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由来招式及动作要领
(2013-10-27 17:05:09)
标签:
健康 |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的由来招式及动作要领
简化太极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吸取陈式、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健身拳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全套共四段,约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捋、挤、按、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1979年国家体委又编创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约8分钟左右可练完。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其中掩手、马步靠采用发劲的陈式太极拳。
二、简化太极拳的招式:
预备势
并脚直立
舌抵上腭
(一)、起势
左脚开立
(二)、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
稍右转体
2、右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3、左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三)、白鹤亮翅
稍右转体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
转体摆臂
2、右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
3、左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
(五)、手挥琵琶
跟步展臂
(六)、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
2、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
3、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
4、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
(七)、左揽雀尾
转体撤手
转体搭手
(八)、右揽雀尾
后坐扣脚
转体搭手
(九)、单鞭
转体运臂
弓步推掌
(十)、云手
后坐扣脚
开步云手
(十一)、单鞭
转体勾手
(十二)、高探马
跟步托球
(十三)、右蹬脚
穿手上步
(十四)、双峰贯耳
屈膝并手
(十五)、转身左蹬脚
后坐扣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收脚勾手
(十七)、右下势独立
落脚勾手
独立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1、右穿梭
落脚抱球
2、左穿梭
后坐撇脚
(十九)、海底针
跟步提手
(二十)、闪通臂
提手提脚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后坐扣脚
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
穿手翻掌
(二十三)、十字手
后坐扣脚
(二十四)、收势
翻掌分手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一、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呼吸自然。太极拳联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