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

标签:
旅游成都文殊院 |
文殊院历史悠久。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年——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近代,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文殊院占地20余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离开武侯祠,乘车到文殊院,刚从人行道穿过马路,身后“咣当”一声,左转弯的面包车在人行道撞了一个菇凉,“南无阿弥陀佛”。
通往文殊院的街景
天王殿
钟楼
鼓楼
三大士殿
客堂
大雄宝殿
五观堂
说法堂
木鱼
饭堂
千佛和平塔
碑廊
放生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