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四日,数学专业成长高研班在胜利34中举行教学研讨活动,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同时执教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课。我有幸参与了听课学习,收获很多。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这一节课是一节经典的几何课。我两次参加优质课比赛,都是这节课。感触很深。
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基本功都非常棒,但从设计思路上看,还是有不同角度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引课方式:
于老师是设计了拼图活动,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思考发现,为下面的证明突破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张老师从几何的学习顺序出发,引导孩子思考今天要探究的主题,并让学生从生活入手,找身边的四边形形象。两种方式都非常好!
2. 几何概念的学习:
于老师采用了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并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张老师则从四边形中抽象出一组对边平行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样两种不同的四边形,让孩子们找特点,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抓住了定义的本质,并从外延和内涵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尤其是渗透了强调了定义的双重性,并通过数学语言的表示体现了定义的两种作用。
3.几何性质的教学:
于老师在性质教学中重视了让学生猜想,然后引导孩子们找到辅助线的证明方式,并让学生思考添加辅助线的目的是什么?几个反思性问题环环相扣,很好的解决了难点。并且在黑板上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证法,扎实有效。
张老师利用几何画板,先演示了直观动态的度量,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是如何证明线段相等的,渗透了方法指导。在添加辅助线的问题上,是有全等顺利成章想到的。并让学生口述证明思路,有效实现了合情推理到演绎演绎推理的过渡。并强化了思维的严谨性,和学生一起纠正了几个证明不规范的地方。
4.关于练习设计
两位老师都设计了很有层次梯度的练习题,并且都顺利的完成了例题的学习,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例题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其实这个例题是有多种解题方法。我觉的一题多证是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最好方式。这是个遗憾。同时这个例题是为了下面的距离概念做准备的。两位老师都因为时间的原因去掉了这个内容,也是一个遗憾!
5.关于总结提升
于老师的网络框架式总结方式是一个亮点,很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而且注重了数学思想的回顾和分析,上了一层,如果能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思想,就更好了。
张老师是引导学生自己谈收获,也是注重了多方面的指导。强化了四边形和三角形的联系,是最精彩的部分。数学味道就出来了。
以上是不成熟的,粗浅的感受,自己向两位老师学习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