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智视野》56期专栏 - 实习择业怪圈

标签:
中智视野外企mba大学生择业实习杂谈 |
分类: 采访与著作 |
《中智视野》第56期本文版权归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中智视野》所有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引自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中智视野》” 原文链接: http://www.ciic.com.cn/store/detail/200411494039content.asp?articleId=5565&Columnid=2653&view=%D3%F1%C0%BC
最近总是听到有些新入职员工说起当初大学毕业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单纯只是为了缓解家长的经济负担,或者是脑子一热为了跟同学竞争就到了知名企业实习,而择业的时候也只是因为户口或者公司名气
、行业的热门程度,工作的稳定程度等等就草草决定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但其实做下来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同样,有些MBA或者到国外深造回国后又面临二次择业的朋友们,也经常会感慨自己三十而立,却总觉得事业没有进展,做几年下来同样还会重复自己以前择业的怪圈现象。
本期案例重点讨论的话题是:你当初择业的考虑是什么?公司的年轻人都还在这个怪圈里打转吗?
凡大学毕业后加入了GE
China。期间,凡由于工作兢兢业业,在公司有了很好的口碑和业绩。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两年后,他却让其眼前的工作机会溜走,突然报考了清华和MIT的MBA项目。全职读MBA的日子给了凡很多启发,尤其是受到班上同学来自各行各业的影响。毕业时,他觉得对销售市场比较感兴趣,就在选择了在这个行业从管理培训生做起,现在做到经理。
书中自有黄金屋,半路选择读书改行都是非常有勇气的。你如果碰到这样的机会会如何选择呢?
凡是一个刻苦努力的孩子。从他这么多年的职业经历来说,我觉得以下一些优点是年轻人可以借鉴的:
小美觉得她在学校比较欠缺的是就业规划指导。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并不能对所学行业有所了解,更多时候只是误打误撞进了一行,而不知道行业内还有细分。比如法律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去中资律师事务所、外资律师事务所、公司法务部等等,就算进了律师事务所,还可以做不同的方向,比如上市、收购兼并、银行等等。没有机会入这一行,根本了解不了这么多。目前国外大学的就业指导很成熟,而国内高校则普遍欠缺这一点。
她的择业考虑:首先要专业对口,其次是有广泛的工作面,然后是领导的业内知名度。知识是可以学的,而比起知识来,方法和人脉更重要,所以带你入行的人特别重要。
回头看看小美的经历,貌似只要专业对口,怎么选择都不会相差太多,太多选择也许不是好事,那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小美身边有同学选择跨行业就业,但是她们都认为创业的前提是需要懂得市场,而不是只有想法和产品,还要有leadership(领导力)。对于学习法律专业的年轻人,能够审慎地分析到这个层面的人应该都是头脑非常清晰的。
小美的优势在于能够一直贴和本专业,在此领域多接触行业资讯,多寻找实习机会,扩大接触面,了解行业细分的规则。到毕业的时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而且为了得到在知名外企法务部工作的机会,她能够放下架子做劳务派遣的工作,让我想起了很多毕业生打破头也要争一个全职的名额,就为了一个名份而忘记了刚刚毕业“做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的道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带你的老板非常重要。很多企业的领导在业内已经非常有名,也有各自的管理风格。有机会跟随有经验有魄力的老板实习或者工作都是对自己未来工作的一个非常大的阶梯。选好老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Star
对于如何选择专业一直比较困惑,这个困惑应该来源于本科所学专业属于“工具类”专业而非技术类。他个人性格比较突出,在学校期间就属于组织活动的积极分子。刚实习时考虑自己的未来有些抓不住重点,并感受到了一些职场政治氛围,所以在毕业后匆匆跳槽了两家单位。总结下来,他本科毕业时的择业考虑是:
对于学语言类或者一些专业度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讲,职业困惑经常存在。跳槽的频率也颇高。那我们应该如何再定位呢?
Star的思路很有些普适性,但是在匆匆跳槽之后的思考和重新定位使他最终决定选择财务并购整合方向的工作,一来不会只和枯燥的数字打交道,二来希望与外向的性格能够为他未来的新专业发展有所补益。这个新定位很多业界资深人士都感觉精准很多,更容易在未来同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另外,以前也曾遇到过一些案例,他们都是频繁更换行业,然而在每一个领域又都无法深入进去,年纪稍大,就很容易变成再就业时某些公司的“鸡肋”候选人。所以如果没法选择第一专业,那大家应该勇敢地重新剖析自己的职业定位,这才是上策。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引自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中智视野》” 原文链接: http://www.ciic.com.cn/store/detail/200411494039content.asp?articleId=5565&Columnid=2653&view=%D3%F1%C0%BC
实习择业怪圈
撰文 董一鸣
案例解析http://www.ciic.com.cn/store/images/2009761953382.jpg- 实习择业怪圈" />
人物一:凡
实习历史:本科;财务
毕业后在GE做财务工作
MBA:清华(全职)
再择业: 某知名外企
市场经理
实习择业经过和感悟:
解答专家:董一鸣
●
做一行爱一行。专业对口和优异成绩使得凡可以脱颖而出,加入GE这个当初人人羡慕的管理者摇篮。但是他没有躺在幸运的感觉里自生自灭,而是进一步加深在财务领域的学习实践,按时优质完成工作,得到公司“内部客户”们的高度认可。择业之后的敬业态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
积极拓展人脉。凡的工作口碑和工作态度为他的职业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此外他还被纳入了几个核心职业专家的培养和联络圈子。当他决定去读MBA前,曾咨询过很多业内专家的意见,并得到了专业中肯的分析和支持。在他后来的职业再选择中,尤其是当他大胆作出的改行决定时自然得到了很多帮助,很多资深业内人士都愿意帮他推荐工作。
●
再择业时候不好高骛远。很多MBA毕业生在读书时对自己的期望评价值很高,希望毕业后能直接赚大钱或者做高管,一开口都是战略,也因此会吓跑很多面试官。但是,凡在几经挑选之后,决定从一个世界500强市场部的管理培训生做起。这个起点其实不算太高,竞争也残酷。因为凡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分析:自己专业与“市场”不对口,只有激情而无管理经验很难直接去做领导。于是他选择了在这个岗位上重头开始敬业学习,后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公司多次提升。现在已成为公司的中层骨干。
人物二:小美
实习历史:本科;法律
毕业后在某世界500强做法律部助理工作(劳务派遣性质)
硕士:澳洲某大学(全职)法律
再择业: 某知名外资律所
实习择业经过和感悟:
解答专家:董一鸣
人物三:Star
实习历史:本科;外语
本科期间和毕业后短暂在几间外企的HR、财务和咨询部门做助理工作
硕士:澳洲(财务—并购整合方向)
再择业: 仍在读
实习择业经过和感悟:
●
个人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品牌好的企业相对会有好的人才培训和培养机制,人事制度也会相对透明;
●
行业。这与毕业院校的类型很有关系,比如工科院校毕业一般首选的行业都会是IT或者通信行业,而文科院校的毕业生则更倾向金融行业。由于我是工科院校毕业,自然IT成为了我当时的首选行业;
●
企业性质的取舍。外企国企私企公务员,各有利弊,我当时更看重将来发展的平台以及人本的企业文化,所以我倾向外企;
●
薪水。不可否认,它是对自身价值的另一种肯定。
解答专家:董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