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天津日报集团《新领军者》杂志,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领军者]你还在追职场小说吗?
到2015
年,中国的白领一族将达到1.4
亿左右,职场小说也该升级到2.0
版时代了。写手们如果希望有新的突破,就应该注入更多元的价值观,不执着于“对错”的掰扯,不预设读者的喜好,不站在某个“高度”说教,只为新生代读者写生猛而有趣的文字。只要职场还在,职场小说就不会死。
撰文| 董一鸣
记得几年前同事们聚会,都争着相互推荐自己正在读的某本当红的职场小说,或拿里面的情节和主人公的背景做引子,话题飞溅,观点交融。可最近一段时间,“职场小说”这个关键词好似突然间从三次元穿越遁形了。话题换成了星座、血型,被贴满标签的70后兀自在旁不知所措地听着“水逆”、“风相星座”,露出一脸茫然。
确实,自从十年前80 后们踏入职场,一股“实用主义”的味道随之扑鼻而来,迅速入侵了出版市场,冲淡了60 后和70 后们当年作为文学青年时浓浓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莫名的使命感。我们在赶时间,我们要听“干货”,上午读完的攻略,下午就要用得上。于是,一批“功能性”书籍大量出现,“文学性”读物退居第二位。职场小说作者们盛满了一碗一碗的故事,把它们端到我们面前,写销售的、写HR
的、写白领奋斗史的,好似一顿满汉全席。这些故事对于职场“法则”进行诠释,不枯燥、不说教,作者们是从真实职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文学青年,故事虚构的成分其实不多,连书里面提到的公司名字也只是变音或者变字,很容易让人心生联想,而且大部分的猜测都能够猜对。职场小说的功能和MBA
的一些案例的功能更近似了,同时它们又比名人传记中真实但遥不可及的经历更能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所以当年《
杜拉拉升职记1》一经出版,短时间内销量破百万,它和《浮沉》等小说也相继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成就了一个个传奇。
在题材方面,商战、办公室政治、办公室恋情等多种角度均能满足人们各种喜欢猎奇的心理。同时,由于职场小说更具功能性,契合了一部分的确打算学到东西,或解决当前手头问题的读者的需求,读起来总觉得比公司安排的满篇套话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课程来得实在。所以,连职场小说的书评和推送里,也渗透着很强的实用主义的定位,比如销售人员要看《做单》《输赢》《纵横》;离开校门就创业的职场菜鸟可以看《我把一切告诉你》《我的钱》;希望了解更多办公室政治的可以读《杜拉拉123》《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圈子圈套》。作者面向的客户群喜欢看什么决定了小说的功能和定位是什么。
但职场小说的热潮为何从2014年开始突然寂灭,笔者认为,这同神秘感和代入感的消失有关。读者一开始都爱读和自己的生活离得较远但又很好奇的故事,记得当年自传体的《逆风飞飏》出版的时候,没人知道世界顶级大外企内部是如何运营的,吴士宏生动写出的“铁篦子”理论,
当时惊艳了很多人。而今天,这些管理和运营体系早已经在本土管理学实践中遍地开花,我们现在又都在积极学习联想的“复盘”技术了;杜拉拉第一本出版的时候,李可在书中介绍的“SMART原则”也令很多人耳目一新,当年读者中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该原则的创始人德鲁克老先生的名字,但最近连参加校园招聘的大学生口中也随时可以听到“时间管理矩阵”、“PDCA
循环”等概念了;《浮沉》里面描写的很多外企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工作流程,也早已在国内企业中被管理顾问公司和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们普及,不复具有个性。过去依靠拼命奔跑获得的,刻意保持的距离感被从阶梯状抻平,摊开。对于我们上一代职场人士来说,神秘的面纱被揭开的一刹那,优越感就随之丧失了。这未免带来了“心塞”的感觉,但仔细想来,就好像这几年“江湖心理学”对于心理学普及的贡献一样,虽然职场小说不是管理专业书籍,但至少启发了人们对于管理学科的兴趣,填补了管理理论的“使用说明”和管理哲学的操作步骤。
职场小说作者的文笔与风格也会对其作品的可读性有一些影响。对于喜欢咀嚼文字的人来说,文笔老辣劲道、值得反复揣摩才能值得我们把小说当做具有价值的经典。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浮沉》的成功部分和作者崔曼莉深厚的文学功底有关。在《浮沉》成名之前,她曾出版过情感小说《最爱》,获得了新浪网读书频道年度点击率冠军,另外2009
年她的纯文学小说《琉璃时代》也荣登销量领先之列。对于文字的驾驭水平当然也会决定读者是否愿意“翻开下一页”。当然我们不能赋予一本小说那么多的功能,能把故事脉络阐述清晰,角色交待合理,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已经是难得了。就好像曾经创作过《钱商》和《大饭店》的阿瑟·黑利曾经说过:“我就是个讲故事的人,读者的其他收获不过是偶然罢了。”
如果我们把每年出版界前十名的职场小说都读过几本然后说说感受,我觉得可能大部分人会觉得“很累,感觉不会再爱了”,记得之前总有记者在采访时认真地问:“职场真的是这样吗?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难道真的不行吗?”。的确,过去几年来的职场小说定位于“生存”,关注的是挣扎和奋斗,虽然情节中充满了纠结和偶尔的无奈,但依然是遵循人们潜意识里寻找“好人、坏人”的习惯写作,价值观维度单一,所以作者们巧妙安排的桥段依然逃不开“英雄救美”等情结。
如果说过去几年来的职场小说定位于“生存”,关注的是挣扎和奋斗,那么未来就应该着眼于“成长”。新一代读者不再需要学习“职场生存规则”,他们创造规则;他们也不再推崇“努力就能成功”的职场理念,他们需要站在我们肩头望向远方。
只要职场还在,职场小说就一定不会死。将来的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会不会想起许多年前读过的一本职场小说,只因为里面的人物像极了现在身边的同事?我们会感谢这些小说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吗?还是对自己曾经追看这些小说的热情感到陌生、不解,然后一笑了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