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党的18大献礼——敬一言:中秧机关迁到中国版图的中秧去

(2012-10-31 20:10:57)
标签:

杂谈

向党的18大献礼——敬一言:中秧机关迁到中国版图的中秧去
           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敬一言:

         中秧机关迁到中国版图的中秧去

 

 

    在喜迎党的十八大的日子里,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各种活动五彩缤纷,各大媒体纷纷开辟献礼十八大专栏,实在令人振奋,作为生活在党的阳光照耀下的960万平方公里沃土上的草民,多日来心怀感念,同样应当责无旁贷地为十八大献上一礼,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征程,党中央率领8千多万党员和所有中华儿女,攻坚克难,风雨兼程,谱写了一页页镌刻历史的华章,然而开拓进取、再铸辉煌永无穷期,一代代领导人将肩挑着越来越重的担子前行,务实创新,万众一心,聚集天下睿智和所有力量是须臾也忽略不得的。本着为领航团队分忧的朴素初衷,提一条微薄的建议:把中央机关迁到中国版图的中央。

 

    我国陆地版图宏大,人口众多,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东、中、西部发展难以平衡,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的愈大,小的难大,无的则无。这对于国土的统筹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衷共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愈来愈显得背道而驰。中心城市的迅猛膨胀,人口分布的极不平衡,浪费了莫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超大城市的楼价、物价难以抑制,交通设施虽然日新月异却难以抗衡日复一日的堵上加堵。首都北京早已采取单双号限行措施,但是自驾车的上班一族,远一点的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各需要4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上下班的行车时间与上班的工作时间等同,燃油的耗损、车辆的磨损、废气排放总量积累,意味着中心城市的无量人口扎堆,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多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和蛀空与日提高的经济收入的价值指标,生活和生产成本加重,在超大城市消费10元,直接与人有益的恐怕只是1元,另外的十分之九,漂浮在繁华市井的浮华光环中。

 

    近日新闻报道,上海的车牌号拍卖到6.8万元的单价了,广州也跟了上来,实行限牌不过2个月,但一副车牌号也是1万元以上了。车堵、限车的种种现象,只不过是人类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如今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文明历史进程中,不能发挥人的认知的主观能动性所致。一切本着人类乐于扎堆、生产力进步不能不扎堆、市场的交易离不开扎堆、行政权力的影响加速了扎堆,因而一部人类发展史,自山顶洞里走出来的那一天,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沐水草而居扎堆了——即开始了无量城镇化的进程。而人类扎堆到今天,过去了不多时的纽约、伦敦、东京的“扎堆”教训应当吸取,而我们在改革开放了30多年的春天里扎堆,也应该进行取优去劣的思考。宏大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上亿农民工在冬春里如候鸟般的北返南归,“十一”长假里城里大军向城外突击的“新围城”壮举,似乎都在启示今人,尽管“扎堆”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大幕,然而如何扎堆,人类是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科学发展观是可以渗透到人类的任何一个行为中去的,面对放量扎“大堆”,呈现的是与人类社会需要科学发展的背反定律,今人,尤其是发展中的中国人,中国船队中的领航团队的队员们更需直面相对。

 

    我们的祖先们,毫无统筹天下的沐水草而居式的扎堆,那是生产力低下时不得不顺从大自然的天意之举,两千多年无数朝代的更替,多半是新的领航者入住前朝的旧船舱,那也是便于利用已有资源,从而节省一些开辟新天地的人力物力的权宜之计,当然也少不了宣示权力已经取而代之进而天下顺之的需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盛唐扎了120多万人的长安城大堆——当时地球上唯一的大城市大堆的一段夜话。那时的长安,今日的西安一带是水草丰茂之地,800里秦川也算是大平原了,谷硕人丰,无可厚非,况且李唐君主们没有现在的地理测绘技术,更没有电报电话、无线上网的信息平台,直接感观的就是簸箕大的那么一片天,尽管为了能让爱妃杨玉环吃上南粤的几个荔枝果儿,李隆基宁肯跑死用来传递军政信息的驿站的马儿,或为了让马儿跑得更快创造条件,把驿道修得工整些,驿道网络更多一些、宽广一些罢了。李隆基不会想到把皇城挪一挪,离产荔枝的地方近一些,更不会想到皇城是否居于大唐国土之中心位置,便于威仪四方之类,更不会想到赡养120万人所需会加大国人的运输成本。这倒是不能责怪他,800里秦川的良田熟地还养活不了在如今看来只不过是个地区级城市的人口吗?

