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2020-08-28 09:39:39)
标签:

游记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  八百年过客留痕     


今天的人儿们,被历史车轮卷入了现代化,是欢喜若狂还是悲喜交加?越是高楼林立,越是车水马龙,越是大道织网,就越是追忆当年,就越是回眸从前,就越是寻觅远逝的人类前行的脚印!

                                                      

 踏上了觅印的征程,这不是披荆斩棘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西征,也不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二万五千里徒步,只不过是坐上旅游车,依然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就到了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的古村落——逢简村的外围。

 

大巴停在财神庙停车场,顺着小道进村,右边就是一条浑浊的小河,水面上没看到鱼,这也叫水乡?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被现代化了的道路、居屋笼罩的珠江三角洲,举目四望大同小异,真的有那么一处蕴含古意的水乡吗?

“游吧!”游就是悠,悠悠然,心就不忧了。

 

苦心孤诣寻觅逢简水乡,初衷是要找回珠三角古美的容颜,被所谓现代化化掉了的原本属于自然赐予的图景,以慰心智。

 

茫然中,徒步着,幽幽的河涌越来越长了,岸边的百年老树遮阳蔽日,河涌中如鱼一般的裸身小船出现了,密密地连带在水涌的一侧,一条载着游人的小船荡起了木桨,天很蓝,水涟涟,树荫荫,“海陆空”三行合一,不得不把今人的意念牵引回往昔时光。

 

水乡的云朵儿在心灵里冉冉升起。


 
一座拱弯脊梁、卷成半月形的洞骑在河涌之上的桥崭露头角了。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桥的面是略带粉红的石板铺就,桥的栏以及与栏一体的桥围依旧是饱经风霜的石,拱起的桥面是石头砌成的斜坡,虽不是登临泰山般的石级,但也可见往日风华正茂时,马拉着车志得意满地在上面通行。桥两边的石头柱上蹲着石狮子,为弯着身子的桥昂起尊容的头。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走上桥,下了桥,看到今人立碑的文字介绍,这座桥名叫明远桥,始建于宋朝宝庆年间,即公元1225年,距今已立于世间789年了。八百年风雨狂,八百年世态沧桑,它虽然一个劲地弯着脊梁,但仍昂首承载起了来往过客的重量。

 

沿着河涌环行,沿着石板小巷穿行,古老的桥不时地涌上心头,让你眼前一亮。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又一座古桥——巨济桥,也是宋朝宝庆年间修建。后于1923年重修。花岗石条石砌成,桥栏有雕花,还有28柱,柱柱有石狮,分列两旁。古朴的雕工,留下细腻的迹痕。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又一座古桥现眼了——金鳌桥。这桥是单拱桥,仍是红砂岩石构成,与河涌中的绿水交融。据说此桥是康熙皇帝赐给当时皇子的老师刘云汉的。依据皇帝老儿授意“尔亦可返乡建一桥”,因而模仿紫禁城中的明远桥而建造,故取禁宫内御花园水池中的“金鳌玉栋”之名而得此桥名。


当你穿越到宋代,除了感慨巨济明远两桥背后的深远意义,更要深刻了解建桥者,李仕修李公的伟大风范。李仕修是宋代庆元年间进士,他身处的大时代,正是宋代抵抗金兵入侵的时候,他是南宋主战派的代表之一。只可惜生不逢时,主战派不是当时主流,而他回来顺德退隐的时候,即1225年前后,北宋王朝已风雨飘摇,回天乏术。

在逢简,当时内河涌都与大河相连,因无水闸,波涛汹涌,人们过独木桥很危险。李仕修辞官回乡后, 看见河涌潮涨潮落,便担心木桥承受不了浪涛冲刷,并认为木桥也难以满足交通流量,于是,他便决定集资,修建了明远桥。之后他还连续修了巨济桥等余下4座石桥,直到今天,李仕修当年的善举依然发挥着作用,巨济明远两桥依然为村民出入服务。

 

如今的后人,将当年建桥的刘云汉先生的形象泥塑重现,咏叹缅怀之畅想。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桥啊桥,这蜿蜒缠绵的水涌有了你,就四通八达,繁荣昌盛。这里还保留了不少古建筑,最多的就是祠堂了,一座座祠堂、庙宇、古屋应运而生,逢简村史馆、刘氏大宗祠、梁公祠、“宋参政李公祠”……祠堂是家族拜祭祖先的地方,能够保留至今应该应该有很长的历史了。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宋参赞李公祠现在成了逢简村史馆了,内有两副长长的对联,不知有没拍完整。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有的祠堂内放着龙舟,龙舟是高挂在祠堂顶上的。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这条小村出了13位进士、举人,还流传着一家出了8个秀才、3个翰林的故事。据说旧的进士牌坊早已破败,现在看到的这个豪华的黑底镶金牌坊是几年前新建的,有点气冲云霄的感觉。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进士牌坊的那一边就是商业街了,标榜大良双皮奶、炸牛奶、姜撞奶,各式各样的奶品种不少,有现做的,也有盒装的。还有姜糖、鸡仔饼、淮山饼,餐馆内有顺德凉拌鱼皮、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均安蒸猪,竹升面等等。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中午在这里随便点了两个菜,凉拌鱼皮、均安蒸猪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不得不重点说说均安蒸猪了。它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太公分猪肉”时代。据史料载:各地春秋二祭“多有烧猪作牺牲分胙肉,而江尾(即今均安镇)则用蒸猪”。当地每逢有喜事,所有人都会聚集到祠堂一起吃蒸猪,以示庆祝。这一传统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到了宋元时期,则更加盛行。前几年因为上了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均安蒸猪闻名全国乃至世界了。要吃到最正宗的蒸猪肉,还是最好去均安。杏坛均安两镇相邻,看逢简水乡,当然要吃均安蒸猪了。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凉拌鱼皮有姜丝、黄瓜丝,花生米等,清爽可口,均安蒸猪粘上白芝麻,猪肉很劲道,有浓浓的五香味,但偏咸,而且用快餐盒装着,身价大跌,按我的理解,顺德菜应该是比较清淡的。不知道上了专题片的正宗的均安蒸猪是啥味道。

 

清朝末年村落人口趋万,缫丝产业工人超千,开始了从农村向商埠的转型。

 

然而这一切,都是如此地过往匆匆,光宗耀祖的达官显贵都从桥上过去了,改变南粤面貌的一代又一代劳动群落也从桥上过去了。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这个老伯在钓鱼,他说可以钓到不少鱼。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逢简水乡被称为广东的周庄(还有从化的某个景点被称为广东的小九寨),一直对这种叫法颇为反感,为何当地的景点要拿去和别处比较?这样一比较不是增加了失落感吗?无论从哪方面说,逢简都比不过周庄,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如今,改革开放前沿的排头兵们的步履,在这儿踩出的是现代与以往的杂糅,残破的老屋与光鲜的楼宇同居,静躺的水涌与蛮横的车路结网。一切都行进在岁月留痕的脚步里,别怨这儿没有江南周庄保护得好,也别怨这儿没有像广州新城那般现代化,但是它的商业化堪比周庄了。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一切的一切,都是桥上的匆匆过客,我也是过客,而桥们仍将忠实地留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过客驻足的迹痕!

(2387 1405 2020/8/17

逢简水乡三座弯脊桥八百年过客留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