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硅谷“被创业”小记”(陈大同)

(2016-08-20 06:11:19)
标签:

硅谷

创业

陈大同

清华

分类: 海外华人

硅谷被创业小记


星期二, 12/10/2013 - 09:18 — 陈大同

刊登在《水木清华》上

1990年代前期,大陆留学生在硅谷初来乍到,当务之急是找工作养家糊口,哪儿敢想创业呀。俺的创业实在是个误会,还是称为“被创业”准确点儿。

那是1995年初,我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做高级工程师已两年,参与先进模拟半导体工艺的开发。该学的都会了,工作胜任轻松,颇受重用,项目经理言听计从,闲来申请几个专利的奖金,就足以维持家用…。但静极无聊,突然想转行去学集成电路(IC)设计。从半导体工艺转到IC设计,好比从裁缝变成服装设计师,个人发挥空间大大增加,是硅谷半导体业的明星职业,但其难度也可想而知。可俺们向来不怕挑战,而且有个大陆朋友,近50岁的化工博士,刚刚成功转行为IC设计工程师,比起他来,俺好歹还是半导体科班出身呢。

当时我的计划是先花半年时间看上6、7本IC设计的书,背背专业名词,再改改简历(特别是国内部分,反正无从查起),包装一下,就出去碰运气找工作。刚看到一半,吴启明老师(清华无线电系56级,我的硕士指导老师;其妹吴启迪是清华无线电系65级校友,后任同济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来找我,问我是否认识双极型IC的专家,帮他们小公司(Opus)解决技术问题。我刚好看过一本书,《双极型IC设计》,就硬着头皮冒充专家,说我来试试。

当时,Opus接到个项目,仿制一个电视遥控器芯片,他们解剖了原始芯片的电路,但分析不清其工作原理。于是,每天下班后我去Opus加班,深夜回家后再紧急查书,二、三周后解决了问题,很有点成就感。

一个月后,他们又来找我,说:我们要成立个新公司,你愿意加入吗?我问:这新公司做什么产品?答曰:CMOS image sensor(CMOS 图像传感器,简称CIS)。我从没听说过,又问:让俺做工艺还是设计。答:设计。我于是一口答应,这不就省得去找工作啦。又过两天,他们来了,说:既然你加入公司,那就做co-founder吧?我问:什么是co-founder? 他们解释半天,俺还是稀里糊涂。就这样,我成了OmniVision Technologies(豪威科技)的“联合创始人”,“被创业”了。后来才明白,这co-founder可不是好当的,从此,公司成败的巨大压力如影随形,再也摆脱不了,无论上班下班,时时刻刻为公司操着心,真真切切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入伙”之后,另一个co-founder,台湾来美的Raymond Wu,悄悄向俺吐露了一个惊天秘密:公司的启动资金是他连蒙带骗来的!当时,全世界只有一家英国创业公司(VVL)在研发CIS。Raymond神通广大,不知从哪儿拿到了他们的工程样品,然后擦去公司印记,就冒充成了俺们OV公司的“研发样品”。这种“样品”当然不敢在硅谷露面,于是,Raymond带着它回到台湾,四处演示。最终,通过一个大学同学,认识了和成陶瓷HCG(卫生陶瓷厂商)邱家的二少东,Stanley Chui。 估计人家也是马桶做腻了,在Raymond的鼓动下,想玩玩高科技,于是投资200万美元,成立了OmniVision。得知真相,俺惊出一身冷汗,这上的是哪一条“贼船”呀!但上船容易下船难,还得硬着头皮往下干。如今回头看,这不就是美国版的“汉芯事件”(注:2004年,上海交大汉芯公司以美国TI公司的芯片冒充自主研发的芯片通过国家项目验收,后被人检举)吗?日后,如果公司失败,这就成了“丑闻”,但如果公司成功了,大概就成了“轶事”!

OmniVision Technologies(豪威科技,OVT)成立时共有4名co-founders: 洪筱英是CEO,Raymond Wu负责市场营销,T.C Tshu负责数字电路,俺负责模拟电路设计,可恰恰模拟电路是CMOS图像传感器(CIS)的技术核心!

