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Tracy前段时间跟我极力推荐一本小说,叫《24重人格》,估计与我正在看的《错误的身份》有同工之妙,但我真的不爱看虚幻出来的人和事,所以并无有那种要看下去的致兴。
首先,九型人格理论十分古老, 在坊间也挺有权威性,
听闻也颇准(见人见智). 近年来进据畅销书行列, 名气大增,有很多人都慕名而购读.九型人格分析? 我都唔知自己是边种,
基本上每一个类型我都有其中的一两个特徵,真的很乱....做完108条心理测验,有好几种类型都各佔同分,基本上是多型人格.
事实上,只有极少人或较少人是某一种类型的极端,多数人都是几种人格的互叠或交叉...
我认為, 九型人格的方法是一种笼统的人格分析, 当然,
作為人格分析中最完美的一套(听闻),他的受欢迎情况并不奇怪.然而我认為九型人格并非真正完美的人格分析,
终归其基础只是建立在大量的资料归纳上.归纳不能代表永恆性的正确,在我看来,九型人格忽略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交互性、开放性、模仿性与演化性,简单而说,就是九型人格容易流于封固的人格描绘,对现实的解释或者并没有理想中那样完美.
首先, 举凡读者自负的所谓心理分析, 对自我分析者来说,
其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的举动:基本上所有此类自我心理分析,均涉及了「自我预期实现」这种心理认识上可能性.
试想想,一个人如果因為错信/误信/误判了自己属于某种人格,虽然这可能并不代表他真的是那种人格,
但因為该分析者「自以為/信以為」自己属于那一种人格,自然地会实践「自我预期实现」的自我心理暗示法,从思想上改变自己以迎合本来自己所错信/误判的自我心理分析,
最后自己真的由此发展出这种心理人格,然后亦名正言顺地说自己真的是这样,不自觉地将自己所误判自我分析合理化,
从酬突显其人格分析的合理性.
凡心理分析, 无论是对己或对人,
都有这种自我误判的可能性发生,故不能因為某刻的分析而去绝对性地定论自己或他人属于某种人格,这样将自己或他人定型首先已是错误之举,
是一种不自知或随意性的先入為主.情况不理想的话, 便容易造成误解他人或自我误判的事出来.基于人格本身的变动性,
人格可能在不同时空下不断变幻,各种人格之间亦存在交叉或重叠性.
这当然要看某人的心理变幻及人格稳定程度如何,人格可以是自然或刻意的呈现. 有些人给人稳重的印象,心理学认為这是健康的人格,
但有些人因為先天或后天的环境影响,例如生活环境或大脑病变所致, 令其后天心理轮廓甚為复杂,在人格上可能会游移不定,
更甚者是出现多种人格.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系统性及归类划分明显的心理分析, 便极有可能產生以偏概全之误..
以徐步高為例, 他在警局中的表象是正义人士, 私底下却是恶魔,
曾有多次做出恶魔举动.在多种人格混杂的情况下,要為一个人的人格定型并非一件易事. 甚至有时一个人的人格是受不同的内外因影响而成,
又或是偶然性的浮现等.正如徐步高,他的邪恶行為相信是因為得不到赏识(外因)而致, 若从根本上将这种外因去除,
他会否又呈现另一种人格呢? 未必.我想说明的是,人格分析很易将一个人定型, 而忽略其复杂性. 一个心拥有某一型的人格,
不代表没有其他人格特徵,多种人格可以共存,并非九型人格所划分的那样仔细及清楚. 九型人格只是一种笼统性的归纳心理分析,
信其有并没有什麼损失,甚至因為信其有而将自己的心理定格,也不一定是坏事. 只是这往往与原先的现实情况有不相符的地方,
归因于人类心理的复杂性...
在谈到九型人格的不足之处时, 我想提出更极端的例子来说明.
