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2020-08-05 09:12:37)
标签:

游记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开平台山圩集遗言:商圩前驱  碉楼留魂  

   

【题记】身在大广州几十年,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景,以前总是把目光放在国际省外,没想到疫情在全球肆虐,国门出不去了,省门虽可出,但要自己去到当地,还要自己找酒店,找车去景点,费心费力还费钱,对于我这个懒人来说,实在有点力不从心了,所以还是看看身边的景点吧!

发此文时,跨省团队游已恢复,又可以出省浪一浪了。             

                                                                                                                         

10年前的一部大片《让子dan飞》,当时就掀起了一股开平碉楼旅游热潮。

 

开平碉楼,10多年前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听说过开平碉楼的人,也不少了,然而,把它当作值得旅之游之的人并不多。是《让子dan飞》让碉楼也飞了起来。

 

单从表面上推断,有影响的影片将它作为主要取景地,是会带来扩大宣传效果的作用。然而,细细思量,却是因《让子dan 飞》令人联想到开平碉楼应运而生的时代。《让子dan飞》故事发生的时代,就是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发生、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社会处于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开平碉楼群的产生,恰恰也正是上个世纪早期。《让子dan飞》书写的电影艺术,是对已逝时代的凝重表演,因而惊醒了世人对开平碉楼印证历史、反思历史的情感。

 

开平包括台山,是远走异国他乡的华侨众多的地方,数代人的流浪、打工、创业于东南亚、南半球、西半球,不仅集聚了一定的财富,而且学习吸收了他国异乡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于是,在故乡处于乱世之秋之际,中西兼容地集防卫、居住,表现自信自尊的的碉楼群就从这块濒临南中国海不远的内陆小平原的地平线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了。

 

时代的呼唤,哪怕是扭曲了的变形的时代,同样呼唤出了持家、保家、保族、乃至一方人众的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恐怕是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意义所在。正因为如此,才可以称得上世界文化遗产。不然,咋一看来,在今天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洗礼着的那些碉楼,不管它们如何如何的中西合璧,大多下面两层是中式碉楼,是中式城垛的样式,三四层外观点缀着西方古堡式的圆堡顶和四角的圆堡型耳朵,残旧不堪,大多空房空屋,与现代化的旅居条件相去甚远矣。既不适用,外观又不伦不类,叫如今的现代人怎么去认同呢?就连这些碉楼的子孙们,谋求发展的也不得不仍然继续远去异国他乡,最近的恐怕也去了广州或开平县城吧!不信,请看看吧!我们在碉楼群里见到的当地居民,大多与中西部山区差不离,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新的经济浪潮面前,这些碉楼群所在的地方,似乎经济的再生能力已经弱化了,或被历史边缘化了。

 

开平、台山一带是华侨众多的侨乡,近代以来,侨乡的游子们为故乡留下了发人深思的遗迹。这些遗存,正在被后人当作现代旅游资源加以纯经济收入的利用,却掩抑了她们最具生命力的价值,埋没了永远昭示着后人前行的灯火。

 

媒体宣扬的《让子dan飞》的外景地,把我们引导到了台山端芬镇的“梅家大院”。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这个大院整体布局是一个庞大的长四方形的大院,四周全是中西形态交融的骑楼,内中约有10亩的平地空间。这是又一处典型的中外贸易兼得的“圩”,她的成因与赤坎古镇一样的“应运而生”。只不过,她所展示的交易市场,在规模上不是镇级,而是村级罢了。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整齐的合围着的骑楼,第一层皆是商铺,第二层和赤坎古镇的骑楼一样,是铺主和员工的居所和仓库所在,而中间空出来的庞大的平地,是人来人往货物批发的广场,就像今天的农贸市场的自由批发的场地一样。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沿着木质楼梯,可以上到二楼,立于此,可以看到梅家大院的全景。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看到此,不禁发愣:这本来是个中西交融风格的批发、零售的市场,怎么叫做“梅家大院”?古老的中国,以姓命名的大院,主要功能就是这族姓的安居之所,绝非市场。