如此重任在肩,俺这冒牌专家心里实在没谱,于是赶紧去搬救兵,请来了清华微电子所硕士班同学张钟宣,也做co-founder。张是模拟电路高手,当时已做到硅谷某著名IC设计公司的高级设计经理。可没想到,他刚来了两周,就被原公司以上百万美元的股票期权+设计总监的高位给挖回去了;唉,俺们这小庙实在容不得大菩萨。

无奈之下,俺紧急招来了几个清华微电子所的学弟,组成了OVT的基本设计班底,包括:何新平(80级半导体专业第一名)、刘军、杨洪利、董其(82级半导体专业前2名)… 天分当然都没得说,可惜没有一个真正设计过IC产品。既然别人都靠不住,只得靠自己。于是,俺这冒牌专家边学边教,我看完的专业书大家也轮着看,不懂就一起讨论,居然在半年内做出了第一个样品。

95年全球只有2-3家初创公司开发CIS。可96年2月的世界固态电子电路大会(ISSCC)组织了一个介绍CIS的讲习班,人满为患。此后半年内,有20-30家公司杀进了这个领域,包括Intel,HP,Sony,National…等巨无霸,每家都有几百人的团队,投入几亿美金。一时间,风云突变,巨鳄环绕,险象环生。相比之下,俺们OVT这“十几个人,7、8条枪”的草台班子实在不成比例!

可既然已经上了船,没有退路,也只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了。俺们清华理工男有两个特点:首先,不怕吃苦,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公司管晚饭),每周工作六天半,所以开发进度奇快。其次,不信邪:大家都是初生牛犊,游击队打法,不拘一格,敢于创新,使我们产品在性能、成本及功耗上远远超过那些欧美大公司。

虽然在技术开发路线上走了一些弯路,OVT在97年开发成功全球首颗单芯片彩色CMOS图像传感器(CIS)。比起传统的4芯片组CCD图像传感器,CIS在成本、体积及功耗上都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改进,短短数年间,引发了一场技术更新换代的产业革命,还令手机拍照的梦想得以实现!

亲身经历告诉俺:绝大部分欧美日大公司都是恐龙、纸老虎;也明白了“快鱼吃慢鱼”的竞争生存之道。这就是为什么,在硅谷,95%以上的创新都是由初创小公司们完成的。那大公司呢?靠着品牌、渠道及规模生产,再不断并购小公司以获取新技术,就能生存啦。

90年代末,CIS 开始大量用于电脑眼,OmniVision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于2000年,在美国NASDAQ成功上市。其后,俺又开始不安分,很想回国创业,于是就离开了OVT,那就是另一个故事啦。

十多年来,何新平、杨洪利相继接任OVT的COO,带领公司不断发展,一直处于CIS行业的领先位置。近年来,OVT还为Apple的iphone4及new iPAD提供了拍照芯片。

更有意思的是,细细数来,前前后后,由清华微电子所毕业生所创办的CIS芯片设计公司竟有六个之多(包括85级学生赵立新创办的上海格科微公司),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


海归创业风和雨

main-content-block

星期四, 12/12/2013 - 15:24 — 陈大同

刊登在《水木清华》上

2000年OmniVision 在NASDAQ 上市后, 俺信心倍增,蠢蠢欲动: 咱中国留学生既然能在硅谷干出一番事业,那也该回国创业试试身手啦!

当时,国内半导体产业正是百废待举,举步维艰之时:90年代后,面对国际大公司的全面进入,中国原有的数十家半导体国有企业,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无一幸存。倾国之力新建的华虹NEC公司(国家909工程,1995年动工),又亏损频频,前景堪忧;而为之配套的几个集成电路(IC)设计公司,只能做一些公交卡、电话卡之类的低端产品。在全球信息化的滚滚大潮中,中国却面临着半导体产业(信息化社会的载体与核心)全面缺失的危急局面!事实证明,半导体产业高度市场化竞争,在僵化的国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不可能生存!唯一的希望,是在市场机制下,鼓励民营创新企业的发展,重塑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这是一条艰难的凤凰涅槃之路!

