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简水乡 过客的桥
今天的人儿们,被历史车轮卷入了现代化,是欢喜若狂还是悲喜交加?越是高楼林立,越是车水马龙,越是大道织网,就越是追忆当年,就越是回眸从前,就越是寻觅远逝的人类前行的脚印!
踏上了觅印的征程,这不是披荆斩棘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西征,也不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二万五千里徒步。按旅游景点发布的导航信息,驾车从广州闹市区南下、东北行、几处拐弯、转向、变道,从快速路到一级道、常道,虽几经错道、兜圈,南辕北辙,依然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就到了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的古村落——逢简村的外围。
一条宽阔而平坦、路面最具现代化色彩的沥青路两侧,散落着“中国工厂”的楼房,树影婆娑,高低参差、形态古今迥异的房子们遮掩了视野。不经意间,从一座石头塑成的“逢简水乡”指示牌擦车而过,前行数分钟掉转车头再找回那块石头指示牌,左转进入窄路,萧瑟冷清、土房、砖屋、现代才有的的村楼夹杂而来。“唉,水乡在哪?”
被现代了的道路、居屋笼罩的珠江三角洲,举目四望大同小异,真的有那么一处蕴含古意的水乡吗?
车不得不在眼前的被三个方向而来的房屋夹空中的一处小坝中停下,问询在小门面做着小生意的人:“这里是不是逢简村,水乡在哪里?”
“这就是了,从前面右边小巷下去,有导游的。”
就近“抛车”了,顺所指方向游走。
不知所措的游动着,没见到导游的影子,渐渐地水溪出现了,水面上不时游动着鱼儿。“游吧!”游就是悠,悠悠然,心就不忧了。
苦心孤诣寻觅逢简水乡,初衷是要找回珠三角古美的容颜,被所谓现代化化掉了的原本属于自然赐予的图景,以慰心智。
茫然中,徒步着,幽幽的河涌越来越长了,岸边的百年老树遮阳蔽日,河涌中如鱼一般的裸身小船出现了,密密地连带在水涌的一侧,一条载着游人的小船荡起了木桨,此时天空下起了微微风夹着的细雨滴。雾蒙蒙,水涟涟,树荫荫,“海陆空”三行合一,不得不把今人的意念牵引回往昔时光。
水乡的云朵儿在心灵里冉冉升起。
一座拱弯脊梁、卷成半月形的洞骑在河涌之上的桥崭露头角了。
桥的面是略带粉红的石板铺就,桥的栏以及与栏一体的桥围依旧是饱经风霜的石,拱起的桥面是石头砌成的斜坡,虽不是登临泰山般的石级,但也可见往日风华正茂时,马拉着车志得意满地在上面通行。桥两边的石头柱上蹲着石狮子,为弯着身子的桥昂起尊容的头。
走上桥,下了桥,看到今人立碑的文字介绍,这座桥名叫明远桥,始建于宋朝宝庆年间,即公园1225年,距今已立于世间789年了。八百年风雨狂,八百年世态沧桑,它虽然一个劲地弯着脊梁,但仍昂首承载起了来往过客的重量。
沿着河涌环行,沿着石板小巷穿行,古老的桥不时地涌上心头,让你眼前一亮。
又一座古桥——巨济桥,也是宋朝宝庆年间修建。后于1923年重修。花岗石条石砌成,桥栏有雕花,还有28柱,柱柱有石狮,分列两旁。古朴的雕工,留下细腻的迹痕。
又一座古桥现眼了——金鳌桥。这桥仍是红砂岩石构成,与河涌中的绿水交融。据说此桥是康熙皇帝赐给当时皇子的老师刘云汉的。依据皇帝老儿授意“尔亦可返乡建一桥”,因而模仿紫禁城中的明远桥而建造,故取禁宫内御花园水池中的“金鳌玉栋”之名而得此桥名。
如今的后人,将当年建桥的刘云汉先生的形象泥塑重现,咏叹缅怀之畅想。
桥啊桥,这蜿蜒缠绵的水涌有了你,就四通八达,繁荣昌盛。一座座祠堂、庙宇、古屋应运而生,刘氏大宗祠,“宋参政李公祠”……小村出了不少进士、举人,流传着一家出了8个秀才、3个翰林的故事。
清朝末年村落人口趋万,缫丝产业工人超千,开始了从农村向商埠的转型。
然而这一切,都是如此地过往匆匆,光宗耀祖的达官显贵都从桥上过去了,改变南粤面貌的一代又一代劳动群落也从桥上过去了。
如今,改革开放前沿的排头兵们的步履,在这儿踩出的是现代与以往的杂糅,残破的老屋与光鲜的楼宇同居,静躺的水涌与蛮横的车路结网。一切都行进在岁月留痕的脚步里,别怨这儿没有江南周庄保护得好,也别怨这儿没有像广州新城那般现代化。
一切的一切,都是桥上的匆匆过客,而桥们仍将忠实地留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过客驻足的迹痕!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