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外的天空 - 纪念天津外国语大学建校50周年

(2014-10-13 20:36:49)
标签:

天津外国语大学

校庆

天津

马场道

分类: 采访与著作
*本文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建校50周年专门撰写,被收录于校庆专刊中。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外的天空
-- 纪念天津外国语大学建校50周年

董一鸣
天外的天空 <wbr>- <wbr>纪念天津外国语大学建校50周年
   80年代的某个春天里,风大土大,乍暖还寒。脑袋上蒙着纱巾的我跟着老妈坐老远的13路公交回她的母校看望她的老师。一进学校,透过纱巾看到圆圆的路灯放射出星星一样的橙色光芒,温暖着脚下一小片路面。路边一位梳着卓娅头的姐姐在路灯下捧书大声朗读日语,叽叽嘎嘎的。“长大以后你也在这里读书吧!”老妈趁机谆谆教诲,我又扭头看了正在苦读的姐姐好几眼–-她真勤奋,但日语发音真的好奇怪呀!一路走着,身边石头楼和大树的影子渐渐退向远方,散发出一种神秘而静魅的气场。

多年后,我毫无悬念地光荣成为了老妈的师妹,有了某种“二代”的优越感。“你没你妈妈年轻时漂亮呦!”教过她的2位老师一见到我都异口同声地这么说,我听了美滋滋的。进校后,有同学说“我是因为当初看了照片觉得主楼比较洋气才报名的,一进来发现学校好小啊”的时候总觉得想反驳她点什么,却又搜肠刮肚地一时找不出一剑封喉的回应。 

骑自行车到学校的40分钟是记忆中欢快而富含氧气的一段旅程,那时候汽车不多,马路显得宽敞。小车蹬得飞快,途经工厂、学校、筒子楼、灰色尖尖顶子的望海楼教堂、跨越两岸绿树成荫的海河,经过原来是开滦矿务局的巍峨的市委大楼。海河边、五大道上本身就是个万国建筑博览会,这让后来曾辗转到上海短期工作的我见到外滩和石库门也从未有过其他人那样的新奇感 --- 姑娘应该富养,老话儿说的真对。

   还没怎么用力生活过,大学4年就从身边带着风声飞速掠过。宿舍搬了几次,谈恋爱的同学身边人也换了几轮,班里有些同学已经出国深造,老师们也开始染黑两鬓滋生的白发了。小食堂的菜谱依然是那么几样,二外学的德语除了一句’Ich Liebe Dich’,其他的早就还给老师了。178岁到212岁,正好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熄灯后热闹的“卧谈会”和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和预演了象牙塔外面的世界。犹记临毕业的双向选择会上,某位大外企经理曾说“你们学外语的女生显得比其他学校的女生成熟,工作不用点拨直接就可以上手,省了我们多少事儿啊!”褪去青涩的蜕变过程来得早些,反而令我们在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途中走得坦然且不焦躁。

  毕业后搬家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旋即投入无休止的忙碌:出差、见客户、讲标、写稿子、做提案加入职场之后,走了很多路见过很多人,发现人们很少了解天津这个城市,除了北外、大外、广外、上外,也少有人提起天外。好长一段时间里,都为自己曾经的二线城市和二本感到些小遗憾。后来终究还是跑去一线城市进修了个硕士,本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也只有在填表的时候偶尔拿出来旋即迅速放回原位。渐渐开始处事圆融的我也会在客户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笑着说一句:“你猜?”就这样,时差相错、精气耗散;乡音已改,容颜稍逝。不知不觉中春夏更迭,一别母校竟然近20年了。偶有一次实在倦了,突发灵感在某个下午奔回天津,晚上偷偷潜回学校,在主楼的台阶前静静坐上了一个时辰。月朗星稀,夜色依旧。校内的路灯站在那里散发着温暖慈爱的光,照亮了一小片脚下的柏油路。醇浓熟悉的味道不会耗费你太多的认知资源,场景瞬时切换回那没有空调但阳光灿烂的夏天,在挑高3米多的西班牙式有长长走廊的女生宿舍里,有花裙子在舞动,水房里水花飞溅,大家咯咯笑着讲着今天课上的新鲜事儿。傍晚,拎着两瓶冰镇啤酒在主楼石头台阶上跟男生们边喝边聊,天南海北、惬意的时光。浸泡在五大道的树荫里的青春,和门口的修车平头小哥整齐码放的工具箱以及当年学校里评选出的月季花小姐朗亮的笑脸一样,一声不响地遁去,不知所终却又鲜艳旖旎、余音遥袅。突然发现,这次逃离,是某种仪式 --“回归母体”的仪式。令自己舒畅踏实。像喝下运动功能性饮料,可以给自己补充能量。

   这间大学是多元和前卫的。她让我们系统地接触了西方文化和文学,也没丢弃东方文化的传承。比如我依然坚持写繁体字,同时也能写英文花体字;能欣赏唐诗宋词还能背诵几句莎士比亚;锻炼出了一枚坚强的可以消化早晨喝的老豆腐和中午喝的咖啡的胃。扎实的翻译基本功训练还给了我们快速学习陌生学科的能力、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里迅速准确的搜索能力,这些为后来能在晦暗不明中理出脉络,当机立断地作出管理决策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搜肠刮肚写稿子时依然会为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或比喻而窃喜,这是学外语的人从小培养起来的素质。虽然因学艺不精颇觉汗颜,但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件事情的能力,处变不惊、遇事幽默的特质支撑我能在外企中打拼多年,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童子功实在功不可没。

  学语言的人从来不缺乏关于“表达”的训练,虽然我们很快发现,翻译作业中找到了 “漂亮词汇的欣喜和专业场合被公开夸赞的翻译技能都无法帮助我预知一个作为“工具”的本科专业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但在那个巨变已经开始的年代,又有谁会对未来有清晰的勾勒,或者对你有安全感的承诺呢?你能做的,只有带着读书时历练出的敏锐感同理心、求真求实和应变能力、不断进取和完善自己的劲头儿以及无比的自信,带着习得的爱和审美的能力,离开这座城市,独自去探索未知。

当你曾经深度浸润在某个时空,在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能和你对话的、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的建筑中学习、生活过,被某些具有个人魅力的教师指导过,被几种文化熏陶过,它的某一部分迟早会融入血液,伴你一生。“你为何每天都这么快乐,看起来能量满满呢?”这是至今人们经常问我的一句话。“上学的时候就已经这样了吧!生活那么复杂,你还有选择快乐的自由。而且,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温暖,自己也是开心的呢!”我总是笑着这么回答,还不忘到处散布一个消息:我是天津人,是天外毕业的,我的家乡很洋气,我们学校很美。

21岁那年,我离开了,且越走越远,直到所有陌生人都猜不出我是哪里人,在电台里做嘉宾也几乎听不出天津口音了。我想我应该已经成功混成“国际化的人才”了吧?但是偶尔吃到不正宗的煎饼果子、认真纠正北京人说是天Jin 而非天Jing、 在机场转机时撞见我的初恋,我脚下的马路就恍惚变为绿荫里的马场道。阳光像蘸了蜂蜜的西红柿汁,带着蜜金色从树叶间斜穿过来轻轻落在地面和我那正值青春的脸上。抬头看,永远有一缕白云在斜上方蓝蓝的天空悠然地漂浮着。我想,走的再远,灵魂中总有一部分,永久地留在了此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