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失的十三年

(2010-08-11 12:27:40)
标签:

亚伯拉罕

上帝

以撒

撒拉

亚伯兰

迦南

分类: 脚前的灯

                                                                       文/戎翰

    “后来夏甲给亚伯兰生了一个儿子。亚伯兰给他起名叫以实玛利。夏甲给亚伯兰生以实玛利的时候,亚伯兰年八十六岁。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对他说,我是全能的上帝。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亚伯兰俯伏在地。上帝又对他说,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上帝又对亚伯拉罕说,你的妻子撒莱,不可再叫撒莱,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赐福给她,也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我要赐福给她,她也要作多国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创16:15-17:5;17:15,16)

    儿子,是亚伯拉罕漫长又曲折的一生中不间断的主题,寄托着亚伯拉罕太多的等待、焦虑、失望、破碎、分离、安慰和喜乐。儿子,是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的媒介,是上帝对亚伯拉罕应许的主体,是上帝破碎亚伯拉罕的工具,是上帝锻造亚伯拉罕的熔炉,更是天父上帝与亚伯拉罕生命体验共同的焦点。在以人物为主要叙述内容的先祖历史中,再没有一个人物像亚伯拉罕的儿子一样被赋予了如此多属天的内涵和升华,其真实的个体被抽象地概念化了。人的盼望与神的安排,人的等待与神的忍耐,人的软弱与神的恩典,人的无助与神的拯救,在“儿子”这个概念上美丽地碰撞与融合。

    亚伯兰渴望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儿子,这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他拥有所有别人羡慕的一切,但唯独缺少一个继承这一切的儿子。从七十五岁正式出离哈兰奔向上帝的应许之地后的十年间,他拥有一个能继承产业和实现应许的儿子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妻子善解人意的“天赐良方”似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她的使女成为了亚伯兰的妾并为其生了一个儿子。那一年亚伯兰已经是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了,他以为拥有了所盼望的一切,生活终于进入了正轨,但是接下来的十三年却悄悄地从圣经中消失了,连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好像一幅史诗般的画卷被拦腰截断又被重新粘合,但接口处的断痕是那么显眼,因为两边的色调是截然不同的。这个阶段是在亚伯拉罕人生的中间,也是在圣经有关亚伯拉罕记载的经文的中间,圣经的作者为什么会略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记述?上帝为什么不纪念这一段历史?上帝为什么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不再向亚伯兰显现呢?这对于之前十年有四次与上帝面对面的亚伯兰来说是多么的孤寂与不安啊!

    这漫长的十三年由于没有了上帝的显现,在异乡漂流的亚伯兰更加感觉孤独和无助,作为一个游牧部落的族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信仰。曾经,他过着漂流的生活,居无定所,游荡在异邦的土地上,时不时经历战乱和饥荒,虽然未来不能确定,安全无法保证,儿子没有得到,但他的生活是充实的,家庭是和谐的,生命是满足的,因为常有上帝与他同在。他没有固定的住所,却有一个家的应许,并且上帝的应许和带领从不间断。如今似乎生活安定下来,曾经所盼望的儿子也活跃在眼前,但是生活却变得无味,家庭变得混乱,生命变得晦暗起来,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中少了一样,就是他的上帝。

    亚伯兰曾经是带着应许出离迦勒底的吾珥进而哈兰的,他准备出发的时候,还不知道往哪里去,唯一支撑他前进的就是上帝那带着应许和祝福的命令:“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这命令是清晰的,但不得不承认其中的应许是相对模糊的,上帝并没有告诉亚伯兰这大国大名的应许要何时以及怎样实现。但是亚伯兰信上帝的应许,相信踏上这条路,上帝的应许必不落空,虽然他还有许多的迷茫,也需要很多的理由说服自己,但上帝的应许比一切人的理由更能满足他心灵的需要。开始走上这条路,亚伯兰就没有想过再回头。

    不可否认,此时的亚伯兰对上帝的信仍旧是幼稚和狭隘的,对上帝模糊的应许也有着自己的打算,但这恰恰是上帝呼召他进入未知的应许之地的原因—上帝要在未来的路上使他拥有真实稳固的信心。但此时的亚伯兰在如此美丽的应许和巨大的祝福面前,不会没有自我的计划和自私的动机。那应许本身太诱人了,虽然亚伯兰有着对上帝诚实的信,但这种信还不足以能保证他对应许的渴望不会超越对应许之上帝的渴慕。不过这也正是每一个人信仰的必经之路,在蒙召的事上,我们与亚伯兰是一样的。上帝不是要我们纯全了才呼召我们,而是在我们只有幼稚甚至无知的信心之时就选召我们。我们回应呼召的选择确定了我们一生的基调,我们蒙召并非是前往救恩的十字架,而是从那救赎的十字架下开始前行,当我们窥见到那光的一丝荣美,我们就无法停止向那荣光前进,撇弃一切阻碍我们的羁绊,拔起帐篷,收拾行囊,虽然他所指示我们的地方我们仍一无所知。

