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106.赖同学来信引出“两种脚印”,”有她无我有我无她”

标签:
情感文学 |
当年日记本扉页的一句话:从今天开始的生活,会怎样?
我的青春谁做主?大学时代的原始记录,四年大学记了60余万字,除了个别错别字,一字未改,堪称原汁原味。
1983年5月14日(星期六)
昨天收到赖同学的来信,信的末尾有这样几句话:“你说的白老太太是不是白雪樵副教授?我和她是老相识了。可以说,我一出生就认识她了。你在背后说她的坏话,我可要告诉她听的。”
我没想到中学同学会认识教我们马列文论的白老太太。我在给他的信中讲了白老太太的许多“坏话”,只要是说她如何如何厉害。这下可好了,给他抓住小辫子了,不过我相信他不会去告状的,信中说的话只是玩笑而已。于是在回信里,我反唇相讥,信的末尾也写了一段话:“对,我说的就是白雪樵副教授,这回该满意了吧?你大概拿38元的工资不够用,想领点告状费吧?要是那样的话,我再多说几句,你听着:她只有老太婆的碎嘴,没有老师的慈祥,每当她一提出问题,几乎全班同学的头都低下了。你快去告状吧,晚去一天,会少给你一块钱的!”写这段话时,我边写边笑。
下午看了电视录像片《魂断蓝桥》,这是美国三四十年代拍的一部老片子了,但现在看来,其艺术魅力不减当年,因为真正的艺术,魅力是永存的。
影片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上尉军官和一位跳舞女郎的爱情,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尽收眼底。西方美国电影中表现的爱情是真挚的,双方都做到坚贞不渝,替对方考虑,而东方中国电影中表现的爱情,未免带有世俗色彩,尽是老套子,矫揉造作得很。也许,在《魂断蓝桥》中所表现的爱情生活在西方是少见的,而中国电影某些讲究门第观念,婚姻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生活也是少见的,但不可忽视。现在,中国电影中好的爱情描写不多,说句实话,我很讨厌中国电影中某些爱情描写,爱情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都照搬西方,没有东方民族的特色,这是不可取的。
1983年5月15日(星期日)
今天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做完了马列文论的作业,题目暂定为《浅析“莎士比亚化”及其现实意义》,大约有3000字。别以为写完就完事了,还有更费事的工作要做,那就是修改,这比写一篇文章还难。而最令人不快的就是,自己已经修改了很多遍,改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可是老师只给了六七十分,那是最惨的了。这固然和自己的水平有关,但也和老师有关,有些老师看作文是看作文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合口味的,给高分,不合口味的,给低分,这就很不合理了。
这段时间自己好像没有思想了,每天的日记只是记下当天普通的生活琐事,除了几页流水账之外,无任何意义可言。能做到每天记日记,对我来说已不是问题,但要把每天的日记写好,却不是一件易事。我将力争把每天的日记写好,记下自己青春的脚步,勉励自己常常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所走的道路,看看那一个个脚印是坚定有力的还是软弱无力的。当然,目前这两种脚印在我的日记里都有,生活的脚印本就是五光十色的,还要力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自己烦恼苦闷时,自己的脚印依然是坚实有力的。在快乐面前,脚印当然充满快乐,也许我会快乐向前跑,这时候脚尖先着地,留下的脚印是五指分开,力量在正前方;在痛苦的时候,我的步伐是踌躇的,地上也许会留下一行行徘徊不前的、软弱无力的脚印,这并不可怕,因为痛苦之际,我已经蕴集着一股强大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迈开大步挺起胸膛朝前走。祝愿自己能迈开大步,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也以此祝愿我的年轻朋友们,等到我们相会的那一天,各自畅谈我们怎样在生活中行走,怎样跨过了沟沟坎坎,终于在一马平川的土地上相见的。
但愿我们的脚印都是光彩夺目的,朴实而不奢华,不图奖赏,为的是对哺育我们的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的心情老是变化无常(这也许是青年人的心理特征),但我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因为我是青年,有青年人火热的心肠,也有青年人的偏激、易于冲动的一面。有时,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比如在要发火的时候,应该尽量克制,温尔文雅地待人),让一切都服从事业和理想。
1983年5月16日(星期一)
