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2 北京学习汇报发言稿 胜利六中石爱英

标签:
学习心得高级研修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高级研修班的主要成员是由各校初一初二的部分数学老师组成的。我们学校是单雪梅老师、于斌老师和我三个人参加的。年前在34中孙庆民校长带领下,在北京学习了10天,这10天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情:听专家讲座、说课诊断、去学校听课、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
下面我想从感受最深的四个方面汇报:
一、垫高自己的脚跟
在去北京学习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在教研教改方面还是很努力的,总觉得自己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都比较成熟了,可是通过学习才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通过培训,自己的视野开阔了,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一个人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那么怎么去垫高自己的脚跟,让自己看的更远一些呢?
(1)参加培训
外出参加培训,或者本校内的培训都需要认真对待,这都是提高自己绝佳的机会。其实,外出培训的机会还是很少,但是只要有就要珍惜,这次出去,我们三个人格外珍惜这次机会,总觉得舍家撇业的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特别珍惜时间。我们学的很辛苦,最紧张的时候,是早上6:00起床、6:30出发。中午12:00回到宾馆、12:30出发.下午6:00吃饭、6:30上课,晚上9:30回宾馆,还要写作业。单雪梅老师是我们的组长,她更辛苦,不光自己努力学习,还要负责批改每个人的作业,给我们每个人打分。除此以外,我们还要自己整理一些资料,晚上12点前基本上不睡觉。
(2)多读书
过去,我总认为读好自己的专业书就可以了,所以读书面特别窄。这次,专家们提到读书的深度和广度,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处理起来效果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特别是在教学方面,更需要的是教师的智慧。智慧从何而来,多读书,读好书。读名人的书实际就像和名人对话。很能增长智慧。专家们还倡导,教文科的可以读一些理科方面的书,而教理科的老师不妨也多读一些文史类的书籍,这样会让自己的内涵更丰富一些,让自己处理问题更有弹性。
(3)多积累
我们常有这种体会,头脑中总是时不时有一些灵感产生,但是可能稍纵即逝,所以,常有人感慨,一路撒珍珠可是从来不曾拥有一串珍珠项链,这就是缺乏积累。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一些灵感,或好的做法记录下来,日久天长就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
现在学校倡导写博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我觉得很不错,我写博客已经有6个年头了。当初写博客就是为了儿子,因为儿子小的时候,每到暑假寒假,都会带上儿子外出康复,一去时间都比较长,所以认识了很多病友家长,大家都是来自天南海北,我们就相约写博客,写写自己孩子的进展情况,彼此好交流。其实,写着写着,也就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写博客可以记录孩子的成长,记录自己的工作,写多了也就锻炼了自己的文笔,过去写总结很愁啊,写不出来,就从网上搜。粘贴人家的。现在不喜欢搜,喜欢自己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自己的博文还被一些刊物看中,有一段时间,我连着收到了好几次稿费,对方说用了我的很多文章。我心里很高兴。前年寒假,我们一家还被深圳的一家特殊教育机构邀请过去,让我给他们做了一场报告,其实,我们都互不认识,就是看了我的博客,才邀请的我。
当然,写博客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我的徒弟于斌老师就很善于积累,隔一段时间就会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写成论文,于老师已经在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了很多篇论文了。
(4)学会反思
