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留痕
4.狩猎部落的背影
2016.6.22(周三)根河——室韦
吃完根河宾馆的简单早餐后,出发。
参观中国敖鲁古雅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了解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鄂温克族,他们是半定居半游猎的民族,陪伴他们日与夜的精灵就是驯鹿,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这里的景点全部人为化,商业化。博物馆展示的是现存只有200余人的鄂温克族狩猎的场景图画、物件。该部落的首领为被世人称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玛利亚·索,人们推算她已经95岁了,因为上过《快乐大本营》才出名,如今仍住在莫尔道嘎的原始森林中,由她的外孙女帮她打理对外事务。



在这儿,我们无法与最后的狩猎部落面对面,只能遥望森林追寻着看不到的背影。
远去的狩猎部落背影
远去的狩猎部落背影,
承载着的文化魅影远远沒有离去。
尽管今人造的影像只是为了和谐地谋利,
其动机与欲望与狩猎的宗旨同根同本。
人啊人,
从动物群落里艰难地走了出来,
其余的动物兄弟姊妹就成了自个儿裹腹的猎物。
继而,游牧、农耕、工业,直至今日云上经济,
人类形成的地缘、人缘、阶层缘的形形色色的部落,
进行着永续的彼此间的狩猎。
或武或文,文武兼修,转型升级,
尽管是沒有硝烟的逐利狩猎场上,
依旧是几多血泪、几多爱恨、几多情仇。
人类,与身俱来的幽灵离不去,
那么,就只能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其乐无穷以自慰!
啊!


鄂温克族人在森里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柱”,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鹿皮包裹。



我们参观了中国敖鲁古雅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鄂温克族,意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政府为了保护这个民族,特意在这里建造了供他们生活的居所——一排排的房子,象征性地搭建了他们在大森林居住时的“撮罗子”供游客们拍照。






这里饲养的狍子和梅花鹿是供游人拍照用的,如果要和它们亲密接触,必须花10元钱买些苔藓(一种饲料,到了旺季,这一小篮子苔藓可以卖到30元)喂它们,感受它们的舌头舔你掌心的湿润……






知道为什么叫傻狍子吗?据说狍子听到猎人的枪声,慢跑后会再回到原地,看看枪响是咋回事。再返回时,往往中了猎手的埋伏,傻傻的献身了。

(这个应该是狍子)
最后留存的部落,感受不到现代化繁荣沧桑。狩猎有痛快,部落有乐趣。








我们在这里花了20元买了一个现烤的列巴,很香甜,好吃,据说在常温下可以放10天。


这是桦树皮做的脸盆。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