就以第一种人格的「完美型」来看,假设有一个这种人格的人,為了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
故经常主动改变自己去学习其它他认為是好的事物.以九型人格的图表為例,这个「完美者」可能会因為见到其他人格的美好之处,进而模仿,例如说他认為智慧型、浪漫型、感觉型、助人型、快乐型、和平型、成就型、事业型等都是好的人格,
為了完美,他便从心理上进行学习与模仿,最后令自己的人格框架内拥有多种人格类型的特徵. 这样,
若他在每种人格类型上都沾上边,同时至少每种人格类型都拥有其中两三项特徵时,又要怎样去為自己定型呢???
正如我开头所说, 九型人格所提供的108条心理分析题目, 是否真能代表一个人的人格特徵?
首先, 在进行这项心理分析时, 已有几个困难:
第一:测验者是否能以真实或最佳的情况去作出选择呢?
我认為这有时空上的偏差,对某一问题的选择,往往受到时间、地点、经验、心情或其他因素影响. 在不同时间及地点下所作的选择,
不能保证是同一个选项.例如问"你平时是否爱帮助别人",若那个测验者是一个既自私又时而帮人的人,
他的选择或会游移不定,因為他或者会因為想到自己的自私而选"否",或因联想起自己曾帮别人的情况而选"是".造成这种偏差是因為作选择时浮现的即时联想.就算作出选择,也往往要為「以往发生过具这种特徵或不具这种特徵的经验次数有多少」而烦恼,进而在内心自我对话,
进行折衷与妥协,最后搞不好也会有偏差出现. 类似的事在很多其他选择题也出现,
这是做心理测验时最常见的事.我们往往不能在三时两刻就能真正说出自己的人性特徵.另外一个最容易令自我心理分析的人出现偏差情况的,就是选择者往往不自觉地以"理想的自己"来作出选择,
最好选出来的往往不是自己真实的一面.所以在做此等选择题之前,一定要去除"我想变成怎样"的心理,
减少自我误判的机会..
其次,
选题者可能倾向对负面的选择题作出刻意避忌的行為.一般人认為作这类测验时,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诚实作答,这是基本需要. 但设想,
一个过度自信的人, 在被问及「你是否一个爱搬弄是否的人」时,虽然可能是事实情况, 或是事实情况然而又不太严重,无论怎样都好,
他可能是因為自信的心理而倾向选择"否",
以自信或其他心理掩盖了诚实的作答.作心理测验时也需要看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状态下有不同的选择, 这正正是我认為的可能误差.
这种情况在精神分析上也很常见,精神分析师往往不能从有限的时间与资料中去掌握精神病患者的真正问题, 进而作下定论.
要深入去了解一个人的真正心理,是十分有难度的,说不好你对他进行了一年之久的心理分析,将大致上的可靠资料归纳而作出结论,
但某一天他突然说自己那样那样是因為其他更深入的事所影响,所以才有口难言, 不敢说出真正原因...这样对病者先前所做的析因,
又要因其源头的改变而需要从头分析问题...
心理分析不是完美的, 其总是忽略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变动性与模仿性.
如上所提及到的那个简单例子,即某人可能因為想模仿其他心理质素而令其人格框架发生结构上的改变, 所以最后找出来的人格定型其实总有缺陷的.
基本上,九型人格的准备性,建基于几个十分重要的假设之上, 就是假设人的心理固定、健康、复杂性及变动性少等.
这样的假设在科学中屡见不鲜,例如经济学上要為微宏观经济情况作出分析时,
往往事先预设了不同的固定情况,例如假设金钱流动速度不变、相对利率不变、市场资讯对称、市场物品价格不变、人有理性期望等等,
简而言之即holding otherfactorsfixed /other factors remain unchanged的方法论.
我们不可能就有限资料在特定时空裡作出绝对有效的分析,资讯出现以后,
存在著无限的滞延性、不确定性与变动性.大多数实验只有在假设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观察与分析, 并利用统计学归纳出现象,进而推理出可信性结论.
然而, 旧的理论往往也会出错, 数据往往会变, 无论是自变或因变, 故理论在时间线上有无限的证偽性,在当下时空有效的,
不能保证在将来不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