在危难之际的2000年,信产部发布了18号文件,首次明确鼓励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同时,中国第一个国际化半导体制造厂,中芯国际公司,又在上海张江科技园奠基,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了一线曙光!

2000年秋,我踏上了阔别11年的故土,开始了一个海外学子的回家和创业之路。创业的首要问题是做什么产品?为此,我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跑遍了全国进行市场调研;最后在清华同学冀卫卫(无线电系77级)的引荐下与信产部曲维之副部长吃了午饭。饭间,曲部长详细讲述了我国手机芯片的尴尬现状:拥有全球最多手机用户的中国,所有手机核心芯片都要从美欧进口。为了打破垄断,信产部于97年组织国内各相关公司集中攻关,几年下来,花了好几个亿,除了一堆项目验收报告,在产业化上没有任何进展。她说:2G(第二代移动通信)已经没办法了,如果3G(第三代移动通信)还是如此,实在无法向国家交代!3G俺是一窍不通,但刚听乔鹏(清华无线电81级硕士生,美通无线公司和凌讯公司联合创始人)提起过。于是,俺一个电话打到硅谷,第二天,乔鹏就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北京。就这样,产品方向定了下来:研发3G手机核心芯片(相当于手机中的CPU);在移动通信的大潮中,其市场规模将会是电脑的N倍。

俺们带着美好的期望回到硅谷,赶紧招兵买马。第一个找的就是清华无线电系微电子专业79级的武平,当时他任硅谷MobileLink公司的研发总监,负责开发2G手机核心芯片。意外之喜是武平不但也想创业,而且有了个初步的团队,已经折腾了一段日子,经了些风雨,正在犹豫徘徊。俺们一来,就像打了针强心剂,两方合一,团队超豪华,看上去很美,于是,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下一步就是要找钱。世上之事只分两种:一种是花钱,一种是挣钱。所有花钱的事儿干起来都是痛(快)并快乐着,而一碰到挣钱(如融资,募捐,产品销售…),那就是千难万难,才是真正考验磨难之时!俺们这个硅谷留学生超豪华团队也不例外。

开始一切很美好,12月中旬,俺们第一次和Acorn Campus(由硅谷华人成功企业家创立的孵化器)接触,就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投资承诺,对方甚至还主动提议让陈五福(传奇华人创业家,当时已成功创办过5家高科技公司)来作代理 CEO。第2天,俺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北京,参加信产部专门组织的中国3G产业发展研讨会。可是,十来天后,当俺们风风光光地回到硅谷,风云突变,忽然冒出了另一个团队(主要由台湾留学生组成),也来竞争这个项目。而Acorn建议两个团队合一,一起资助。双方团队谈了好几次,但理念差得实在太多,无法融合,于是,这个机会就失去了。

不久,随着安然丑闻的爆发,美国通信产业泡沫破灭,硅谷经济一片萧条,寒风凛冽,俺们的融资陷入了困境,团队也出现震荡。到2001年3月中,俺们甚至约定,如果一个月之内再没有突破,就只得放弃这个项目,另谋出路。

危机蕴育着转机,不久后,武平的一次台湾之行带来了好消息: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先生愿意投资,终于解决了俺们的融资难题(有意思的是,几年后,联发科与展讯共同创造了中国山寨手机市场,并成为此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就这样,展讯通讯公司于2001年4月正式成立了。团队几经离合后,最终的公司创始人为武平、冀晋(清华无线电77级)、范仁勇(南京大学78级)、张翔(浙江大学,2004年辞职)和我。

2001年初创时,展讯通信公司5位创始人的分工是:武平任CEO,我任CTO,张翔任中国总经理(2004年辞职),范仁勇和冀晋分别任副总裁。当时,展讯面对的都是美欧超级大鳄:德州仪器(TI)、摩托罗拉(Motorola)、西门子(Siemens)、飞利浦(Philips)等。手机核心芯片是最复杂的集成电路之一,不仅要求数千万门的超高集成度,还需要超低功耗,以满足长待机时间。更难的是,为了保持不间断地稳定通话,软件算法要处理各种千变万化、复杂条件下的小区间实时切换,可想而知其超高的开发难度及超大的测试工作量! 在国际大公司中,开发新一代的手机芯片,通常需要500-1000名硬、软件工程师,相互配合,工作5-7年,花费至少5亿美元,产品才能成熟上市。而展讯第一期融资只有600万美元,面对着严峻的挑战!

