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大学日记(连载)8.针炙(灸)抵(诋)毁错改错,照搬生活背叛生活

标签:
情感文学 |
当年日记本扉页的一句话:从今天开始的生活,会怎样?
我的青春谁做主?
十六、七岁开始的原始记录,四年大学记了64万字,除了个别错别字,一字未改,堪称原汁原味。
1980年11月14日(星期五)
今天进行现代汉语的期中测验。
课室里静悄悄的,只听到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试卷共有四道题,包括文字部分和语音部分。
半节课以后就有人交卷了,我暗暗佩服,因为我考试从来不交头卷的,即使做完了,也要检查了又检查。
下课铃声响了,我交了卷,跟同学一对答案,才确知在改错别字时,自己改错了两个字,真没办法。自己平时写字时,这些字是不会写错的,为什么一到改错别字时反而越改越错?
现将两个字的正确写法记下:
针炙(灸)
1980年11月15日(星期六)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名著,它以鲜明而典型的形象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度那个时代的俄国生活、农奴制改革后地主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当时的科学和哲学问题、艺术问题、历史和真实事件等真实情况,是一部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但我觉得,此书对我完全没有什么吸引力,以至于看了一半就不想再看下去了。作品中托尔斯泰刻画的列文,是当时地主阶级的一个优秀代表,是作者刻画的正面人物,但我觉得这一人物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他既不像正面人物,也不像反面人物,倒像是个中间派。看后没给我留下良好印象。另外,我也不习惯小说中过于细致的描写,也许因为中国小说中的描写都比较概括,看了外国小说中的细致描写反倒觉得过于啰嗦了。可能是因为自己看外国作品太少,不了解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以致觉得这些小说枯燥无味,不吸引人。
1980年11月16日(星期日)
看完印度故事片《大篷车》,真是高兴极了,电影中的一幕幕好像还历历在目,真是余味无穷。
影片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动人,十分吸引人,影片的音乐性很强,音乐悦耳动听,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影片中那位吉普赛女郎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是那样野蛮、凶狠,但当她发现自己对待亲人的做法是错误的时候,她的野蛮变为勇敢,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自己的行动上,以致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亲人,她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你们不要忘记了我。”这是一位多好的吉普赛女郎啊!
看完这部影片,觉得它在艺术上有许多可取之处。影片的题材新颖,情节衔接很紧凑,既有紧张的追捕、格斗场面,又有欢乐的舞蹈场面,演员滑稽的动作,加之悦耳的音乐伴奏,为影片增添了色彩,看后让人耳目一新。对比一下,觉得我国有些影片实在太差劲了,致使很多观众喜欢看外国电影,而不喜欢中国影片。
1980年11月17日(星期一)
上午一回到学校,就看见黑板上写着征订通知,一看那书的价钱,真贵,而且是三本书,加起来恐怕要5元钱。心想:“这些书不知好不好,买吧,开销太大,一个月光订书就是10几块钱,不买吧,又有点舍不得。”矛盾重重。问了几个同学,她们的想法和我一样。最后我把心一横,把5元钱递给收钱的学习委员。
我的同桌烫着一头卷发,她更可笑,她想了好久该不该订这些书,最后看我交了钱,她才把钱放在学委的桌子上,当学委正想拿那钱时,同桌把手伸了过去:“哎呀,我不订了!”最终她把钱拿了回来。引得周围的男女同学哈哈大笑,我更是笑得趴在桌上,直到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课室,我才止住笑。
1980年11月18日(星期二)
今天到农林礼堂看了电影《基督山恩仇记》,我并不欣赏这部电影,觉得它没有小说那么吸引人。
但是电影里主人公爱德蒙邓蒂斯,即后来的基督山伯爵所说的一句话“照搬生活等于背叛生活”却给了我很大启示,使我联想到文艺作品,想到文学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文学来源于生活,并不是照搬生活,作者必须把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经过自己头脑的分析、概括,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使这些形象具有具体性、可感性、概括性和倾向性,这样创造出来的文艺作品才是好的,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读作品时受到感动,从而接受了作品中的正确思想,受到教育。如果现实生活是这样,文学作品也是照样搬出来,那么作品是没人愿意看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我们已经见到过,或者说经常见到,何必要再花时间花精力去看翻版的文学作品呢?
照搬生活等于背叛生活,我不知道这两者之间能否划等号,但这话的意思基本是正确的。
这场电影总算没有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