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下)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如果游览时间紧张,前两篇博文展示的景观可忽略,进南门后向左走、直接参观杜甫草堂主景区。
“正门”,为草堂纪念性建筑的第一重。面临浣花溪,唐时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有“门泊东吴万里船”为证。匾额“草堂”二字。系康熙十七子,雍正之弟果亲王所书。门口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是杜甫诗句,点明了草堂的地理位置。
(从网上,借一张草堂正门照片,感谢原作者。说明:现在此门没有收票的
.)
这是进正门后,拍的一张正门背面照片。

大廨,纪念建筑第二重,清嘉庆十六年(1881年)重修草堂时命名,“廨”是官署,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故将建筑命名为“大廨”。

(游人太多了
)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建筑。



“柴门”,纪念建筑第三重。杜甫营造草堂时的院门,杜甫诗句中有柴门的句子。清重修时命名“柴门”。

进柴门后,门左右的建筑。


“工部祠”,草堂主题建筑的最后一重。为供奉杜甫塑像和祭祀的飨殿。杜甫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有“杜工部”之称,此建筑因此命名。“工部祠”匾额为叶圣陶所书。东西两侧设陆游、黄庭坚神龛配飨。祠内有明清杜甫石刻像,清乾隆、嘉庆两通“草堂石刻图”。

杜甫神龛


陆游神龛

黄庭坚神龛

祠内杜甫刻像(明.清)



陆游刻像

黄庭坚刻像

清草堂石刻图


祠内其他文刻











“少陵碑亭”,工部祠东侧,有一座以茅草作顶的碑亭,内树一大石碑,上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其笔力浑厚,笔姿秀润,即前文提及的果亲王允礼所题。杜甫草堂何以叫“少陵草堂”呢?这是因为杜甫曾居于京兆(长安)杜陵。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古为杜伯国,本我杜原,秦置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亦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碑亭背靠荷花池,周围为生机盎然的花草竹木所环抱、掩映,景色秀雅宜人。明嘉靖末年,明人曾在工部祠院内修建草亭,题名为“乾坤――草堂”,其用意在于象征当年杜甫草堂的茅屋,以纪念诗圣。此举前已述及。今之碑亭亦用茅草作顶,故人们将其作为当年草堂茅屋的象征,常在那儿顶礼膜拜。


荷花池

秋风所破歌

杜甫石像

茅屋故居


书房

客厅

卧室

厨房


水井

邻居

草堂(唐.杜甫)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薙榛芜。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感谢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