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行:又听到久违的名字


标签:
同学情游记 |
【逝者如斯夫,距离此次连平行又过去了5年】
今天,我们从广州、惠州、深圳、珠海等地出发,奔向我们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7月23日11点左右,我们来自广州的两部车率先到达忠信幸福大酒店,而后陆陆续续深圳、珠海、惠州等地的同学都相继到达。当年我们全班只有30人,这次来了23人,可见大家对四十年后的再见何等迫切。

认出的在拥抱,认不出的在猜测、打听,终于听到有人问:“你是张X吗?”那是我童年用的名字,一个十分久远的记忆。来广州读中学时,没有一个老师(包括语文老师)读对我的名字,好听点的读成张句、张力,最难听的读成张狗,当时我就想,广州的老师也不咋的,连我的大名都读不对。只好们一气之下,将名字改成现在这个。所以,能叫出我的曾用名的,绝对是几十年的朋友。
连平忠信——我童年生活地方,在这里悄悄长大,它带给我的回忆幸福而又温暖。
那时候我是班长,下课后就指挥男同学爬树摘桐油果(好像是松树的果子,可以榨油?),他们丢下来我就负责捡。
家里养了几只母鸡,某天早上上学时发现母鸡被偷了,几个男生和我一起抓贼,追到河边,只看见一个空鸡笼(如下图右下角那种鸡笼),某个男生说:“活该!”我气得立马给了他一拳!那可是货真价实、不吃饲料、土生土养的老母鸡,可值钱了,现在要找这样的母鸡相当困难了。当年被我打了一拳的男生今天也到了,他居然不记得此事。
中午在水库旁边的农家乐吃饭。




午餐后去找寻童年的印迹。
沿着这条小路去上学,经过一栋围楼,地上还晒着稻谷,小楼前有一个水塘。
我就读的小学(全称是连平县忠信镇703地质大队职工子弟小学)已被拆掉,成了用断壁隔成的黄豆地。
课室门前的稻田虽还在但已收割完毕,那时一到收割季节,下课后就往田里去,哪怕课间十分钟,也要去踩一踩那个脱粒机。


断壁残墙,诉说以往,天热心凉。
望校室内外,遗痕苍苍;稻田菜地,荒芜空荡。
忆起儿时,读书啷啷,仨仨俩俩竞抢強。
俱往矣,今同学归来,云儿茫茫。
忠信街卖的扫帚、锄头、镰刀,小时候见过的东西今犹在。


















在桃园吃了两个鹰嘴桃,到饭店吃了两块冰镇西瓜,太阳高照,酷暑难耐,面对满桌菜,没胃口,尝了尝,都偏咸,只对最后一道菜(客家苦麦菜)感兴趣。






驱车寻找我们的老基地,这才知道原来703地质队的老基地,被人称作棚户区,昔日的棚户区,如今被改造成连片的保障房(位于连平县附城中学附近),高楼林立,也没数清到底有多少栋,改造前住建厅厅长还去视察过。
遥记当年青瓦白墙遮风雨,房前屋后种桃树,桃花开时不懂欣赏(不像如今要千里迢迢花钱去看桃花)),桃子没长熟却被一些人摘光,放醋去腌制,咯嘣脆。
那时我们的小学建在山上,每天上学要爬山,不大的校园内有一棵大树,树上挂着一口钟,类似电影《地道战》中老钟叔报警敲的那口钟,每天我们听着浑厚的钟声上下课……这注定我的性格必须如山一般坚韧不屈。如今这一切,只能在图片上看它的原貌了。
连平的葡萄也熟了,紫的青的,有核的无核的,都是那样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