这次参加培训,几乎每个专家都会提到反思的重要性,他们觉得一个人养成“反思”的习惯,会终身受益的。专家对我们学校倡导的“反思性课堂教学模式”非常认可。去年在枣庄我和赵素兰老师、刘燕老师参加了“我的模式我的课”讲课比赛。除了讲课之外还有10分钟的说课,两个分数累加才是我们的最后得分。其他学校的老师说课的时候,我们看到评委们没有多激动,可是等我们几个说课的时候,评委们几乎都站了起来,拿着相机拍我们的说课幻灯片,更有甚者,刘燕老师说完之后都走出教室好远了,评委又追上她,反复让她介绍这种模式。而这次在北京说课,我们三个人的课也是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肯定。课间的时候,专家就围着我们,让我们给他们介绍我们的“反思性课堂教学模式”。从这两件事情上,我觉得我们这个模式还是很被他们认可的。别忘了,这些专家的眼光都是很挑剔的,但是对我们的模式还是流露出了非常欣赏的目光,让我们觉得我们的路子一定是走对了。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
(1)关注学生的信息接收
老师们心是都是善良的,做一切事情一定是为学生着想的。我们都懂的很多道理,知道尊重学生,换位思考,关心每一个孩子。但是,我们依然会发现,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师生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棘手。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让你大伤脑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好心没好报呢?”。我觉得这就是涉及到一个信息接收的问题:你发出去的信息是好的,是正能量的,而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坏的,是负能量的,这怎么可能会产生好的效果呢?结局自然是老师和学生都很痛苦。所以,专家也谈到这个问题,教育有没有效果,不是以老师发出去的信息为准,而是以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为准。
我觉得这不难理解。比如对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个学生做错了事情,老师帮他指出来。老师做错了吗?没有,那么会有什么效果呢?我觉得那要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何了?如果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这个学生可能会想:这个老师不错,我一错了就立刻帮我指出来,内心会对老师心存感激。可是如果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好,甚至是敌对的,那么这个学生可能会这么想:老师就是怎么看我怎么都不顺眼,光想找我的麻烦,我还偏不听你的,偏和你对着干,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了。
(2)融洽关系的培养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付出和努力,一份100分的题,学生得了80分,我们眼里不能仅仅盯着那20分,而是应该看到学生得到的这80分,让学生感受得到自己的努力,老师是能看到的,我们关注孩子的优点,把缺点和不足看成努力的目标。这样孩子还是会信赖你的。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老师的谈话艺术,或者叫做智慧。
一个专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他做老师的时候,学校三令五申提出不许让学生带手机进学校,他们还利用班会的时间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学生还都信誓旦旦表了态,也提出了处罚的措施。好嘛,第二天第一节课正是这位老师上课,讲到高兴处,突然,第一排的一个女生的手机响了,响就响吧。你可关上啊,她没关,她还接了,你接就接吧,她还跑到教室外面去了。全班同学目光都盯着这位老师,你要是这位老师,你咋说啊?这位老师就处理的很有技巧,他对全班同学说:“你看这位女生着急的样子,肯定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要不是这样,这位同学绝不会这样做的。”说完,就继续讲课。这位女生很快回来了,老师也没再说什么。下课后,老师也没找她,可是同学都把老师的话告诉她了。她二话没说就跑去找老师了,哭着向老师认错,说她妈妈病了。老师说:我猜到了,要不你也不会带手机啊。这位学生主动提出要按班规接受惩罚。
教师心里一定要有弹性,能容纳下孩子们的一切,包括优点和缺点。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睡梦中从桌子上掉到了地上,弄得桌子、椅子都倒了,其他学生全都哄堂大笑。这时候,作为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老师一定会很生气的。不过老师却说:“这位学生昨晚一定努力到了深夜,要不,他绝不会在课堂上睡着的…”一句善意的玩笑话既给了这个学生面子,又对学生是一种促进。
还有一个从不学习的学生,一上课就睡觉,作业从来不写,老师一直没找他谈话,直到期中考试这个孩子考了8分,这个老师才找到这个学生谈话。
师:“你上课怎么老睡觉?”
生:我又听不明白老师讲的内容,不睡觉吧,光想和别人说话,老师又嫌我捣乱,所以,不如我就睡觉,也不影响人家。
师:你怎么回家也不写作业?不复习?
生:我反正也听不明白,做作业也是抄,还不如不写,复习从哪里开始啊,一个也听不懂。
师:咱们来梳理一下:你上课就睡觉,你一点也不听课,回家也不学习,作业也不写,你都能考8分….
