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徽州】9.西递:逆水行舟千帆过
从木梨硔下来,已是中午一点多了,坐上杨师傅的车直接去了西递古村。
下车,门票107元,真够贵的。
据说宏村和西递是北京一家公司承包的,宣传做得好,人流量爆棚。这里人山人海,顿生后怕,我天生好静,一见人多,立马头大。
据史料记载,明经胡氏壬派始祖胡士良之所以举家大小从婺源考水迁来西递居住,就是因为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他发现这里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并根据风水学的理论得出了“船形西递,大吉大利”,“东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结论而选定了西递为胡氏安身立命的生存之地。
自然环境千变万化,风水学认为村之选址须以风水观念的“气说”为重要依据。而“气”是抽象的,它必须通过四周环境的“形”来表现,而这个“形”就包括空气、阳光、青山绿水、风力风向、温度湿度等诸方面的环境条件。
当你来到西递村口,一座兴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高高耸峙在眼前。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高12.3米,宽9.95米,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位于胡文光牌坊西侧的“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而突击营造的。先在村中建起接官亭“迪吉堂”,又在村头造了“走马楼”。
曹振庸来西递会亲时,由于舟车劳顿,感觉疲惫不堪,然而下轿后,登上张灯结彩的“走马楼”,凭栏远眺,无限风光,远山近水,尽收眼底,顿觉神清气爽、疲劳全消。胡贯三凭借这一靠山,成为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儿子胡元熙也被委为杭州知府。
走马楼后来成为胡氏宗族有闲阶层一个聚会、休闲的处所,或把酒言欢,对酒当歌;或吟诗作赋,附庸风雅。
现今的走马楼是依据当年的布局重新修复的,并与相邻的七哲祠遗迹共成一个景点。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现走马楼内表演黄梅戏、抛彩球、茶道等节目。楼下有单孔石拱桥,名为梧赓古桥。西溪流水潺绕走马楼,穿桥而过,在这里可领略到“西递八景”之一的“梧桥夜月”美景。
沿西递石坊往南,走明经湖东岸,过汇源桥后从左手上山,山坡上有一观景亭,可登高远望西递村全貌。
俯瞰西递,密密麻麻的徽派建筑,村后倚靠青山、村前一片平原、村中溪流穿过、村头湖面微波;远处袅袅炊烟、近前黑白相间。一幅充满了古意的徽州山水画徐徐展开,高高低低的马头墙为这画面增添了一分独特韵律。我想如赶上春、夏季,满目青翠、花开遍地时,才可能是真正“桃花源里人家”的模样。
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
整个村落四面环山,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采;西递村头的三间青石牌坊,四柱五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漫步村中,途经的民居,随处可见那粉墙青瓦,鳞次栉比,青石铺路,巷贯街连,镶嵌漏窗,镂空门罩和那层层叠叠的飞檐翘角,突兀多资的马头墙。民宅厅堂雕梁画栋,描金飞彩,拦板斗拱,窗扇、菱花门全是精美细做的木雕佳品。天花板上饰有绚丽的彩绘,厢房板壁配有典雅的书画。厅堂挂有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古楹联,不仅予人以美学之享受且晓人以处世哲理。还有那具有徽派特色的前庭后院。全都缀以花坛水池,隔以低墙漏窗,饰以砖石雕刻,植以花木盆景,真是绚丽多姿,琳琅满目,透着那种精细、质朴、和谐,都那么有画面感,那么耐看、好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