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徽州】6.棠樾牌坊群:哀愁咏叹着女性柔情
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章。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珪、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谈;尤其是在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出现过一大批以《儒林外史》中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至今却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
棠樾为鲍氏家族的聚居地。该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迁此定居,绵延了800余年。以“忠、孝、节、义”核心的石牌坊,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是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自西向东依次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七座牌坊气势恢宏,庄重威严,逶迤成群,古朴典雅,连成一线,鱼贯而立。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述说着几百年来这座村庄的兴衰,堪称千古绝唱。
牌坊群的四周倒是空旷的很,加之阴暗的天空,灰黑的石坊,耳边时不时传来村导游很悲催的讲解,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沉重。
第一座麻石牌坊:始建于明代嘉清年间,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英武异常。据介绍,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又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
第二座牌坊: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慈孝里”牌坊,乃皇帝亲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牌坊上铭刻的“慈孝诗”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鲍家一子见父将被人杀害,便求代死。而父为了鲍氏家族不断香火,要求处死自己,不殃子孙。鲍家父子上慈下孝之举感天动地,也感动了那些强盗。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故事后,欣然写下“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并增其旧制,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第三、四、五座牌坊:分别是“立节完孤”牌坊、“乐善好施”牌坊、“节劲三圣”牌坊等,一座一座都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节劲三冬”坊是为一位继母所建。据说这位继母在夫亡之后,历尽妇道,把前妻之子重于亲生,年老之后倾其家产,为亡夫维修祖坟。这一举动感动了当地官员,打破“孔孟之道”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第六座牌坊: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
(牌坊的故事来自网络)
歙县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一座直冲云霄,一座座精心设计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经官批御审,历代统治者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这足以证明历代都极为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不仅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许多方面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7座都是贞洁牌坊,其实不然,只有2座是。想想当年的琼瑶剧《烟锁重楼》好凄惨,一个女人为了改嫁,要从第一个牌坊爬到第七个牌坊,一路还要遭到唾弃和毒打,这个女人真是勇气可嘉!
与7个牌坊齐名的还有其间的鲍氏祠堂,不仅有男祠还有女祠。
沉稳凝重的敦本堂,俗称男祠,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五凤楼门厅,整个祠堂的结构简洁明了,银杏为柱,樟木作梁,砖、木、石雕洗练不繁,处处透露出儒家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示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祠内现保存有宗族管理制度的碑刻、立有《嘉庆上谕三道碑》等,是研究宗法制度不可多得的实例。

独一无二的清懿堂,俗称女祠,是为颂扬鲍氏家族历代贞妇烈女而建的纪念馆。坐南朝北,五开间,三进,马头墙,整个祠堂结构紧凑,造型流畅,内秀而外朴,端庄而不刻板。雕镌典雅瑰丽,尤以门厅外之八字墙,满饰砖雕,玲珑剔透,华采纷呈,被誉为徽地祠宇砖雕之最。修建女祠主要是为了提倡与宣扬母恩母德。旧时妇女是不能进入男祠的,清懿堂成为全国唯一的女祠,并且成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指定参观点。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可是极为罕见的,很难想象,棠樾的女人们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与牺牲,才换来这样一座祠堂。
女祠里供着一个个鲍氏女主牌位,将这些守节的女性供奉起来,供子孙顶礼膜拜,并以此对后世妇女进行思想上的彻底改造。


在徽州文化特色中,建筑有三绝:牌坊、民居、祠堂。这些都和徽州妇女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信条之下,徽州男人早早结婚生子之后,便背起小包,拧着雨伞,抛妻别子,留下父母,出外闯荡世界。有的一去不归,从此销声匿迹,永远飘流四方;有的事业有成,不堪寂寞,秦楼楚馆流连潇洒,把糟糠发妻早已淡忘;有的发财致富,衣锦荣归,光宗耀祖,已是三妻四妾在身,只见新人娇笑,不闻旧人泪淌。在漫长的岁月中,丈夫外出经商的徽州女子,只有自闭于方寸楼阁,守着天井漏下的一片亮光,哺儿育女,侍奉公婆,透支体力,终抵不过芳华流逝,生命枯萎,独守空房的宿命。贞妇烈女的牌坊在精神上箝制着她们,家族祠堂的族规在行为上束缚着她们,马头高墙的封锁在身体上禁锢着她们。
高于房顶的梯状马头墙,砖石所制,可以防风防火。高高耸峙的马头外墙仅在顶部开有小窗,宜于防劫防盗。同时,也可以屏蔽孤妇寡女对外的探望,麻木她们的心灵,窒息她们的情感和呼吸;阻绝春色撩怀,防止红杏出墙。
“高墙空寂寥,无语入徽州”。在徽商发迹的漫漫长路上,洒满了徽州女人的血泪。牌坊、祠堂、马头墙,在水墨画卷般美丽的徽式建筑后面,隐藏着无数妇女身世的暗淡、苦涩和凄凉……
数百年屹立着的牌坊群和祠宇,在风云洗涤的如梭岁月里,咏唱着忠、孝、节、义的四重歌谣,而静观之能使今人动容的却是那咏叹古时女性的曲词。
女性的贞与节,守住了那高墙的房屋、抚育了儿女,延续了香火。独守空房的冷漠,独撑家事的劳苦,只换来了群牌坊、群祠堂中的“一”。
而这一女牌、一女祠也算是旧时代的支配者们,被徽州女性们百忍万端的柔情坚忍所打动,竟敢于破数千年的大不违,迈出了立碑、立祠,男女平等的第一步。尽管动机依然是为了更彰显地约束女性,但是确实客观地昭示了女性的伟大。也许,这女牌坊、女祠宇仍启发着今人的思绪:女儿当自強啊!
古老的徽州幽静而美好,或许是对这里的青砖石瓦情有独钟,又或许是对厚重的文化沉淀造就了徽州这一方可爱的人民的感慨,在棠樾牌坊群,巍峨的牌坊在青葱绿草的映衬下格外壮美,暗示着人文环境的郁郁葱葱坚不可摧,同时,有点悲凉的气氛和那些悲情的往事,牵引着你不由自主的进入剧情,在来来往往的徽州古韵中思量着过往人生。




假如你喜欢我的文字,来微信关注我,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