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百态】医院看病:等待中的煎熬
每周二或周五(下同)上午,是我最难熬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已经坚持了近两年。
周二上午是我陪母亲看病的日子,雷打不动的。母亲的定点医院是著名的三甲医院,母亲看的副教授,每周只出诊两个上午,每个上午只挂12个号!
每到这一天,我必须5点起床,6点之前必须到达医院。早班公交车6:30时是第一班,自然是来不及的,为了省钱兼锻炼身体,我选择步行。
天还没有全亮,马路上的灯光通明,除了洒水车和清洁工人,看不见别的人影。步行40分钟到达医院。
等挂号。挂号大厅,18条长龙,每个窗口都可以挂号,这就要看你的运气了,因为你不知道那条长龙挪动得快一些,最急的是自己排的那行队总是比别的队伍慢,于是生怕挂不到号。等了一个小时,7点终于开始挂号了,能否挂到号,只取决于七八分钟。
教授号挂到了,挂号纸上电脑打印出10—3或11—2等等,表示你挂到的是10点钟第3号或11点第2号,以此类推。
等母亲来医院。至少要等1.5个小时,母亲才能来到医院。在弥漫着消毒水味道的医院,伴随着清洁工人的拖把,看着书等待,看半个小时,到大门外透透气。
等叫号。母亲终于来了,坐手扶电梯到4楼再爬楼梯到7楼(医院有电梯,但要坐上电梯直上7楼,要等很久,因为人太多了),终于来到诊室门口。诊室门口只有4张只能坐4个人的凳子供病人候诊,我只有站着,让母亲坐着,时不时到诊室门口站着,希望护士见到我,尽快叫我妈的名字。这个等待也需要1.5个小时左右,如果碰到教授的熟人带着病人来找她,教授自然帮熟人先看,这样你等待的时间就更长了。
等看病。好不容易终于叫到母亲的名字,她进去看病,我也在诊室里面侯着,替母亲回答医生的提问,间或将母亲的说话复述给医生,有时还要带母亲去拍片,再回到诊室。看完病,已是11点左右。
等缴费。7楼的缴费窗口只开了一个,自然是排了很长的队,二楼有10几个缴费窗口,条条都是长龙,不想跑路,只好在7楼排队,这个等待是半小时至一小时以内。
等拿药。缴费后一张单要拿回给医生,医生才能给回你病历本(大概是怕你看了病不交钱),凭缴费后的发票到2楼取药。发票上已注明你在几号窗口拿药。这里有21条长龙,黑压压一片,偶尔露出些鲜亮的颜色,那是女人们服装色彩的颜色。要等到窗口上方的显示屏出现你的名字,才能拿到药,这里也要排队45分钟左右。
一切的等待在12点左右可以结束,从5点起床到12点,我已经整整“工作”了7个小时!腰也酸了,腿也站累了,眼睛还直犯困,如果我真能放心,站着我都可以睡着。我承认我得了星期二综合症,症状就是一切都在等待中过去,在等待中煎熬。但是,我这是为了母亲,我不能有任何怨言。
想到以前看过的一个名叫《等待戈多》的两幕剧本。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
此刻我明白虚假的现实一切都是徒劳的,现实的世界还轮不到憧憬存在,而我的憧憬在这一刻消失殆尽,孤独的只剩下一颗狂乱不止、寂寞无奈的伤痕,在现实世界就得现实生活,过多的希望也许到后来会转变成憧憬,殊不知憧憬的背后却是伤痕的替代品在等待着,尽管如此,我还是比剧中的主角要强,他们等到病残了,也没等到应该来的戈多,我等待了好几个小时,最终是可以等到母亲看完病的。人是有病才到医院来的,目的就是治好病,可是等待也是可以煎熬出病的,没病的人会腰肌劳损,颈椎错位,双腿麻木……本来有病的病人就更不好说了。
我想到有些同学说,她从不去体检,就算是公司出钱,她也不去,因为她害怕看到体检结果,只要体检,总能检出这样那样的毛病,还不如不去,不如不知道;有的同学说,他去体检,但体检报告他从不看,放到人事那里,当作不知道……
不体检、不看病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很多人只要有一点小病,都跑到大医院看。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到大医院看病?自然是大医院条件好、专家多、药品齐全……那么作为大医院的决策层,能否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周全些?诸如专家教授能否多出诊,哪怕多出诊半天也好;诊室门口能否多放几张凳子;每层楼是否能多开几个收费窗?往大的方面说,政府能否重视中小医院、社区医院的发展,以免分流一些病人?诸如此类,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我们提倡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社会,直接为公民服务的医院等单位,千万不要沾染社会上的恶习和官僚机构的恶习,医院更应该以人为本,直接为有病的人,也就是弱势群体服好务,充分体现公平二字,任何场合失去了公平,那就意味着丑陋!
在一切都无法解决之前,为了母亲,我只有忍耐,只有继续忍受等待的煎熬,但我发誓,如果是为了我自己,不到万不得已,我决不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