    亚伯兰对这应许最直接和正常的判断就是上帝将要赐给他一个儿子,这是他多年的心头之痛—因为撒莱不孕。撒莱爱亚伯兰,亚伯兰也爱她,他们是人人羡慕的一对夫妇,他们拥有财富、爱情、健康、美貌、地位、权力,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没有儿子。对于古时的妇女来说,没有儿女则是最大的羞耻,而对于一个部族的首领来说,没有儿子就是最大的嘲讽。亚伯兰以为只要他到达迦南后这个难题即会迎刃而解,而在进入应许之地后的几年中,这应许的子嗣却没有半点迹象,而衰老的迹象确却又那么地明显,两人都已日趋老迈,信心似乎在自然规律面前毫无战斗力。

    亚伯兰对应许的儿子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但他并不想因此而另外娶妻,因为他深深地爱着他的妻子。亚伯兰爱撒莱不是因为她美貌—虽然她貌可倾城,而是她温柔、慈爱、体贴、善良、富有同情心;撒莱爱亚伯兰不是因为他富有—虽然他富可敌国,而是因他勇敢、坚定、真诚、智慧、富有进取心。在他们婚姻的开始后的数十年和迁移到迦南的十年中,亚伯兰从未动过纳妾的念头,不是因为客观的限制,而是因为他们纯净的爱情。即便纳妾是那么合法合理合情,但是却不合上帝的心意。在上帝的国度中,爱是一切的法则,在上帝的律例没有清晰颁布的时期和地域中,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基于的是真正的爱情,而不是律法。在亚伯兰的心中,形式上和实质上他都只有一个妻子,就是撒莱。在迦南的十年间,他从未想过在已有婚姻之外寻求子嗣的可能,因为儿女只能是纯一不杂的爱情的自然结晶,即便是为了实现上帝天大的应许,也不能超越这一基本原则。爱情是天赋的准绳,任何为了产生儿女而将婚姻工具化的企图都是对爱情的亵渎,因为每一个人在上帝的美意里都应该是爱的产物,如同上帝创造亚当一样。但是十年对于生命如草的人来说似乎太久了些。

    在这十年间,无奈的亚伯兰曾将希望先后寄托于另外两个至爱的“儿子”。一个是侄子罗得,一个是爱仆以利以谢。一个是早亡的兄弟哈兰的独子—从小长在自己膝前如同己出,一个是从小侍立在自己面前忠心耿耿可以为自己出生入死的老管家。但一个离开了自己,一个被上帝所否定,两个希望双双破灭,上帝要除去亚伯兰狭隘的指望,以重建他的信心。

    在消失的十三年前上帝最后一次向亚伯兰显现时,第一次较为明确地告诉了亚伯兰应许实现的具体方式,不是你的侄子,不是你的仆人,必须是你亲生的骨肉。“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15:6)亚伯兰在近十年的等待之后,在面对生育对于撒莱已不大可能的情形下,依然如孩童般毫不迟疑地全然接受了上帝的话语。“信心”和“称义”这些重要概念首次被结合在了一起。上帝的应许在千年之外,而亚伯兰的眼光仍旧集中在眼下此生应许的具体实现。人的光景就可悲在这里,上帝越是要提拔亚伯兰的信心使其超越人寰,亚伯兰就越是想将上帝的应许进行俗世的演绎。在这一点上亚伯兰和雅各是相似的,他们仍旧不愿放弃个人的努力,但是以撒的顺从却超越这两个人,所以以撒注定无法成为亚伯兰的儿子,而只能成为亚伯拉罕的儿子。上帝没有将应许实现的途径以最清楚的方式告知,因为还有最后一关等待着他。

