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华山金地藏和华严禅洞

(2012-11-12 07:28:48)
标签:

金乔觉

九华山

化城寺

地藏菩萨

华严禅洞

分类: 杂谈

http://s13/mw690/67b5e855tce49e8bcdfb5&690

http://s1/mw690/67b5e855tce4387c31ca8&690
                   九华山下立起了金地藏菩萨全身立像
          http://s5/mw690/67b5e855tce439d3bcc63&690

http://s11/mw690/67b5e855t7b06c2298920&690

                   秦阳汉月   摄于   秋深之九华山

http://s14/mw690/67b5e855tce4aefbc2e19&690

                              幽幽小径通华严http://s4/mw690/67b5e855tce4bda109df0&690

http://s13/mw690/67b5e855tce4c09560746&690

http://s2/mw690/67b5e855tce4392c16946&690

      静静的行进在通往华严禪洞的海拔800米的山麓上,时间急促,我们没去那些后修建的堂皇雄伟的山下大殿,而直奔金地藏面壁九华山后山的石洞“华严禪洞”而来。远处可见到熙熙攘攘人流乘索道上山顶去了。

    孤寂的山间小径上,看不到人影,非常萧瑟寂静。原来很多人都不知道山中有这样一个金地藏面壁后半生的石洞。很多人都被山下修建的大殿寺庙给截流了,或者就从山下坐缆车直达九华山顶游览去了。唯一留下孤零零的华严洞,寂静的隐没山崖之中。

    我不知道游人之中到底有百分之几的人,知道或了解有这么一个,金地藏曾经面壁数十载的石崖洞。总之走了一路到达和进到华严洞的只有我们,而没见到任何其他的香客,不知道10·1大假时的华严洞是如何光景。

    不过也好,金地藏菩萨当初来这里修行,不就是喜欢清修吗?他不希望别人来打搅他,菩萨选的地方就是好,无缘无份者是不会来到这里的。我们能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下拜地藏菩萨,真是三生有幸,也是与地藏菩萨有缘。

    我十分喜欢这种不经雕琢的山间野岭的原始情调,这才符合金地藏选择来九华山上面壁的初衷。我没有去山顶和山下的大殿,我认为,华严洞凝聚了天地和金地藏的朴实精神,是其精髓所在,没到过华严禪洞就等于没到过九华山道场。

     九华山道场于其他三大菩萨道场的最大不同,就是金乔觉,他是中国四大佛教道场中唯一一个以真身应化菩萨转世,而享受千年香火的道场。

 

http://s3/mw690/67b5e855tce43b06ffbd2&690

     金乔觉·法号地藏 修行面壁数十载的石崖洞--九华山·华严禅洞

http://s10/mw690/67b5e855t7b06c1b2895f&690

    原来八米进深的石洞,有个完全对外敞开的洞口,现在被一个从外搭建的有门的小木廊盖住了,所以光线进不来了。玻璃神龛中的为金地藏像,而右侧为,后来捐出全部家产带儿子一同出家,成为金地藏大弟子的九华山大地主的闵公员外。

            下图为石洞外侧石崖壁,是块完整的巨石。

 http://s2/mw690/67b5e855tce4c81635a51&690
                          地狱不空·永不成佛

   有些人吃斋念佛,是为了能后世能有好的轮回,有些是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些是寄希望于成佛而得到永生。但金地藏面壁数十载,不是为自己修行如何成佛,而是时刻想着那些已经在受苦受难,被冤受屈的,被社会抛入底层的人士,他修行的境界是“地狱不空·永不成佛”。

   我认为,古朴无华的华严洞凝聚了、体现了和向人们暗示了,天地和金地藏的朴实精神,是其精髓所在,没到过华严禪洞就等于没到过九华山道场。


http://s3/mw690/67b5e855t7b0755e6c274&690
                            金地藏肉身金菩萨像

http://s7/mw690/67b5e855tce54dbb3af10&690

                  【原创】

 

       曾为新罗金太子     转身中华空门僧 

        不做俗世王庭主     甘为

       黄精孤泉面壁坐    莲花九朵浮缘尘

       隐去重山居陋室    留的洞前草木深

 

  金地藏(公元696—794年) ——金乔觉,法号地藏,生于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王族。唐高宗永徽四年24岁时,因不堪宫廷王族内斗,避免因自己会使其母遭到的进一步迫害,金乔觉离开新罗离家出走,来华后到内地出家潜心向佛不问尘事,终于成为高僧。

    成为高僧后的金乔觉,离开寺庙,前往长安研修佛学多年,引起世人的尊重和瞩目(包括半岛新罗等国),并在经文翻译作出很大的成绩,并使其身世渐露为外人所知。

    但已坚心向佛,不愿返回尘世的名利场中,而立志救人于水火地狱的金乔觉,则选择避开喧哗闹市的俗尘,隐姓埋名离开了长安,避开新罗国使臣和其家人望其归国为国王的邀请,来到当时人迹罕至九华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在石崖洞中(进深8米)面壁修行数十载。渴饮山泉露水,饿食崖旁拽下晾干后的黄精藤。