老师的话说到这里,孩子的心里也就亮堂了很多,是啊,我一点也不学习都能考8分,要学一点呢?说不上还能考的更多,这个孩子从此以后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一下子有了很大的改变。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一天比一天喜欢自己,让自己一天比一天活的更有尊严,让自己一天比一天有自信。如果我们做到了,相信我们和学生的关系就OK了,如果刚好是反的,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一天比一天讨厌自己,越来越破罐子破摔,越来越没自信,那么,毋容置疑,师生关系一定出了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每个人做事情都是有动机的,学生学习也不例外。动机又分为两种:一种叫外部动机、一种叫做内部动机。对学生而言,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或者因为老师给予一些外部刺激,比如,你做对了就给你一块糖,这些都叫做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不长久,会随着外部刺激的消失而消失。老师换了、或者是你做对了也不给糖了,兴趣也就没了。最关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就是从学习中感受快乐,这一点课不是说说就能做到了,真是需要让学生去参与,去探究去发现。让孩子去经历。内在动机是持久的。
前一段时间,我在34中为教管中心的全体数学老师讲了一节复习课----《二元一次方程组》,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自己探索,一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题,学生居然探索出了7种解法,通过比较,学生筛选出了最优的解题方法,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体验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对数学的热爱溢于言表。
四、打造好每一节课
1、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专家们说:一节好课最好有诚、有层、有魂,学生处于琢磨状态。有诚,是指教师对自己专业的态度,把自己的专业视为神圣,要真心真意把学生教好,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施加教育爱,应该为他的成长负责任。有层,是指对一节课有深度的认识,要让人一眼望不到底,不要让人一眼就看穿。有魂是指有学生的生成,有教师的智慧,让人品味,觉得值得回味。最后,专家还说,一定教会学生反思。让学生站在高处,反过头来看看自己学的怎么样?怎么学才会更好。这是非常必要,非常有价值的。
2、
专家向我们提出设计一节课必须要解答的四个问题:
(1)你教的这节课最有用或者说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2)这节课的知识,哪些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哪些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哪些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哪些是学生从未见过的?
(3)知识的结构如何?上下知识有什么联系?左右知识有什么关系?
(4)针对这个教材,你认为怎么样才能教好?
专家们强调:一个初中老师最好了解小学教材和高中教材。
对于教学设计,要注意五点:兴奋点、迁移点、应用点、强化点、拓展点。
对待学生,谈到了要“深度了解学生?”专家作了一个比喻:一个中箭的人,箭一部分在露在外面,一部分留在了身体里面,学生出现的错误,犹如我们看到了身体外面的箭,可是我们最关注的应该是身体里面的箭。也就是说,仅仅抓住学生的错误而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没有找出出错的根源,也就失去了意义。
对于教材和学生把握不好,教师就很难放手,总想让学生的思路按照自己的意图走,对于创设情境中我们的一些预设,常常以为学生不会解决的问题,反而学生解决了。但是,有些老师还是假定了学生不会,再开始上课。对此,吴教授又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位数学家不想玩数学了,于是去应聘消防员,考官对其进行面试,问如果有人说某一个胡同里,有一家店面着火了,你打算怎么办?这位数学家马上回答,我立刻跑去灭火。考官又问,如果你赶到那儿,却发现没有着火,你怎么办呢?这位数学家说:“那还不简单,我先想办法让店面着火,再去救火,不就完了吗?”
3、因材施教、适度拓展
之前有一个说法,就是说:在北京四中上学的学生,有三分之一是不会参加高考的,因为他们觉得在北大、清华上学实在是浪费时间。有40%的学生是一定能考上北大和清华的。这样的说法乍一听觉得有点离谱,可是听了他们的课之后就觉得是很正常的。
他们上的都是拓展课,有奥数的难度。事后交流才知道这已经是他们的校本课程了,每一章都会有几节这样的探究课,已经形成学生的固定模式了。
总体感觉就是他们特别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开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
说如果中考比成跑1500米,但你每节课的训练都是1200米或是勉强到1500米,你让学生到中考的时候跑到1500米,实在是困难,强调数学教学可以适度拓展。她再次强调了选择是一种能力,让学生总体把握,学会从总体到局部,再到总体。
4、关注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建立连接的过程,为什么有的孩子脑袋里有很多知识,但是不会用。数学课表现最明显,不会解题:这就是孩子的输出能力差,不会阅读,应该要找一个关键点去突破。有位专家谈到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她有五年的教学经验,后来才去搞研究的。她曾经教过一个很差的班级,她对学生的数学情况进行了摸底,发现学生读完题之后不会分析,不知道自己该从哪儿入手,也就是说,从题目中提取的有价值的信息太少。这其实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于是,她每天花5分钟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给一个图形,让孩子看从中能读出那些有价值的信息,读出的信息越多越好,训练了一个学期,自己教的最差的班级在期末考试中竟然比第二名的平均分高出了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