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纽伦堡密林中的神秘建筑

(2012-07-29 10:02:44)
标签:

纽伦堡

纳粹

希特勒

军事法庭

中世纪

巴伐利亚

杂谈

分类: 杂谈
                  湖畔林荫   秦阳汉月摄于11/06/2012
 
 
http://s10/middle/67b5e855tc5f3a3f60479&690
     O型建筑, U型外围廊,是这个宏伟建筑物的外形特点。
 
http://s9/middle/67b5e855tc5f1e2883c1b&690

    此建筑就是原德国纳粹党总部,这原曾是部分有顶建筑,现内部一些建筑和顶棚被毁后留下的现状。

http://s1/middle/67b5e855tc5f4af7352fb&690

http://s7/middle/67b5e855tc5f4c7609295&690

 
 

   从几篇简要的说明中看到了这里就是纳粹党总部所在地,从三十年代希特勒上台后,每年9月都在这里举行纳粹党全国代表大会.

 
 
                  秦阳汉月摄于11/06/2012
 
     6月10日一早我们出发前往巴伐利亚州的第二大城市,被称作“中世纪明珠城”的具有中世纪气派的名城--纽伦堡。
    在二战中,德国的三个城市科隆、德累斯顿和纽伦堡遭到美英联军的摧毁性轰炸,几乎被夷为平地,其中纽伦堡80%以上的建筑物被彻底摧毁。但是德国人硬是根据照片,在战后几十年中,把一座又一座的古老的建筑建立了起来,硬是把整整一座毁于战火中的中世纪的纽伦堡重又展现在世人的眼中,这需要一个民族怎样的齐心合力、韧性、知识与共识呀。
    说到底就是一个民族不服输,不低头做人,不畏强权,不随便改变自己而取悦于人的一种素质。甘当小丑,取悦于人,那根本就不是德国人的性格!
    德国人的坚韧严谨,一丝不苟和怀旧及崇尚传统,和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精神,在建筑中,在纽伦堡恢复之中令人印象深刻,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中世纪建筑,面对一整座经过几十年精心恢复中世纪原貌的纽伦堡,给人一种对这个民族精神的震撼,给人一种静静沉思和深深感叹和回味:这是一个打不垮,炸不毁,不可摧的民族和国家。
    当晚我们就住在了绿树浓荫的森林酒店之中,大家无不对德国大面积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感到由衷的钦佩:这才是真正的发达国家!在劣质空气中的包围中的GDP能算什么?
    第二天临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来兴奋的走入一片郊野森林中去探秘,据说在密林之中隐藏着大量的地下掩体建筑--地堡群。
     我们在清晨的密林小路中穿梭而行,尽情享受着密林中大方提供给我们的新鲜的负氧离子。林中没有路标,对严谨的德国人来说,这里显然人们是在刻意抹去某一段时光曾经留下的标记。当然对我们来说,不可能去找到不开放的地下建筑群。但从地面似乎不经意的不提供路标,更使我们在冥冥之中感到一定有某种神秘的建筑就在这里附近了。
     在几经寻找之后,我们终于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湖畔密林的深处找到一座巨大雄浑的O型建筑。它沉静的默默的矗立着,岁月时光已过去大半个世纪-80年了,但巨大建筑物仍浑厚坚实的矗立在巨石底座之上,环廊巨柱围檐立墙之上,各种口径自动武器留下的连串的弹孔弹痕依然清晰可见,显示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鏖战。
    在密林深处的这座巨大O型建筑物所有的大门紧闭紧锁,显示出它不愿轻易向发现者展示它其中的曾经的秘密,这个巨大的没有标识的建筑是一座怎样的建筑呢?内部又是一种什么面目呢?这会不会是我们想要寻找的原二战时期希特勒德国纳粹党的总部呢?
    1935年,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宣布了新的法律。法律重新褫夺了犹太人自从十九世纪开始以来所享有的公民平等权力。法律规定,犹太人不再是“国家公民”,而使他们沦成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国家属民”,他们不得担任官方职务。法律严禁德国人与犹太人通婚;严禁犹太人与德国公民以及与具有德意志血统的人“发生非婚的性关系”,同样禁止四十五岁以下的非犹太女性在犹太人家庭中受雇。
    犹太人甚至不允许使用德国人使用的颜色和旗帜。在纽伦堡法律的基础上,在而后几年中,国家又颁发了十三条补充法令。这些法令强迫犹太人离开他们所从事的自由职业并逐渐剥夺了他们在德国谋生的权力。犹太人不允许当医生、兽医和药剂师;不允许作法官,专利律师、经济事务检查员和税务顾问;也不允许作房产住宅的经济人和婚姻介绍人。 
    在6月10日那天的游览中,我们还路经了曾经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所在地。在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就对德国战犯的审判地点,曾经发生过争执。
   根据当初苏美双方高级将领的商定,由苏军攻占柏林,英美军队向德国南部进军,负责位于德国南部军队的受降; 英美法等国竭力主张由在其占领的德国领土上审判纳粹战犯,苏联人与美国人互不相让,通过协商的地点有两个:柏林或是纽伦堡. 
   1945年10月18日,国际军事法庭第一次审判在柏林举行,由苏联主导的审判由于纳粹战犯的缺席而广受质疑,最后,苏联向美国妥协同意在纽伦堡开庭,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国纽伦堡. 
   当时的苏联之所以作出相应的让步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 纳粹战犯大多数在英美等国的手里
   二战刚结束时,东线大批的德国将领在接到邓尼茨的投降通知后,不是率领部下向对阵的近处的苏军投降,而是尽量的向西方而逃窜,向远处的美军英军逃奔而向其投降,这是由于担心其造成了大量军民死亡的苏联人可能会给与的报复.
   由于巴顿将军率领的美军第三集团军在德国南部的司令部就设在纽伦堡.,而且巴顿是当时美军中最强悍的反共军事将领,曾数次对外发表要带领所部美军与苏军开战的言论,致使大量的纳粹人士和德军向其投奔和投降,幻想在今后如一旦美苏开战中,他们能东山再起得以重用。第三集团军接受了大批的投降的德军,其中就有不少战犯在纽伦堡第三集团军的战俘营中.这样纳粹战犯大多数跑到了英美占领区内的情况,使苏联人设立的法庭将处在无人面对的情况. 
    二) 纽伦堡是纳粹党总部和召开代表大会的所在地.
    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党每年9月在纽伦堡举行全国性的党代会,纳粹党人手高举火把列队游行,在探照灯光齐射下接受希特勒的检阅。至今还存在的齐伯林广场(平时均围起来不让人们进入和拍照),就是专门为纳粹党员正步操练和检阅而建造的。
    所以现在明处的齐柏林广场,平时就被围起来不予人停留徘徊,而建在湖畔密林深处的纳粹党总部就让它静静的深处其中,对外不予以引导标识了,成为纽伦堡一处不为外来人所知的神秘之地。
    1945年10月18日,国际军事法庭第次开庭,于1946年10月1日结束。法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H.戈林、M.博尔曼、H.弗兰克、W.弗里克、A.约德尔、E.卡尔滕布龙纳、W.凯特尔、J.von里宾特洛甫、A.罗森贝格、F.绍克尔、A.赛斯-英夸特、J.施特赖歇尔等12人被处绞刑。其中10人被执行(戈林刑前自杀,博尔曼被缺席审判)。W.冯克、R.赫斯、E.雷德尔等3人被判无期徒刑,B.von希拉赫、A.施佩尔、K.邓尼茨、K.F.von纽赖特等4人被判10~20年徒刑,H.弗里切、F.von巴本、H.G.H.沙赫特等3人被释放。
    纽伦堡于1050年建城堡,1219年辟为自由市,因处于波罗的海沿岸至意大利、莱茵河下游至巴尔干半岛的十字路口,遂发展成为商业中心。19世纪中叶,从纽伦堡至菲尔达的德国第一条铁路及莱茵-美因-多瑙运河相继建成,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名牌ADIDAS就在此地。
    这次要不是我们清晨即起的不离不弃的寻找,出发时间一到,就无缘见到这个根本不被列入进参观游览项目的神秘之所的神秘建筑了,看来此次闻鸡起舞的行程之外自加的郊野探秘很成功,确实是不枉纽伦堡此行了。
 
