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节:“男女”可否改为“女男”?
文/溪边薰衣草
【题记】明天是女人节,绝大多数女性都不喜欢“妇女”这个词,故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称为女人节或丽人节。
不顺口?很不顺口!当然了,“男女”、“父母”这个词叫了几千年了,一下子怎么改得过来?要改过来,就是为了向习惯思维、传统定势挑战。
人类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尽管经过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的革命运动,重男轻女的封建文化传统仍难以被革除,因而我想,真正要实现男女平等的理想,光靠大革命、大运动是很难彻底解决问题的,还要从细微处入手,一点一滴、一丝一毫地加以纠正,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细节决定成败的崭新时代。
如今商场战场情场靠细节决定成败,在意识形态领域为什么不能靠细节决定成败呢?“男女”、“父母”这两个词就是男女关系不平等的一个重要细节,男排在前,女排在后的这些传统词汇,从它在几千年产生之日起,即一生下来就是为了界定男女不平等,孰不知,排在前头为大,排在后者为小,前者是主子,后者是附属,大者为上(强),小者为下(弱),我们试想想看吧,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在这些词汇里演绎了多少悲怆苍凉的故事啊!
早期的帝王驾崩,要找多少妙龄少女陪葬;整个封建社会几千年,每个达官显贵有多少女性成为他们的妻妾,悲凉一生(一个男占有多个女);不管是男对女错还是女对男错,只要男的一纸休书,女的从此不见天日;怒沉八宝箱、梁山泊与祝英台等看似男女自由相恋的凄美爱情故事,折射出的依然是女为男殉情……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个男性排列次序,丝毫见不到女性的影子;父亲和母亲排在一起时,父在前母在后,父为大母为小,父母父母,衣食父母,生我养我者,父母也,对子女(一不小心,又是男在前,女在后)来说,父和母怎么都是平等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从养育孩子的角度来说,母亲付出得最多,从下一辈对上一辈的角度来看,理所应当是母为上父为下,母为大父为小。在这里不得不赞美一下母亲节,设立母亲节这个细节,可以说是开了以细节决定成败,倡导男女平等的先河,却不知此先例一开,随之又有了个父亲节,当然父亲节也应当有,父亲节存在的价值也许就代表了父母的平等。
我们倡导把“男女”改成“女男”,把“父母”改成“母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就在我们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男女的不等。
在政权系列,你能找出几个女总统、女省长、女市长、女县长甚至女村长?在经济领域,你能找到多少个女董事长、女总裁?在政治经济中,有决策权,支配权的依然是男在前,女在后,男在上,女在下;在家庭经济细胞里,表面上看是多数“女”掌握了财权,其实她们充其量只不过是个财务部长嘛,家庭的话事权,决断权她们全无支配权,还是男说了算,再精明的财务部长也斗不过董事长啊!相当多的“男”并不是把所有收入交给财务部长,各施妙计,另立账号,私藏财产,楼外有楼,天外有天,比比皆是,家庭中的“女”,只不过是温饱型的财务部长,更有恶劣的“男”不顾家,只顾己,把妻子孩子沉沦在温饱线下,此类“男”虽是少数,但也不鲜见。
正因为男女实际上的不平等,就应该矫枉过正,所以要把“女”排在前,“母”排在前,造出一些“女男”、“母父”的新词汇,并让这些词汇风行天下,出现在文章中、交谈中等等场合,时时提醒我们要破除男女不平等的旧观念,实现男女平等的新作为。可谓是警钟长鸣,战鼓长擂,号角常响。尤其是广大的女同胞们,一定要在这样鼓舞身心的语境中,来一次自我的提升和飞跃,对社会勇于参政议政,为什么不能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呢?对家庭,为什么只扮演贤妻良母?为什么不对家庭负起更大的责任?提高掌控话事权,决策权,支配权的能力,切实在人格上,经济上,生活的细节中与对手“男”来个全方位的平等!简言之,女儿当自强!女成强中强,男成弱中弱,这虽是我不愿看到的,只不过在矫枉过正的过程中,若出现这种“自卫还击”的状况,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最后,祝福姐姐妹妹们节日快乐!
女人花 梅艳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