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问世已百年,如今口罩预约须何年?

标签:
情感杂谈 |

非常时期,要问如今什么东西最紧俏?毋容置疑,口罩!到处呈现排队买口罩的盛况。
1月31日,年初七,晚8点,广州市的预约购买口罩系统上线,可是很难登陆进去,好不容易登记好了有点繁琐的资料,点提交时,系统显示“拥挤”,我不断点了几十次提交,终于提交上去了。
市民在北京路排队买口罩(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摄影者)
2月1日(年初八)昨日预约口罩成功的市民,在药店门口排长龙等着买口罩,这是不是又增加了感染病毒的可能?于是白天看到新闻,从今天开始,预约口罩成功的市民,不需要到要点排队了,预约时把地址填好,由快递送上门,大家都说这样好,既方便了老百姓,又减少了病毒传播的可能。
2月2日,年初九,20200202,今天的日子很特别,顺读逆读都是一样的,100多年才有一次呢,下一次我是看不到的了。
现时紧俏的口罩到底是谁发明的?
原来中国第一个口罩是由一位中国医学家发明的,他的名字叫伍连德。这个名字随着这次武汉大事件闯入公众视野,伍连德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的主要筹办人之一,也是
1910年11月哈尔滨发生鼠疫时,清政府任命的防疫官。
1910年年底,正值清王朝最后一个冬季,一场可怕的瘟疫席卷了中国东北部地区。
10月25日,满洲里首次出现暴毙患者,11月7日,瘟疫开始在哈尔滨蔓延开来。
许多感染瘟疫的患者都有同一个症状:就是发烧、头疼、胸闷最后窒息死亡。尸体皮肤呈青紫色,样子看起来非常的可怕。而就在这时,伍连德却不顾自身安危,亲自赶往疫情重灾区。
12月24日,伍连德来到哈尔滨,随着他一起来的包括一名陆军医学堂的教练员和一名学生。
在抵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他们为了弄清楚疫情来源,伍连德准备冒险解剖一具尸体。
在当地一间贫民窟里,伍连德进行了中国医生历史第一例人体解剖,经过伍连德的分析,他认为这属于肺鼠疫,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这也是科学史上,第一次对鼠疫进行分类。
当时正值年关,返乡过年民众众多,为了阻止疫情继续传播,伍连德提出了初步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设立隔离区,并向关内征召医生,他甚至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伍,动员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一同加入防疫队伍。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他还设计发明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用于隔离病患,后来这种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
这种口罩造价低廉,制作方便,民众纷纷带上了口罩,因此死亡率也大大降低。
在1911年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又实用的口罩,受到了各国医学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样式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当防疫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考虑到腐烂的尸体,极有可能成为二次传染来源,于是伍连德又说服大家,将染病的尸体集中火葬。
这很明显是有悖中国传统的,此事上报并获得清政府准予后,才得以实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火葬。
在伍连德的组织下,仅仅不到四个月,这场百年不遇的瘟疫终于被终结,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伍连德功不可没。
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旱獭于其传播中的作用”,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由于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上正式披露。
让我们记住第一次成功战胜鼠疫,发明伍氏口罩的功臣伍连德吧,他是中国的骄傲!
(2012,20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