    试探的切入口再一次通过女人来打通。七十五岁的老撒莱已经不愿再等待,她已经厌烦了亚伯兰所不断提说的应许,毕竟她已经不能再生育了。十年了,亚伯兰已经等了十年了,撒莱也等了十年了,等得花儿都谢了,亚伯兰和撒莱坚持了十年之久的信念现在就要被放弃了。“撒莱对亚伯兰说,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或者我可以因她得孩子。亚伯兰听从了撒莱的话。”(创16:2)她做了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把另外一个女人送入丈夫的怀抱,从而断送了这个完美家庭之后十五年的和谐。撒莱显然知道耶和华有能力使她不生育,却不愿相信上帝有能力使她生育。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允许无子的妻子将她的一个奴仆给她的丈夫生子归在她的名下。她在这件事情上再次扮演了夏娃的角色。似乎一时的心愿总是比长久的爱情更迷人,撒莱愚蠢地摘下了这一苦果。爱情都是以爱的名义被摧毁的,撒莱并非错在要给丈夫纳妾,而是错在她会毁掉他们的爱情,撒莱并非是错在要有一个孩子,而是错在她要干涉上帝的应许,因为她以为这个应许是要由她实现的,她高估了自己在这应许中的份额,她还理解不了,在上帝对人的应许中,人是无份的,当她实现不了这个应许时,当她根据常识已经不能再等时,她就要亲手使它实现。

    但是这悲剧的实现却不归咎于撒莱,因为是亚伯兰亲自为之的。与其说是亚伯兰听从了撒莱的话,不如说撒莱的话顺应了亚伯兰心底的声音。其实不需要这对夫妻有多么忍耐,只需要他们将彼此的爱情放在至高的地位,一切的试探都将成为无根之水。爱情可以隔绝一切的丑陋、罪恶与伤痛,是上天赐给人类最完美的武器。“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亚伯兰在顺服撒莱鲁莽建议的事上重蹈了亚当的覆辙。这两次事件所导致的结果都是痛苦与失望,所想象的赐福被证实是一种咒诅。

    一段乐曲伴随着一声新生儿的啼哭戛然而止了。亚伯兰得到了以实玛利,“以实玛利”就是“上帝听见”的意思,上帝听见了他家庭的不合,上帝听见了撒莱对夏甲的虐待,上帝听见了夏甲痛苦的哀吟,上帝听见了亚伯兰不信的心声。上帝都听见了,上帝沉默了,一下沉默了十三年。这本来应承受荣耀和见证的十三年,但却成为了亚伯兰人生中最不堪入目的十三年,亚伯兰貌似得到了一切,但是他的心却感到失去了一切。

    十三年的时间中上帝没有作出任何的表态。上帝愿意遮掩人一切的过犯,但却要等待人安静下来,等待亚伯兰发现自己是软弱的,等待亚伯兰承认自己跑到了上帝的前面,等待亚伯兰极度渴望上帝的声音,等待亚伯兰发现那“应许的一切”竟然比不上和上帝相处片刻更令人心仪。亚伯兰不确定上帝以前对他的应许是否还算数,亚伯兰也不再看重曾经看重的赐福,他终于发现他所有的盼望都指向上帝再次出现在他面前,他的梦想不再集中在将来的国度,却经常梦到曾经上帝向他显现的场景,他发现最让他快乐的不是那“应许的儿子”,而是上帝与他同在!

    漫长的十三年过去了,他回顾上帝带领他走过的九十九年的人生历程,他明白了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所要追寻的不是国,不是名,而是那全能的上帝。九十九岁的亚伯兰继续在这片异乡漂泊着,他不会回到故国,因为在这里有太多他和上帝约会的回忆,他望眼欲穿地等待着上帝再次向他显现对他说话。过去的亚伯兰已经不见了,他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崭新的人。

    上帝也不能再等待了,他要亲自送给他百岁的大礼,他想念他的朋友亚伯兰了。“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对他说,我是全能的上帝。”(创17:1)亚伯兰俯伏在地,老泪纵横,这一天他已经等待了十三年。亚伯兰什么都不求了,他的心意满足了,但赐福的上帝又再次重申那应许,以最恢宏的方式与亚伯兰立约,并且给他起名叫亚伯拉罕,给他的妻子起名叫撒拉,就是多国之父和多国之母,并且来年撒拉就要为亚伯拉罕生一个儿子,就是那个应许的儿子,那个立约的后裔。

    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亚伯拉罕释怀了,他的生命走入了新的篇章,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使他成为一个新造的人。亚伯拉罕喜笑颜开了,就像以撒的名字一样,他人生的意义满足了,因为他拥有了一切,就是拥有一切的上帝。一个新生命活跃在他面前,这是上帝奇迹般的双手亲自创造的生命。

    上帝的恩典仍旧在亚伯拉罕未来的生活中运行着,他还要让亚伯拉罕看到更大的亮光。在未来的岁月中,上帝要借着这个儿子让亚伯拉罕和自己进行共同的生命体验,让他看到上帝更多的心意和计划。一个荣耀的种族诞生了,这个种族承载着太多的使命,他们曲折的命运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上帝的救恩—一位用神的生命来赎买我们的人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