    这期间不断有上山的樵夫,采药人在避雨雪风寒时,发现了在洞中端坐面壁金乔觉大和尚,后一传十,十传百传开来。而前来九华山石崖洞中探访的民众,都纷纷看到在丛山野岭石崖端坐面壁,几十年如一日的大和尚金乔觉,于是被四方民众磕拜,尊为地藏菩萨转世来到九华的应身。

    所以当金乔觉在洞中面壁的数十年间,山外四面八方的民众口口相传,“九华山中有地藏菩萨转世”,于是民众初一十五,不断不远从方圆千里之外,进九华山中山崖石洞,诚信磕拜洞中面壁数十年修行的金乔觉和尚,如拜地藏菩萨。由此,九华山区从一个人烟稀少的群山野岭的地方,渐渐成为了长江两岸和江淮一带民众纷纷来朝的佛教名山。

    其中一例:相传唐至德初年,乡绅诸葛节等登高赏秋。至东崖,“山深无人,居唯一僧,闭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群老被地藏和尚的苦行精神所感动,纷纷出钱出力,买下檀号和尚的旧地,修建寺院,恳请地藏和尚入居。

    后得当地大圆外闵公出地为其也为越来越多的四面八方来朝拜金乔觉的民众建立起寺庙,并尊为地藏菩萨的大道场,从此完成了,先有金乔觉的洞中修行,而后使四方民众心目中认可的地藏菩萨道场,再到变为世间朝野都公认的地藏菩萨的道场的“功德圆满”的大转身。

    所以在中国的四大菩萨的道场:

    金五台--文殊菩萨,银峨眉--普贤菩萨,

    铜普陀--观音菩萨,铁九华--地藏菩萨,之中

    唯一只有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道场,是因为当世真人的修行而先被四方百姓认可并尊崇了几十年后建成为一个菩萨道场,而不是先由释家或朝廷认定才建起来的。 

  地藏和尚住进化城寺以后,率领弟子开渠引水,垦荒种地。寺院周围,尽成稻田。唐建中期间,“有水田数十亩,种黄粒稻,田之上植茶,异于他处,亭后有五钗松,结实香美,皆自新罗移植。”尽管地藏和尚率众农禅并重,但皈者如云,仍难解决僧众衣食之缺。于是又率众“挖土得土壤,甘滑如面,众赖以济”。“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过着“夏则食兼土,冬则衣伴火”的艰苦生活。

  地藏和尚苦行清修,道德感人。消息最终传到新罗国,使原来多次前往长安寻找金乔觉不果的新罗国的使臣和金乔觉的舅舅和母亲及亲人们,知道了金乔觉隐名埋姓修行的地点。

   “本国闻之,相与渡海,其徒实众”。相传新罗使臣昭佑、昭普(传说是地藏的两位舅舅),再次前往(不过不是去长安了)不远万里来到九华劝甥回国。

    金地藏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佛法,两人终被地藏的苦行和道德所感化,遂留山不去,在九华山脚下筑室为庵,帮助地藏建设道场,弘法利生。两人去逝后,徒众塑二臣像供奉,改庵名为二圣殿。今二圣殿仍在。

    地藏两位舅舅寻甥来到九华山后不回,地藏的母亲不顾年迈,思子心切也渡海寻来九华山。当母子相见后,金母悲喜交加,连哭三昼夜,眼睛哭瞎了,地藏和尚是个大孝子,他每天亲自提取化城寺前的山泉,为母亲洗眼,终于使母亲眼睛复明,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彰示地藏的孝心,便在井边建造一座石塔。称井为“明眼泉”,塔为“娘娘塔”,今塔基尚存。

  唐贞元十年(794),金地藏在人生旅途上已度过99个春秋。作为一期应化的地藏菩萨,他开道场,度有情,功德圆满。此年闰七月三十日,他召众徒告别,天悲地泣,百鸟哀鸣,灵异异常。

    开元十六年圆寂,时年九十九岁。

    金地藏圆寂后,徒众将他的肉身跌坐石函中,三年后开缸,见颜色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响声。佛经上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徒众更加坚定的认定了金乔觉是地藏菩萨应世。而且金乔觉的法号为地藏,长相与佛经所说的地藏相似,行持与古地藏一脉相承。因为他俗姓金,便尊他为金地藏,遂建塔供奉肉身。此塔即今肉身宝殿

  金地藏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以真人真事开辟道场而独树一帜。由此开始,千余年来九华山肉身菩萨不断出现。

 http://s16/mw690/67b5e855tce4ce6da7c97&690
         下图: 金乔觉面壁时食用的观音土和黄精藤

http://s10/mw690/67b5e855tce493b058748&690

  金乔觉在大唐的研修,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

 

            金地藏·乔觉 诗二首

 

              《酬惠米》

 

  弃却金銮纳布衣   修身浮海到华西

  原身自是西王子   慕道相逢吴用之   

    未敢叩门求他语   昨叨送米续晨炊   

    而今飧食黄金饭   腹饱忘思前日饥

 

           《送童子下山》

 

  空门寂寞汝思家   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   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   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烟霞

 

 http://s4/mw690/67b5e855tce4b4191c860&690
                                     诸葛建寺图
http://s2/mw690/67b5e855t7b0786d048ce&690                          娘塔基遗址
http://s12/mw690/67b5e855tce4d8c8cd28b&690

http://s11/mw690/67b5e855tce547f300ba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