今天买了两本书《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真高兴。抽空看了看舒婷、顾城两人的诗,我很喜欢。这两位年轻诗人的诗,曾被称为是朦胧诗。可在我看来,“朦胧”二字,无非指的是他们的诗过于含蓄,让人怎么理解都行,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错误,诗,贵在含蓄,他们的诗,确实让人浮想联翩,诗人并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而读者却从诗的形象中,领略到诗的含意。可以说,他俩的诗意在言外,而且诗中那些新奇的比喻,让人赞叹不已。
1983年5月17日(星期二)
上午,找了系团总支书陈老师谈了一个多小时。
一见到他我就说:“我要辞职,这工作我干不了。”
“你先不要提辞职,你把问题说一说。”他的态度很和蔼,表现在语调上是平缓的。
于是,我把上次某某支书在选举时的勾当和上星期五下午同她辩论的情况全都说了一遍(事后有同学问我,你今天怎么这么激动,我们在办公室外面都听到你说话的声音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激动,大概是对那人太不满了,所以我也不管和我说话的是团总支书记,几乎要嚷起来。我当着团总支书记,说出了我的辞职理由:
某某支书太专横,独断专行,任何事情都不和支委讨论来作出决定,顶多就和她的走狗某某嘀咕一阵,把她们的决定告诉其他三个支委。支部里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可她居然在宿舍里对别人说:“张某某没有用,不管事。”哪有这样的人!到底是我不管事还是她不让我管?团支委内部就有帮派,我已经和两名支委合不来,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第三,那天下午我把某支书说了一通,她肯定恨死我了,因为她绝对想不到我敢当面顶撞她,我这人在班里是很少说话的,她却以为我好欺负。
陈老师循循善诱地开导我,大意是要我求大同存小异,收回辞职申请。
我说:“不收回,我本来就不想干,我是有临时工思想的。”
“那我可没想到呀。”陈老师说。
陈老师还对我说:他已经找某某谈过了,某某也承认了错误,这次就算了,下次可不能那样做。
我说:“你说过她,她以后在做法上会有所改变,但她的心不会变,她这人心坏,已经定性了,这是我观察的结果。”
陈老师笑了,可以说是大笑了一阵,才说:“不会的。”
他还叫我今后有意见可以向他反映,多出些主意。让我把以上那些意见同某支书,某支委谈一下,我说:“她们如果能听我的就好了。”
他又问:“某支委这人怎么样呀?”
我说:“不可信,会搞小动作,跟着支书跟得真紧。”我说过,支委内部也有小集团。
陈老师还问我:“你这些意见有没有向班主任反映过?”
“没有,我们班的同学对班主任有些意见。”
“哪方面的?”
“个人问题上的。”
我知道,班主任的作风不够正派,但我不敢当着一个男老师的面把班主任的所作所为说出来。
我们还谈了班里一些问题。我说:我们班现在这种局面从一年级已经开始形成了,现在要扭转很难,而且我们班很多人都说对这个班早已失去了希望。
陈老师说:“这样可不行。”
我还向他提出,有人反映某副支书当副支书才几天呀,就评上了优秀团干,我觉得不符合条件的,宁愿名额空着,也不要硬拉上去,陈老师说我这个意见是对的,他们这次选举还存在这一些顾虑,认为每个班都有优秀团干,就我们班没有,恐怕影响不好。
这是一次诚挚的交谈,我毫不畏惧地对他说了心里话(因为我从侧面了解过,陈老师为人挺好,态度温和),他也把问题解释清楚了,而且也对我说了实话,可我的辞职终究没获得他的批准。怎么办?一次、两次、三次我要去找他磨,直到他批准我辞职为止。
对了,在我和陈老师谈话时,某某支书来了,本来她一眼就看见陈老师和我在谈话,可她居然装模作样地大叫:“陈老师,陈老师在哪里呀?”目的是想打断我们的谈话。她的目的达到了,陈老师和她说了几句话,她把一份东西放在陈老师桌上,还不肯走,和另一位老师聊起来,眼睛不时朝我这个方向瞥,想偷听我们讲什么,真卑鄙!我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她的监视,不辞职如何了得?
我之所以要辞职,导火线是五四之前那次选举,但不仅限于此事,还有很多问题。我和某某支书的关系已经到了有她无我,有我无她的地步……
下午,我把我要辞职的事告诉我的同桌,她说:“不辞,和她斗到底!”
我说:“辞,一定要辞,我以辞职来抗议她的无耻行径!”不过,我要找个机会,在团员大会上讲明情况(许多团员还蒙在鼓里),然后光明正大地辞职。我的主意已定,任何人也动摇不了,说我固执就固执吧。
我真没想到,一当上团支委,会有那么多棘手的事在等着我。
“某某支书比前任团支书还坏”、“团支委们都是温和派”,这是许多同学对我们支部的评价。我绝不承认我是温和派的一员,因为我已经斗争过了,而且我自信在这场斗争中,我坚持了组织原则,我是对的。因为此事,有人说:“张某某,好样的!上届团支委没有一个人敢当面指出团支书的错误,现在你做到了,三年了,我们这个团支部才出了你这一个。”我很高兴我能得到团员们的支持。说真的,如果没有几位团员向我反映情况,我还不知道事情的经过,更说不上和某某支书斗争了,如果没有团员们的鼓励,我真不想管这件事。他们再也不会说我是温和派了,我留给别人的印象除了文静、不爱说话以外,还有敢于直言,对违反原则的事敢于斗争的一面。现在我只等着支书召开团员大会,我把情况讲清楚之后,高兴地辞职,卸下压在我肩上的重担。
今天是我高兴的一天,同桌说我很有福,因为昨天收到阿婷的来信,今天又收到克林的来信,真的很高兴,加上把自己的心里话、把积在心头的怨恨都说了出来,自然感觉到轻松很多,但只有辞职成功之后,我才能真正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