那时,国内有半导体设计经验的人很少,高端人才更是几乎没有。于是,我们在硅谷建了一个十多人的集成电路设计团队(几年后又移回了国内),同时在上海招了50-60个工程师,组成了软件团队。清华无线电系校友卢斌、谢飞、康一和赵彤等先后回国,手把手的传、帮、带,几年内国内员工水平突飞猛进,承担了几乎所有软件开发工作。

硅谷是世界创新中心,它不仅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几十年来探索出的创新体系,包括投融资环境,企业家精神及公司管理体系等。当把硅谷经验融合到了国内后, 展讯公司创造了业界的一个奇迹:6个月完成2.5G手机芯片设计;10个月芯片验证完成;12个月软件集成初步完成,打通电话;又经过一年的测试及通过各种认证,24个月芯片开始量产!

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尽诉,仅举数例:

1. 02年,展讯需第二轮融资时,正逢互联网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硅谷一片萧条,融资难上加难,公司眼看钱快烧完了。危机关头,在武平提议下,高管及美国员工大幅度降薪,助公司度过了难关。而这时能融到钱,展讯的快速研发及大胆创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创造性地把三颗芯片(数字、模拟及电源管理)合而为一,而这颗单芯片的面积只为竞争对手一颗数字芯片的三分之一!

2. 2003年,我们有了芯片产品,但卖给谁呢?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品牌,想都别想!国内客户胆子大,敢于试新、当“白老鼠”,可惜没有研发能力。于是,展讯大包大揽,从芯片到软件,到印刷电路板和机壳设计,到认证测试,全做了。客户只改个手机外观,再换个开机画面,产品就完成了,不折不扣的“整体解决方案”!于是,在深圳催生了无数贴牌手机生产商,形成了日后著名的“山寨”手机现象!算起来,俺们与台湾联发科一起,也算是“山寨模式”的共同创始人呢J

3.从纯技术公司到市场导向公司要经过脱胎换骨的痛苦磨练。山寨手机起自MP3音乐功能。俺们想既然是音乐手机,那音质一定要出色,必须是双声道128kps。当时展讯芯片是软件MP3,只能支持单声道64kps。于是,俺们快马加鞭,赶紧设计新芯片。可没想到,俺们刚干到一半,突然市场上铺天盖地冒出无数款MP3手机,都用联发科的芯片,都是单声道32kps!俺们把肠子都悔青了。痛定思痛,到流行MP4视频手机时,俺们学乖了,搞了一个“准MP4”(实际是动态JPEG技术),赶上了市场窗口。

就这样,凭借高性价比,整体解决方案,灵活的本地支持,“快鱼吃慢鱼”,联发科和展讯在国内市场上激烈竞争,高速发展,短短3-4年就把TI、ADI、飞思卡尔(MOTO)等大公司挤出了中国市场。业界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两个武功高手在帐篷里比武,打了个天昏地暗,不分胜负。出门一看,外面倒下了一片人,都是被俩高手发出的内功误伤的:-)

展讯的年销售额,从2003到2007,每年增长2-3倍,达到近10亿元,并在美国NASDAQ成功上市。其后数年,又经历了生生死死,浴血重生。2011年,员工达到1400人,销售额突破40亿,成为国内第一大独立半导体设计公司。

 

2000年前后,全球有十几家初创公司开发3G手机芯片,但只有展讯存活下来,为什么呢?并不是俺们特别聪明,只是俺们有两点与众不同:1.武平建议“挂羊头卖狗肉”:找钱时说要做3G,拿到钱后,先做2.5G现有的市场。当初业内预测3G市场2002-03年起飞,但实际是2005年后,3G才开始流行,绝大多数公司没有等到那一天!2.俺们有幸回到中国,发现了“山寨”市场,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之道。生逢其时,又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的大发展,何其幸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