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游记3.打狗英国领事馆,“打狗”何来

标签:
游记台湾 |
台 岛 游 记
序:高山深壑、苍茫广野、江流湖湧、汪洋孤岛,历史的巨轮一路辗来,几多腥风血雨、几多碰撞交集。人啊人,浪击飞舟承载起永不消逝的家国情怀;登峰临绝顶,地球腾跃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里程。台湾岛的岁月流程,留下了“丛林法则”的遗恨,也留下了人类始终在走向文明的遗痕,哪怕只是点点滴滴……
3.打狗英国领事馆,“打狗”何来
10月27日第三站,打狗英国领事馆。这是一座建于1865年的英式建筑,是台湾目前尚存的西方近代建筑中,年代最久远的一栋,1895年甲午战争台湾割让给日本后,日人建设高雄港积极推动海事,便将原本的打狗领事馆作为高雄海洋观测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受到波击,至1985年才开始进行修复,于1987年列入二级古迹。它是当时英国掌理海关税务工作的重要据点。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后,签订天津条约,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至第三年又增开台湾打狗港。英国商人陆续在通商口岸设立洋行,输出米茶及糖,输入鸦片。于同治五年(1866)在打狗港口哨船头小丘上设立领事馆,处理关税及商务。
高雄的英文译音是“打狗”,清朝时期英国在高雄建领事馆时称“打狗英国领事馆”,打狗英国领事馆也是西子湾畔最有历史的建筑,分山下和山上两部分,山下的白色建筑低矮简单,门前有一组反映生活场景的蜡像,领事馆里面展示了很多立体的历史场景;山上的红砖建筑特别醒目,也就是当年的领事馆官邸。
沿着石头山路向上走了一半路程,这里绿树成荫,怪石林立,半途中有个英国人把玩小动物的蜡像,很生动。据说山顶这能看到西子湾和旗津半岛,风光不错,我只爬了一半,可惜了。
领事馆的建筑形式虽为英国人设计,但工匠系由厦门聘请而来,连材料也都从福建运来,由挑夫一肩肩沿着阶梯运上山。领事馆四周环绕拱形廊,冬季的阳光照射角度,穿过拱圈正好投射至回廊门槛,冬暖夏凉。这幢红砖建筑物历经清代、日据、光复,后来经评定为二级古迹而予以修复,开放为史迹文物陈列馆,展示当年打狗地区的历史、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与领事馆造建沿革等史料,深具历史意义。
领事馆门前一组反映生活及经商场景的蜡像,非常细致入微。
领事馆内有清政府与外国人谈判的蜡像,述说当年的故事。
领事馆后面有一座英国医生为百姓治疗眼疾的蜡像,也是别出心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英领事馆的后花园,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紫色红色黄色绿色粉色交相辉映,虽已是深秋,但春之气息扑面而来。女人爱花,见到鲜花就猛拍。
从打狗英国领事馆步行10来分钟,就到了西子湾。
在清初时,西子湾也被称作洋路湾、洋子湾或斜湾,而在闽南语的谐音引申下,斜仔湾逐渐被称为西子湾。据说傍晚时分的夕照,是为台湾名景之一。国立中山大学就在西子湾畔。
眼前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对面就是厦门,太阳快要落山了,海面波光粼粼,有点刺眼。一艘货船驶过,船边溅起水花。
小郑说,从这里可以游到厦门,要7天7夜——只要中途不被鲨鱼吃掉。
台湾木棉(吕洪义演唱...
吕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