 
纽伦堡密林中的神秘建筑
 
    希特勒在纽伦堡的齐柏林广场检阅正步操演通过检阅台后和纳粹党员举行盛大集会,广场两侧各有50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探照灯,100道强光灯柱冲天而起,把齐柏林广场包裹在灯柱之中,真可谓是:
    天地感应 光照夜宇 万人涌动 齐步迈进 振臂高呼 声震霄汉 的震撼场面。
 
 http://s12/middle/67b5e855tc66634f4f27b&690
   齐柏林广场和检阅台被铁网隔离,平时也禁止周围来往车辆停留停靠.
 http://s13/middle/67b5e855tc66639fc9b1c&690
                    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所在地

                         绿色瑞士·蓝色莱茵之旅

   

   蓝色星空 仲夏夜之梦       莱茵河谷瀑布 音乐之    

   雪朗峰上的滑雪与滑翔伞      茵特拉肯的早晨

   列支敦士登公国的军乐日      瑞士·雪岭蓝湖碧水长云之乡

   近代中国最早去欧洲的移    奔放日内瓦 浓情莱蒙湖

   莺歌堡的晨光                  世界花园·琉森

   琉森湖上的帅气女水         纽伦堡密林中的神秘建筑

   从莱比锡去柏林                迷失在罗腾

   有足球的日子就是不         美丽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公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