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去不容惜      。今

(2011-04-05 13:12:27)
标签:

进行曲

今之言

兄弟

爱情故事

分类: 今之言

http://s16/middle/67b41a1exa017d367a11f&690     。今" TITLE="春去不容惜      。今" />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二首》  宋·苏轼

 

寒食,清明前一天或两天。当年,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割股肉奉君度饥寒。文公复国后,他坚辞利禄,与老母归隐绵山。无奈,文公只好烧山逼其出山,山火中,介之推抱树而死。文公于是下令每年此日禁火寒食。多少年过去了,寒食的传说经我们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直到今天。


同样是寒食,也造就了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郁郁不得志又兼生活潦倒之苦的苏轼在被贬后的第三个寒食,写了两首诗,诗孤独苍凉,无非遣兴之作,之所以享有如此盛名,更因为起伏跌宕的书法。

 

十八年后,黄庭坚见到此诗,写下了跋题:“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两诗一跋,浑然一体,遂成为中国书坛的珍宝。在中国书法史上,人们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合称“天下三大行书”,并且形容“兰亭”是雅士超人,“祭侄文稿”是至哲贤达,而“寒食帖”则是学士才子。乾隆帝称赞此帖:“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

 

有书家这样评论,《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拉拉杂杂引了一大堆资料,其实是给自己看的,清明寒食一脉相承的是我们的文化,就像我们身上流着祖辈的血脉,有一种责任和使命在。

 

小时候,寒食节会跟着长辈去坟前烧纸祭祀。今年的清明,在万里之外,总觉得要做些什么。外婆去年初秋入土为安,只在第二天去圆坟,之后就再未去看望。第一个清明,无法回乡,又找不到黄纸,本想作罢。碰巧昨天路过一家外地人开的小店时,看到祭祀用的香烛,问老板可有黄纸。老板取出来的都已经打过孔,这不是家乡烧纸的样子,怕送去了也不能用。看到角落里有尚未打孔的几卷,赶紧买下来。

 

走到小城外,找到一处朝向家乡的高高的山岗,照着以前母亲的样子,一手托起黄纸,另一只手用五指在正中旋转,把纸旋开,再一摞摞折起,一半给外公外婆,一半给爷爷奶奶和大伯父。选一处远离草木的荒地,跪在地上,用树枝划两个圈,在圈里引燃。看纸灰飞起,盘旋上升,一边用木棍拨,一边把揉碎的饼干撒在火中。

 

其实知道,所有的仪式更多是给生者的安慰,是寄托哀思的形式。在这用心的一举一动中,让人把心定在这里,回忆起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静静跪在那里,轻轻唤着祖辈,眼泪已经止不住流了下来。让他们来拿钱,他们一定不会来。记得小时候,每次见到我,奶奶和外婆总会把斜襟的上衣一层层掀起,从最贴身的衣服里拿出用手绢匝起的一小沓钱,仔细的抽出几张塞到我手里。如今,我长大了,他们却长眠在黄土之下,那一张张皱纹密布却无比慈祥的面孔,永远印在心底。

 

从山上下来,因为了却了一桩心愿,脚步也不再沉重。看阳光照彻山谷,听溪水潺潺从桃树林中流过,想起一辈子只在百十公里内生活的祖辈,我们已经足够幸运。为了他们,我要更加珍惜这大山中的时光。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子嗣,我们留着他们的血液。

 

大山里没有清明,向晚的时候,楼下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一场婚礼正在进行。小河边送亲的身着盛装的队伍,被乡亲们一次次挡住去路,手拉手跳着舞唱着悠长的歌,新娘新郎低着头等歌唱完,走几步又再次被拦住。通往酒店的短短两三百米的路,走了个把小时。这已经是简化的婚礼,在村子里,是几天几夜的歌舞,亲人们总有唱不完的祝福和叮咛送给成家的儿女。队伍后面,堵起了十几辆车,过路的司机们并不焦急,耐心的看着送亲的人群,面带微笑。

 

这就是生活,有苦有乐,有感伤有希望。虽然一个人游走在这无穷无尽的大山里,我却知道,越过这一重一重的山,还有故乡的亲人,还有你。因为有事情耽搁,在这个小城已经停留了好几天,明天又要开始赶路,希望一路顺利。

 

今年的清明,恰逢三月三,是水边踏青、郊外游春的节日。在大山里,总会羡慕他们有大海一样丰富的歌舞,单单是喝酒,每个人都至少会十来首不一样的酒歌。而在故乡,却已经几乎寻不到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丢掉了太多。小时候,村中的老人们偶尔会唱起“放风筝”、“茉莉花”、“孟姜女”,翻检网络,没有家乡的版本,只找到了很近似的一首,不知道保留了多少韵味在其中。也许,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听过这些民歌,听起来会有些陌生和不习惯,甚至会因为它乡土而不屑一听,但其实,这些旋律陪伴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声音。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时间的脚步不会为我们做停留,一代一代,一年一年。趁清明寒食,写这样一篇杂乱的日记,不是回顾,也不是展望,只是提醒自己注意脚下的路,足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