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72.十本书、一把刀,“两个孤女”、一张困难补助表

标签:
情感文学 |
1982年11月3日(星期三)
爸爸从山东出差回来了,大老远给我背回了10来本书,我高兴极了。这些书包括《辞海》(语词、历史、地理分册),《文学描写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外国文学欣赏》等等。有了这些书,我可以不要任何吃的、穿的东西。
拿到这些书我就忙开了,把今年1—10月份的挂历取了下来,每张裁成两半,开始包书了。包了很久,好不容易才把这10本书包好了。由于我的书架放满了书,好不容易才挤出位置,把这些书挤了进去。
真不知该怎样感谢我的父亲,每次出差回来,不但给我们带回精神食粮,而且也给我们带回当地特产,父亲待我们太好了。
下午,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使人震惊,阿姨开了门,原来是一个年轻人上门推销菜刀,这人说他是安徽芜湖人,家乡发生了水灾,没有饭吃,人们都出来讨饭了……说得怪可怜的。只差没有声泪俱下了。于是他一再要求我们买下他那把刀——一把刀锋寒光发亮,但刀刃很厚的菜刀,要求给他15斤粮票。谁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连哄带骗的,一口一个“大哥”、“大姐”,“好事还是要做的”,死的都要给他说活了。我们终于买下了这把刀,是同情还是可怜还是别的?当然是同情。其实似乎不该同情他,发生水灾应该由政府解决,怎么可能有钱从安徽跑到广州来卖刀?而且还敲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家门。如果今天下午是我一个人在家,那真是恐惧了,也许我很快就会受骗,拿出我仅有的一些钱和粮票给他,快点把他打发走。
1982年11月4日(星期四)
晚上请汪晓湘看了场电影《两个孤女》,因为明天是她的生日,我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物才合适,加上这个月的钱已经用完了,所以采用这种既省钱又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的办法,她也挺给我面子的,因为昨晚她父亲单位正好放这部片子,她没去看,今晚跑了挺远的路来看的。
我想起早晨蔡洁明说的那些话。
她问我:“是不是你买到了《两个孤女》的票了?”
我说:“是的。”
她又说:“你别那么早把票给汪晓湘就好了,昨晚他们那里刚好放这部片子,因为你给了她票,她昨晚就没去看,要不,她那张票就可以给我了。”
接着她又好像很不高兴地对我说:“又不多买几张票。”于是我跟她解释,那天我真的没带够钱,等到第二天带了钱再去买时,已经没票了。我答应她等有好片子时,一定先帮她买票,她这才高兴地离去。
洁明真是太直率了,直率得很可爱。(有日记图片)

1982年11月5日(星期五)
今天是晓湘的生日,本来不想再送东西给她了,但今天恰巧发了伙食费,于是我买了一本挂历和一条手帕送给她,只是一点心意罢了。
有些人说,我们这个社会没有温暖没有爱,我不能同意。我不想讲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解释爱国主义的“爱”。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是有爱的,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之爱以外,还有朋友(广义上的)之爱,友情不也是一种爱吗?青年诗人周嘉堤这样写道:
有人说世间最宝贵的是宝石,
我却珍惜真挚的友情。
这友情为何珍贵无比——
因为它是明亮的眼睛。
“眼睛”本来就很宝贵,再加上“明亮的”这个定语来修饰,就显得更为珍贵。把友情看作是明亮的眼睛,足见友情的可贵了。
当我真正觉得一个人是美的(外貌、心灵,后者更为重要),那么我就和她保持真挚的友谊,在各方面互相帮助。
判别一个人的美丑,靠的是自己的眼睛。而人生的美丑,完全在于自己的观念。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世界,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谁能真正了解那个客观世界?你从中看取它的美丽,便能享受美丽;看取丑恶,便将诅咒丑恶。如果说前者是大乐的人,后者就是大悲的人。大乐的人享受爱,大悲的人以自己的爱施舍他人。只要人间爱的源泉没有枯竭,人生的意味也就不会丧失。人生活在世界上,我们是大乐、大悲或是别的类型,恐怕一两句话很难概括。但无论怎样,你首先要爱自己的生活。世界上不幸的人,并不是残废的弃儿,而是那些不知自爱的人。我愿意和那些热爱我们的生活、懂得自爱的人交朋友,当然这应该靠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交的朋友并不多,可以用“少而精”三个字来代替我和她们的友情,有这样的朋友已经是我的幸运了,我高兴也满足,但愿这像眼睛一样珍贵的友情能够长存。
1982年11月6日(星期六)
又到了周末,我多想松一口气呀,可是不能,刚吃完晚饭,我坐下来填写申请困难补助表。
上午上课时,坐在我后面的生活委员递给我一张表,我只看了看大标题,详细内容还没看,没有时间,也没有细想,因为当时正在讲课。
我真不想申请补助了,虽说我们家目前的经济还很困难,但我觉得,自从我上大学以来,我已经拿了国家不少钱了。每月21.5元的伙食费,4月助学金,每学期10元的车费补助和8、9元不等的书费补助。这样算来,一年之内,国家供给我300元左右,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真不容易。国家给我的很多,将来我要加倍偿还。
所以我不想填这张表了,想把这张表还给生活委员,让他转给比我更困难的同学。如果我这样做,又必须讲明理由,如果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他,也许我会成为一个风云人物,受到大家的称赞或听到别人的风凉话,而我这人自长大以来,特别讨厌听表扬话。想来想去,还是把表格拿了回来。这时我的想法是:我申请少一些,把更多的钱让给别人。
我对家人说:“我顶多申请4元。”
妹妹说:“你的思想还挺先进。”
我说:“我本来不落后!”
爸爸说:“有什么不敢要,我们家本来就经济困难,该得到的就拿,你还是个学生,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天晓得,他把我不愿填这张表归结为不好意思,哪里知道我还有这么多想法。
当我把家庭人口和收入情况准确地填入表格中时,并没有什么愉快之感,反而感到手中的笔很重……我在申请金额这一栏写道:“由组织决定。”当我交上这张表格,这就意味着国家又得从财政收入里支出几块钱给我了。我多想用我的劳动为国家赢得财富,我想立刻就这样。因为我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这一天,毕竟不会太远了,到那时,我将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