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汉语12.话说“牺牲”

标签:
汉语新解杂谈 |
新解汉语 12.话说“牺牲”
“牺牲”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边的偏旁都与动物有关。“牺牲”的原始意义就是把动物宰杀了,拿去祭天祭地祭神灵,当然原始人、远古时代的人,曾经把自己的同类——人,当作活祭品送上祭坛,这也不足为怪,因为他们原始嘛。
说白了,“牺牲”就是死,从动物之死引申到人类之死。中国5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词汇也无比丰富:普通人离开人间叫“死”;大人物的死叫“逝世”;皇帝死了叫“驾崩”;从为了神灵上祭坛,到为了主义、为了理想、为了人类伟大的事业而死,就叫做“牺牲”。
“牺牲”的本意是不折不扣的被动式的,后来的“牺牲”看似自我的主动,其实也是被外在的精神力量而驱动了的自主行为,可以说其本质上也已经是被动的了。所以才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诗句。
现今,“牺牲”的原始本意被人宰割了,经过一番天旋地转之后的蜕变,却变得如此慷慨激昂,不能不说有些耐人寻味啊!
“牺牲”本是指人最宝贵的生命没有了,生命都没有了,任何荣华富贵怎么享受?而如今的“牺牲”,却好像变得不痛不痒了,不仅没感到痛楚,反而好像十分愉悦,十分幸福,就像灵魂升上了天堂那样开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人这样教育我们,肉体是可以毁灭的,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的肉体,自然死亡就好比肉体和灵魂都一起毁灭了、消失了,只有“牺牲”,你失去的只是肉体,长存的、永垂不朽的却是灵魂和精神!你看看,牺牲多么美妙!多么幸福!
人类是很聪明的。最初的牺牲是拿动物来牺牲,也就是牺牲动物,也许人类最终的牺牲,还是要还原到牺牲动物上。你看,从原始人狩猎时吃的是动物,到农耕社会圈养的动物的牺牲,再到今天现代社会大规模工厂化的繁育动物,而后成军团似的将它们牺牲,变成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可见这种牺牲越来越巨大,越来越现代化、专业化了,这种牺牲给人类带来的不是痛苦,而是生活的美满。如此说来,这种牺牲的本意是值得永远讴歌的。
如今,用人来做牺牲,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人类自身矛盾创造的痛苦。从历史长河来看,无论是处在何种历史阶段的人的牺牲,都是历史的悲剧和时代发展为人性中的兽性部份付出的代价!
人啊人,人类啊人类,确实不得不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人类进步事业而失去生命的英雄们,比如赵一曼、董存瑞、黄继光……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昨天的悲壮已经成为铭刻在心的一段历史!人类,哪一天才能探索出一条不拿“牺牲”作祭品、不用“牺牲”当赌注就能同步进取的道路呢?!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不少友人都说,现在是“多有牺牲筹壮志,日月长叹换不了天。”
做到“唯有和谐促共进,敢让牺牲不夜天!”可否?
(写于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