 

吃着在这儿做小生意的摊贩递过来的豆花、凉粉,听着他说:“这里在95年以前生意很热闹,后来慢慢冷清了。拍《让子dan飞》时,剧组每天给我们这些打杂的演员50元钱,还要帮他们搬道具,说这里是梅家大院啊!我这豆腐花也是祖传的了。”

摊贩们都在感慨,疫情期间都没人来,自然没生意做,亏死了。

 

后来买了一只盐焗鸡,打的招牌也叫“台山梅家盐焗鸡”,在另外一个档口买了鱼干,回来一看塑料袋里的名片,统称为思乡园特产店,地址是台山市梅家大院,如果吃了还想吃,可以快递了。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梅家大院的屋后,是绿水青山,小桥和芭蕉树,还有走地的鸡鸭鹅,与大院斑驳的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突然间,发现交易的广场上有一块石碑,碑是近年立的,但有的字上的油漆已经脱落了,但隐约可见如下字样:“汀江圩华侨近代建筑群,建于1932(?)年,是当地梅、曹、江等10余姓海内外乡亲集资兴建的集圩,占地面积50亩……”

 

有碑为证:此处名叫汀江圩,功能是“圩”,即市场。时下,为什么偏偏要坐南朝北拜,把这十几姓人家集资建的中西风格交融的市场叫“大院”,而且是梅姓一家独有?恐怕原因就是山西晋商的乔家大院出名了,跟风跑,好炒作成一个烫手的旅游景区。

 

自己就是自己,自己就不要做别人。自己的祖宗遗留的真金哪怕火炼?其实,纵观古老的中华族人,如何走向世界,如何与世界交融复苏、复壮、复强的近百年的历史,不能不说,侨乡开平的“赤坎”、台山的“汀江圩”沉淀的文化,是发展经济的前驱文化,也正因为如此,广东沿海至今仍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侨乡的先人们,用历史的双脚,踩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石头上,留下的是顺应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的真金珍宝。

 

如今缅怀这些“圩”,脑海里还能不时跳出一些早该扬弃的“迂腐”。你看,今日里叫得很响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战略,不是很早就从这些“圩”的陈旧上看到闪光了吗?以市场经济的取舍,建设了赤坎镇,建设了农村的市场繁荣的汀江圩。我们现在走的恰恰是几百年前华侨祖先们已经开始走的路啊!

 

岭南文化,不仅是吸纳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更为可贵的是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等等。于是,不能不说开平、台山侨乡圩集的静默遗言:岭南前驱人文精神是岭南人及岭南文化的金!是金就不可遗弃,是金就要传承,是金就要让她闪光,而不能不知就里地浅薄地推销“风景”!

 

那些残破着的不少处于危房状态的碉楼、大院似乎都在呻吟着……

 

旅游者们看到的这些不理想的现实,并没有降低对碉楼的崇敬感,反而更加激起了对碉楼群的珍视和缅怀。我们应该读懂这些已失去生命的碉楼留下的至今不能忘记的遗言:无论生于乱世或欣逢盛世,都应当自强自立!

 

而处于碉楼群地域的子孙们(包括吃倌饭的),则更应读懂碉楼寄予的先辈们的遗训,怎么去自强自立的“转型升级”,首先使这些遗产鲜活起来,让旅游者来这儿通过吃、住、行、看,得到时空的穿越,做旺碉楼的旅游产业,复活碉楼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让高端科技产业化。

 

若不这样,只是脚踩在祖宗残破的身躯上,懒懒地赚来访者的几个子儿,那则是对祖宗的践踏,是吃懒饭的表现。

 

自强是一个漫漫长河的跋涉过程,但只有自强,才无愧于碉楼留下的静默的遗言。

  (2707  1106 2020/7/13

   开平台山梅家大院:商圩前驱碉楼留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