:不能把上义词和下义词的关系混淆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褒义词和贬义词
3、从功能上看
从词的社会功能上看:
(1)根据词汇单位在语言及词汇系统中的作用,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2)根据词汇使用频率,分为常用词汇和非常用词汇。
(3)根据词汇使用的范围和群体,可以把词汇分为专业词汇和非专业词汇。
(4)根据词汇使用场合,可以分为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
从词的语法功能上看,可以把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
4、从来源上看:
(1)古语词: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
(2)新词
(3)方言词
(4)外来词
(5)同源词
6)同根词:
(二)语汇系统
1、成语: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词语。
英语中没有汉语的这种成语,但有时也可以用差不多意思的汉语成语来翻译英语的习语或寓言故事,
2、惯用语:活跃在口语中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短小固定词语。多为三音节形式。贬义居多,褒义较少(领头羊、跳龙门、打头仗)。外语中类似惯用语的固定词组又称“习语”或“俚语”
3、谚语:多年流传、包含深刻的社会经验、生产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
瑞雪兆丰年、纸包不住火、······
4、俗语:流传在民众中表达某种客观现象或意义的形象精炼的句子。与谚语界限不清。
清官难断家务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5、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半是对形象的表述,近似谜面;后一半是对这个形象表述的解释说明,类似谜底。两部分之间常有间歇,具体运用中,后一半常常可以不说出来。形象风趣,口语和文艺作品中常用。
第五章
第一节语法的性质及其单位
一
语法是音义结合的各种结构单位之间的组织规则的汇集,包括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二 语法的特点:
1、抽象性
语法的抽象性不同于词义的抽象性。
词义的抽象性是对某一类客观物质或现象的抽象,抽象出来的是词汇意义。
语法不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而处理一类一类的现象。
2、递归性: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3、稳定性:语法是语言结构要素中最为稳定的一个要素。
4、民族性和地方性
三、语法的单位
语素和词已在词汇章节学习。
(一)词组
词组的分类:角度不同分类不同
世界珍贵稀有动物大熊猫的故乡中国
1、平行词组(组合关系)2、复杂词组(组合层次)3、自由词组(组合的程度)4、名词性词组(根据中心词的词性)5、自由词组(组合的程度)
(二)句子:语言系统中最大的语法单位,也是言语活动中最小的交际单位。
第二节 词法
一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词不但具有词汇意义,而且具有语法意义。
词的语法意义是指词在组合与聚合关系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词语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只属于个别词的具体意义,如“街道、楼房、汽车”分别表示不同的东西,这种一个词区别于另一个词的意义叫做词的词汇意义。另一种是从一类词的共同形式抽象出来的意义,比如三个车都可以受数量词组和形容词语修饰,如“一条街道、高级汽车、雄伟的楼房”,都可以受动作动词的支配,如“打扫街道、买汽车”,这些形式都给了这三个词能称数、有属性、受支配及都表示事物的意义,汉语中大多数名词都是如此,因此这种意义就是词的语法意义。
句子的语法意义:
1妈妈打扫街道。2爸爸盖楼房。3小明开汽车。
从这类句子的共同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意义是语法意义。三个句子共同的意义:“名词+动词词组”有主谓关系的意义。
“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动词前的名词是施事成分,后面的名词是受事成分等,这些意义就是结构的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把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与概括所形成的意义类别叫做语法范畴。词的语法范畴包括词形范畴和词类范畴两种。
(一)词形范畴: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种类。
1、性:名词、形容词用词尾或词形变化表现的语法上的性别观念。俄语、德语名词都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类,法语有阳性和阴性两类。名词的性与自然界的性有些是一致的,如动物词语的性往往就与动物本身的雌雄性别有关。但其他词语就可能不一致了。
古英语曾有过性的范畴,但现代英语已经消失。汉语不用词形变化表示性。
2、数:运用词形变化表示某类词的数目的语法意义。一般表现为单数和复数。英语的复数常常用词尾表示。book——books
汉语有无数的范畴?我——我们,你——你们,同学——同学们
3、格:表示名词、代词、形容词在句中与其它词关系的一组特征。俄语有六个格,语法结构不讲究语序,原因就是结构中所有的名词都已由词缀或词尾给出格的标记,如作主语用主格形式,做直接宾语用宾格形式,做间接宾语用与格形式,做定语用属格形式。
英语中格的形式已经相当弱化。
汉语没有格的范畴,名词的格的意义(施事主语、受事宾语、领属定语等)主要靠虚词和语序等形式来确定。
4、体:动词以词形变化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状态的语法意义。
英语动词主要有进行体和完成体。
5、时:表示行为发生时间的语法意义。
很多语言中都以说话时间为坐标确定句子中实际动作发生的时间。一般可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
汉语没有说时间的范畴。
6、态:以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主体或客体与动作关系的语法意义。
一般分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主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
7、式:用动词词形变化表示说话人对所谈论事物所持态度的语法意义。
8、人称:用动词词形变化表示行为发生者。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一致性。
英语动词的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加词尾“s”;英语系动词“to be”与“you、I、he(she、it)”连用时词形发生变化等。汉语动词与主语名词没有人称的一致变化。
9、级:以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形变化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区别。
good(原级) better(比较级) best(最高级)
(二)词类范畴
词类指词的语法意义的分类。
此类划分标准:
1、形态标准:根据词形变化确定词类。对于形态丰富的语言简单管用。
2、意义标准:根据词的意义确定词类。突然——忽然
3、功能标准(1)词的组合能力(2)词的句法功能(3)词的重叠方式。
以单一标准划分词类很难做到。语法学家在给一种语言划分词类时,常常以某一标准为主,综合考虑其他标准。印欧语以形态标准为主,其他标准为辅;汉藏语以功能标准为主,其他标准为辅。
二、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
语法形式主要指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可以感知的语音形式。
语法手段:对语法形式概括所得出的类别,也叫语法方式。
语法手段包括:
1、内部屈折法:在词根内以语音交替变化为手段改变语法意义的方法。foot——feet;mouse——mice
2、附加法:在词根上加词缀或在词干上加词尾改变语法意义的方法。tree——trees;work——worked——working
3、重叠法:利用词根全部或局部的重叠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的方式。人——人人;天——天天;
5、重音法:利用词中重音移动的方法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6、词序:利用句子中词与词组合词序的变化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
天气好——好天气;我请他——他请我;不很好——很不好
7、虚词:通过使用虚词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8、语调:在句子中运用不同语调表达说话人不同态度。
9、冠词:冠词主要作为名词的附加词并对该名称加以修饰或限制。
印欧语很多语言中都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意义。
10、前置词和后置词:
11、助动词:位于动词前后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