 

    历史发展到今天,行政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民生,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远大理想。早就没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情景,有的是空运、水运、陆运、铁路运、高铁、高速等电闪雷鸣般的立体运,还有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地下运,目的是运来让扎大堆的人们尽开颜。施政者是尽力而为着,而收获的却是扎堆人群难以尽开颜,房价高企,改善住所难,出门路堵,行动猥琐办事难,食品远来,保持新鲜质优难,人头涌涌,求职就业难。

 

    如何“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尽欢颜”呢?的确是要宏观调控、协调发展了。不能再把广厦千万间往超大城市、大城市堆了。宏观上真来个前无古人的大调控。把经济政治的中心的代表,执政的中央机关迁到中国版图的中央去。

 

    打开全国地图,选址大概是西部到中部的边缘地域,或许是甘陕南部一带。中秧机关迁移到相对滞后的西部,不会影响政令畅通,因为当今已是交通、信息现代化的时代。选一张白纸似的地块,哪怕贫瘠,却是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宜居、宜生活、宜生产的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全新现代化理念城市的布局就会出现。

 

    新首都一步步建设起来,为人民执掌政权的首都,人民群众自然是关注的、向往的、仿而效之的,扬弃历史包袱和大发展时期的弊端,稳健、有序地、生活和生产和谐的、人与自然一体的全新发展模范城市的出现,就能量化和质化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在这宏观调控发展的战略布局下,城镇化的“锦上添花”的老思路,就要改为现在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城镇化发展的平衡发展路径。从来没有过城镇的地方,从区域的资源、民生、生活和生产、物质和文化全面发展思量,可建新城、新镇,很快就会将一方贫瘠之地,变为人们乐意聚居的沃土。而今天仍在扩展着的“锦上添花”般的城市发展,把远祖沐水草而居的上天赐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粮食的沃土变成了水泥楼宇,无疑进行的是一场灭绝人类生存根本的毁损战争。

 

    中秧机关搬迁到中国版图的中秧,各省市地县的权力机构,也可酌量学习,倒不是要求现有的各级行政机构都迁去所辖地的中间,这样学习那就是形而上学了,可以考虑离开过于扎堆的城市,迁去相对贫穷滞后的区域,以点带面,化贫瘠为富饶。甚而至于,为了平衡协调发展,需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重新布局的也可因地域而异,以求逐步实现全中国版图上的生活与生产、人与自然平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布局,那时的中国,处处是共享发展成果的现代化生活单元。

 

    这一构想,并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中秧机关要搬迁到中国版图中秧的贫瘠之地,是要耗去较大的人力物力,然而分步行进,目前的财力是可以支付的,何况从长远来说,会节省多少现在不改变思路的拆迁费、物资集中的运输费。就拿南水北调来说,现在展开了第二期工程,如果不改变思路,可能不久就要上第三、第四期工程才能解决京津、河北河南区域的缺水问题,不仅是铺设大型水管的费用,还要修更多更大的积水库,继而迁民等等。如今已实施东部对西部的对口援助,富裕之地也向贫瘠之地伸出了资金扶持的援手。中央机关的搬迁,更是直接地加入了西部大开发的阵容,东部地区的公务员们和人民群众将会喷发出更大的热情。中央财政拿出一点、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支援一点、海外侨首支持一点,一座全新的中央城不久就可以脱颖而出了。也许,那些收入低的的民众也会慷慨解囊,囊中羞涩者也会加入义工的队伍。因为,作为普通人,最明白领航团队的此举,绝不是为了自身几个人的小团体的利益,而是为了相对落后地区的民生,为了全中国持续协调的发展,为了全人类千年的福祉所为,怎么可能不心动?如若这样,南泥湾精神在今天就会转型升级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发达区域的扬弃粗放型产业,走高端服务业的那种“转型升级”治表不治里所解决不了的根本问题。

 

    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只要上下一心,是一定能办到的。人数不多的犹太民族,能在沙漠之地建起自己的富庶家国,难道大中华儿女还建不起一座新城?!

 

    中秧机关搬迁到中国版图的中秧,既是从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又是在为全球探索永恒发展的殊途。这不仅是我党执政历史上的一次创举,也是有政党以来从未有过的探寻。世界政坛上的政要们无论或褒或贬,在他们心底激起的是难以消失的洪涛巨浪。也许,在几十、几百年后,这种经济社会宏观调控的前进样式成为了地球村里各家各户习以为常的处所。

 

    此一敬言,作为献礼。献给领航团队和所有中国屋檐下的兄弟姊妹们,不知能否上达和触发大伙儿的思考,姑且发在网上试一试吧!

 

 

 

 
            我爱你 中国   汪峰


    来自雪域莲花对本博的美评,谢谢莲花的厚爱!

    刚认识不久的“溪边薰衣草”,也是一个喜欢紫色的佳人,她的博客是紫色的,头像是紫色的,文字是紫色的,仿佛可以闻到薰衣草的清香。她的散文带着对生活透彻的勘禅与梳理,“对于曾经的驿站,只能剪辑,不能驻足,对于曾经的过客,只能感激,不能苛求”,她还写道,“宽恕、原谅并不代表忘记,也不代表赦免,而是放自己一条生路;孤单不是有没有朋友,而是有没有人住在你心里”,因为人与人之间“爱不贵亲密,而贵长久”,因为人人祈盼的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每一句都是经典,每一语都让人顿悟,让我们看到她丰富内心与智慧眼光的同时,能够在她的提点中审视自己的人生。

       ——引自雪域莲花《溪水回眸,江河相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95eab0100zxth.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