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班主任老师

(2022-09-20 09:31:20)
标签:

情感

文化

教育

             我的班主任老师
       留在我高中时记忆最深的应该是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何吉逊了。
      毕业离校五十年后,在我们长郡中学高37班为庆祝母校百周年所出的纪念专集《岁月》中,彙集了同学们撰写的 85 篇文章,其中竟有18篇提及何老师,还有3位写专文怀念,可见他对学生影响之大,印象之深。
      何老师,高高的鼻子,瘦削的脸,浓眉下一对炯炯发光的眼睛,‘蔸腮胡子’剃得干干净净,身材修长,举止儒雅。
     何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讲课时,常双手交叉在胸前,不时在讲台上踱步。微昂着头,目光四射,用抑扬顿挫的声 调,流光溢彩的语言,深刻地分析教科书上各篇文章的主题,结
构、写作技巧,他丰富的感情,深深感染我们,让我们从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记得他朗诵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他的眼睫毛上闪烁着泪花;吟读苏轼的“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时,声音低沉,似乎在吐露自身的遭际;讲述课文《纪念刘和珍君》时,将一
位受迫害致死的人民女英雄,活生生地重树在大家面前。老师边讲边哭,学生泪流满面,表达了对人民英雄未尽事业继承的决心,从知识传授到情感的升华,给人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他的口才,享誉长沙。有一次他上公开教学课,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筑路》一节,全市的高中语文老师来了很多,同学们就把课桌搬到走廊上,腾出一半教室,给外校来听课的老师坐。何老师那堂课讲得格外好,我们都很高兴。他批改作文特别仔细,好的词句,在旁打上双圈,并给予中肯的评点和热情的鼓励,对好的作文,他给高分,并将文章贴在墙上或让全班同学传阅。何老师对教学严格要求,对经典范
文,重要段落和警句,必须背诵,如“桃花源记》、《花木兰》……等,不少课文,我至今能背。
       何老师不仅课教得好,还多才多艺,他是校教工男子篮球队球员,他身着紫红色背心,奔跑于运动场上,充满青春的活力;他的徒手跳高姿式也独具特色:跨越式起跳,腾空至最高点时整个身体在横杆上向沙坑那边旋转,很有点现代的背越式味道;他的书法金石,也颇有造诣,至今为许多同学珍藏。
     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同学们品学兼优,深得何老师喜欢。他很得意地说:“得天下的英才而教育之,真乃人生幸事”。他的付出,让我们不少同学,走上了文学之路。有的当上了文学编辑、记者,有的当上了语文老师。
     何老师对我的人生道路乃至命运也有很大的影响。
    我从小爱好文学,何老师的教导和影响,让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高中三年级,我写了一篇童话诗《蔷薇姑娘》,何老师大加赞赏,并把它贴在教室墙上。他在卷末批道: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飞跃急迫,才华横溢,勤修苦练,必成 大器”。同学们善意地谑称我“蔷薇诗人”。
      就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关口,高考即将来临的时候,我被检
查出患有肺结核,只能休学静养。同学们意气风发,喜气洋洋奔高等学府而去,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湘江边夕阳映照的木排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悲凉
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我的父亲是留美的教育学博士,1947 年归国,担任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兼任“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秘书主任。解放后渺无音讯,被怀疑去了台湾。母亲没有正式工作,靠绣花、糊火柴盒等临时工作来养活我和年迈的祖母及年幼的弟弟。
      一个17岁的女孩,遭到如此的打击,没人求,没人诉,没人帮!
     就在此时,慈父般的何老师,来到了我身边,安慰我,鼓励我,并把我的处女作《蔷薇姑娘》推荐给新苗出版社,文学编辑朱力士老师大加赞赏,出版社拟出单行本,还选送我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丁玲文学讲习班”。可是,一场反右运动,使老师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
      也许他预见到了我的家庭政治背景将牵连我的前途,也许他同情我窘迫拮据的生活环境,他想介绍某部队的军官当我的男朋友。当时,不谙世事的女孩,不懂得恩师的良苦用心,谢绝了他。
      为了养活自己,我拖着病体,去职工夜校当代课老师,到银行搞校对,日夜奔忙,同时,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名著,为日后升学打好基础。当严酷的现实摆在我面前的时候,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给了我启发,我放弃了继续深造的念头,考入某剧团,奔波于城市乡村,后来又离开了家乡,逐渐与何老师失去了
联系。
        大概是社教时,我偶然回到家里,母亲告诉我,何老师来过,想让我替他女儿找个工作。我想知道详细情况,到浏正街
那个小巷里找到他家,可没见着他。当时,我集编、导、演于一身,又主管剧团的艺术生产和演出,日子在忙碌中过去,但我没有记忆老师的嘱托,极力寻找机会。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刮
来,我这个“黑五类子女”、“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苗子”,忽而被刮到工厂,忽而被刮到农村,身不由己,何能顾及他人,我失去了唯一的一次报答恩师的机会。
     几年前,在一次同学的聚会上,我听说:“何老师病了”。我很想去探望他,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教师节,我制作了 一组《献给教师的歌》,后又在电视台为他点播了歌曲。咫尺天涯,我希望通过电波,传达给老师衷心的问候和深深的敬意。我不知他听到没有,看到沒有?
      而今,当同学们有时间有条件欢聚一堂的时候,却再也见不到那慈祥的面容,听不到那浑厚的声音……。
何老师,您在教学岗位,辛勤付出,不图回报,不曾索取,为学生夯实了事业的基础,树立了做人的榜样。此刻,我只能将一瓣心香,呈献给您,您的学生,几十年,在您指引的路上,奔跑着,拚搏着,虽未能如您所期望的“成大器”,但毕竟未浪掷年华,每一点成绩,每一份奉献,都凝聚着您的心血,铭记着您的功绩!
      何老师生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他的学生从来没有改变他在心目中的形象。倘若人有在天之灵,他看到这些白发学子对他仍如此敬重和怀念,他将感到多么的快乐和欣慰。
       纯洁的师生情,是超越时空的。在那段人与人关系和睦融洽的年代,一身清贫的教师,珍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崇高而伟大的称号,无私地付出自已全部的智慧和心血;而年轻尚无自立能力的学生,也从不会 想到以任何物质和其他方式去报答师恩,甚至连一个“谢”字都未曾出口。但教师的精神己经融入学生的血液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学生的人生。在他们的生命旅途中,以老师为榜样,以“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为动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这应该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发小
后一篇:“双节”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