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缺口补了……后市结构的选择

(2015-12-22 07:21:40)
标签:

股票

走势分析

风险控制

中国股市似乎有一个定律:逢缺必补!

这不11月27日长阴留下的缺口,4周后被终于补上了,市场各方了却了一个短期的心愿。

东方认为,5178顶部向下逃逸留下的两个缺口,也是必补的,但有一个时间问题,从一个牛熊循环7.5年标准周期(两个高点间隔)看,这两个缺口只能在5年后回补了。也就是说,慢牛不会有,必须先走未来2年的慢熊,才能够在下一个大牛市去回补。

我们先谈谈短期走势

11月27日跳空长阴,把C2反弹第1趋势线及布林中轨一举击穿,C3开始的右侧信号初步出现,好在28日止于60均线及第2趋势线上,为多头留下最后的希望。

上周又重返布林中轨,波段多头信号重归,但我们认为这是回光返照行情,因为:

1.成交量配合严重不足。

11月3次冲高无功而返,我们看一下成交量就一目了然。无论是因为去杠杆还是神马,11月的成交量都无法突破C1-b区域堆积的大量套牢筹码,加之2850以来的新的做多资金获利兑现,场内继续自救的套牢存量只能无功而返,甚至在11月27日恐慌出逃。

这一次量能更小,无论你场内怎么炒作、怎么“信心满满”、集体“看”多,但量能将你的春光尽泄!

技术上,这里如果多头强行突破11月高点,但从量能配合看,也是在制造“缩量头部”。如果走的不高是做双头,走的高一些,则可能是做头肩顶。

2.全球经济与市场环境不支撑你的慢牛梦想。

美联储的货币紧缩周期开启,注定本轮全球QE推动的“牛市”(实际上是超级熊市的大B浪,全球实体经济在走11至15年的超级危机、衰退周期)的终结,无论它的牛熊转换是快的还是慢的。

全球实体经济数据、终端市场需求状况(大宗商品是指标性市场)、美元走势等都在证明这个结论。

而国内去产能、去杠杆的长期过程是痛苦的过程,你不可能背道而驰。

3.全球股市的共振。

局部的背离是可以的,但如果用两年以上来计,你的背道而驰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或许直接破碎中国梦,步日本经济与国运衰落之后尘。

图一

http://s5/mw690/001TKMkfzy6XXMguCwYe4&690

本波段反弹周期的延续性,技术上可以用第2趋势线的支撑界定。如果它与布林中轨被共振跌破,则反弹夭折的可能性极大。这是继续自救解套持有多头的重要防线。而目前首选定位结构(后期视市场走势条件的给出,或作局部重新划分,但不影响大局),前期下跌低点(粉色小a)被跌破,则C2、C3转换头部形态最后确立,C3成立。

我们再按局部多头思维推演一下反弹走势的几种可能:

其一,第一趋势线反压不被突破,触及后折身向下,目前结构选择不变,也就是小b穿头。

其二,放量突破第一趋势线反压,C2浪结构展开,但未来的熊底1664必破!强行做多者如某某举牌行为者,做自我牺牲的解放军站大岗,而大熊之中如果不能悬崖勒马砍仓,其最后在熊底1444,有破产之忧!

图二

http://s14/mw690/001TKMkfzy6XXMjzB8N0d&690
为啥这么说呢?

索罗斯的【反射性/反身性理论】已经为我们在哲学上揭示了极端走势的成因与结果:

你市场自我预期之背道(价值与规律)而驰行情…反射性行情越轰轰烈烈,其最后的反身性行情就越恐怖!

管理层及国家怎样战略管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发生?就是要杜绝这种反射性行情的发展程度,就是要主动释放市场下跌的风险,而不是极力托盘!

防范这种风险不是靠嘴,不是一句空话!

市场靠义和团式的思维、行动与武器,只能最后一地鸡毛!

在美联储收割全球的周期到来之际,你维护股价反而会导致资金套现逃逸,最后崩塌(今天晚些时候,另一份迟到的报告《QE·美股……美联储如何割全球的韭菜》将与大家正式见面)。

1月之后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防范风险是第一位的。

如果现在放量强攻,那么,再次沉积高位套牢能量的A股,将回补2006年5月8日的缺口(见图二)!

因为美欧股市下一个熊底破2008年低点不是一个梦,届时的超级恐慌,你无法抗拒。现在费力拉账,就是将来的杀跌力量。

东方现在不希望你涨,就是希望你到时候不杀跌,1664上方有力量护住盘面,让全球恐慌,而我巍然不动,届时人民币及中国的信用大增,全球瞩目,中国梦真正起步!

一盘好棋看你会不会下了,会不会诱敌深入,继续韬光养晦,避全球二次金融危机之锋芒!

如果一块臭肉将中国锅千载难逢的好汤,毁了,你说,谁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风物长宜放眼望,你现在的自救就是未来的自杀,不仅仅在股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