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有几种死法
文/薰衣草
科学家说,爱情是靠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来维系的,这应该算是爱情的唯物主义。多巴胺是靠人体分泌出来的,大脑疲劳了,多巴胺分泌少了,爱情就降温了、淡了、味儿不浓了;多巴胺一旦不分泌了,爱情就完蛋了、死亡了。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多巴胺就等于爱情?由此可见,生物学家肩上的担子很重,特别是如今,你看看,闪婚有的是,三五年离一次,再结一次,十年八年,十多年的婚姻维系,已经很不简单了。是社会伦理观变了,还是人类遗传多巴胺的基因出了变异?这个问题只有靠生物学家去解释,去揭秘了。如果有人能使人类的多巴胺像经济增长指数那样每年都递增10%,那么爱情维系的时间就能同比递增,越来越长久,我们也许真能看见与日月同辉,爱情长生不老的那一天了。
这样的诺贝尔奖金是没有人拿的到的。其实爱情,是灵与肉的和谐统一。没有多巴胺作为物质基础,爱情就没有附作物;没有人类社会逐渐积累和丰富的精神类多巴胺,爱情就没有了灵魂。精神和物质的完美统一,是爱情之所以成为高耸入云、让人叹为观止的一道奇景。
如今,我们缺少的不是多巴胺,因为从温饱到小康,人的身体营养越来越充足了,多巴胺比任何历史上的辉煌时期都分泌得多,然而爱情的寿命却越来越短。我不禁要问,爱情为啥会短命?
有三种力量越来越腐蚀爱的灵魂:
其一:权势。有权有势就一通百通,捞钱容易,享受容易,摆面子好摆,办百事也不费心不费力。于是,所谓的爱情就往权势边上靠拢了。这一靠不打紧,许多原有的爱情就离散了、解体了、短命了。向权势重组爱情,结果只能是死亡了更多的爱情。当此人命运不济,突然间失去了权势,新一轮的寻找新权贵的所谓爱情就轮番上演了。以权势为度量衡的爱情,绝不是多巴胺能左右的。
其二:金钱。如今发展是硬道理,一切向钱看,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样的论调已经成了不成文的真理。于是由金钱、财富、房子、车子编织起来的爱情花环炫人眼目。向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扎堆,堆得像金字塔般越来越高。然而,这高处不胜寒,原因是缺乏了爱情的精神家园。把爱情当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爱情能持久吗?回答肯定是:这样的爱情长不了。口袋里有钱,用钱就可以买到爱的对象,那还不是今天脱旧衣,明日换新装吗?!物质财富只是人生活的基础,只是使多巴胺得以分泌的基础罢了,如果没有爱情的灵魂,物质财富多了,多巴胺分泌多了,恰恰使爱情更短命。
其三:不善于体谅对方,缺乏心灵沟通。有的爱情死亡得快,是因为彼此的综合素质缺失,不是为了权,也不是为了钱,更不是因为对方漂亮不漂亮,然而依然很快拜拜了。这往往是不善于体谅对方,不能理解对方,彼此不能时时心灵沟通,和TA沟通时仿佛鸡同鸭讲,你讲明白了,TA却听不懂,或者是为了一些不起眼的琐事口角不断,或敬而远之,心不相贴,爱情也就离去了。
综上所述,爱情有三种死法。
究竟什么是爱的灵魂,这是一部专著都很难解决的问题。这里不妨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诗来暗示一下: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