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星期二)
一早,迎着兰州火辣辣的太阳到西客站。

外表其貌不扬,又在大兴土木修路的兰州西客站,躺卧在干燥的风尘里,走进候车大厅却也宽敞明亮,证明了发展是确切无疑的内动力。
在这里乘坐兰新(兰州到乌鲁木齐)高铁到西宁。
沿途所见光秃秃的丑,绿油油的美,这就是西北的面孔,无须任何掩饰,是美是丑皆坦然,西北人与西北土地同呼吸共命运,其美丑同样袒露无疑。
最后两张是兰新高铁到达的西宁站,青海美女欢迎你!
午餐在西宁一个小面馆吃的,点了一个肉皮(小),一碗特色排骨面片。肉皮就是切成条的猪肉皮,份量很少,是凉菜,不好吃。面片里有四块排骨,挺大块,可谓货真价实,但味道麻麻地,源于我不喜欢吃面。



下午游览塔尔寺。
【西游漫记】2.塔尔寺:意念与信仰的呻吟
人类从动物界里转型升级出来以后,善与恶的意念的厮杀逐渐打拼出欲望的信仰。
当从现代化程度高的北上广来到位于青海西宁远郊的藏传佛教黄派诞生地塔尔寺寺院的时候,意念与信仰仿佛穿越时空,发出千百年的呻吟。

信佛,对佛的顶礼膜拜,是为了战胜邪恶,求得护佑,更渴望赐福于己,福从天降。塔尔寺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百年前此地人口稀少,却能聚集起如此辉煌庞大的寺院,可见意念与信仰的引力与推动力。
到如今,数年前又有人捐资,新建了两座佛院,这种对佛的信仰与渴求仍在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的牵引下,塔尔寺成了5A级风景名胜区,引来的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更多的游人。诚然,也有不少游人加入拜祭的行列,磕头不止的求佛拜佛者也能依稀可见。不管它佛的理念还有没有价值,能成为知名景区,引来游客付钱,那么造福当地的价值仍在。
利益的渴求驱动着人的行为,无论善恶总是会营造出信念与理想。
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
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也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作为甘肃王牌景点的塔尔寺,记录了从无到有藏传佛教——黄教的诞生发展史,殿堂的辉煌与庞大,令今人惊诧,在青藏高原的偏僻之所,开放出一朵如此奇葩,难怪今人将它定为五星级的旅游景区,为西宁市一天迎来了10万游客!
啊!佛,依然创造着别开生面的奇迹!









佛的弟子们行走如行者,念经匍匐似当初。也许仍在忠诚着佛的信仰,也许为了重复往日的时光,让游人赏心悦目心欢唱。
冒险偷拍的镜头哦!被人两次猛喝“不准拍”!



游览了塔尔寺之后,导游在市中心放下我们,告诉我们附近有个小吃城,可以品尝青海美食。小吃城在地下城,进去一看,烟熏火燎,热气扑面而来,遂放弃。走了很远的路,看见西宁市中心广场有大叔大妈在跳广场舞。



广场舞在只有500万人口的青海(西宁市就占了200万)也兴起,不过西宁的大叔大妈跳的是青藏高原的锅庄舞。
广场舞的兴起,是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建设是大小城市的迅速膨胀,青海腹地辽阔,但人口稀少,然而,身为省城的西宁却是密集型的高楼拔地而起。经济浪潮把深山老林的牧民聚集到城里来,人迹罕至之处更加人烟稀少,原来人口密集之地就密上加密了。因而千百年来在草上飞的锅庄舞,飞到城市的夹缝来了,成了独具一格的“广场舞”。



最后一张不知是什么花?当地人也不知。
看完广场舞,准备打道回住处,远远望去有个吃饭的地方,过马路(为了省时间要跨栏)又走了一阵,终于到了到了西宁大西门餐饮城——外表其貌不扬,里面却很高档。
点了两个菜。
爽口蛋羊肉:广州绝对没有的菜,将羊肉片,煎蛋,金针菇,粉条组合在一起,好大一个碗碟,份量很足,但咸的实在受不了,我是让服务员拿杯白开水,将菜在白开水里洗一洗再入口,但咸味已经深入“菜髓”了,还是逃脱不了咸,咸味掩盖了食物的本味。
高原养生菜:玉米粒,麦仁,还有一种红色的,不知叫什么,问过服务员也不知,只说是地上长的。玉米粒和红仁很好吃,麦仁偏硬,此菜剩下很多。
自制酸奶,每小碗5元,很软滑,酸酸甜甜味道不错。
一杯茶是12元,可以加水。
最后一结账,164元,令人乍舌。
西北重口味,咸!也许它有丰富的盐资源(茶卡盐湖),也许是在食不裹腹的时候,兑点盐水来充饥,也许天太寒冷吃盐多可以御寒?北咸南甜,与气候的影响不无关系。
(未完待续)
tes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