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之陵园区
文图/幽兰飞香

出轩辕庙,右转就是通往陵园区的新筑的水泥路,步行、乘车均可比较方便地到达陵区。踏上这条总长750米的上陵公路,眼观苍翠松柏延绵,耳听林海风鸣喧天,不由使人产生祭陵的神圣感和庄重感。这是中华民族的怎样的一方热土啊?这里是龙的发祥地,这里是民族之根盘系的地方,这里是华夏儿女生命的摇篮,这里就是人文初祖给我们的灵魂打上烙印的圣地。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向那里走去。。。
中华民族
P1 通往陵园的路弯曲着,延伸着,淹没在林海翠浪之中。

P2 在轩辕庙前,凭门票可乘坐景区提供的环保电瓶车,直达陵园进口。

P3
黄帝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志牌

P4
国务院的保护碑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葬分类号 第1号 天下第一陵的提法,或许源于此。

P5 为保护黄帝陵,朱元璋把中部县令由七品升至五品。
又在桥山顶上专门立了“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
以便提醒前来谒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庄重
严肃。此碑立于明朝嘉靖年间。

P6
下马碑距黄帝陵200米远。封建社会,不论大小文武
官员,到此必须下马。到了现代,人们都以车代马,但所
有车辆,到此均主动停车,人们都步行到黄帝陵祭奠瞻仰。

P7
祭陵的人们,顶着烈日,沿登陵道拾级而上,恭敬肃然前行。

P8
于下马碑30米处的一处山坡,见《桥陵圣境》碑,背景不详。
归后得知,此碑立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为第十七路军一百二十四
旅旅长武勉之率团修筑陵墓道路时所立。
注:武勉之即武士敏,抗日爱国将领。一九四一年九月在
与日军作战中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八军军长。

P9 这样的文化石很多,矗立在道路的两边,
错落有致,渲染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P10 每一块文化石,都记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它象一首首赞歌,唱响在桥山之上!

P11
黄帝陵守护神的景点,好像竣工不久。现代气息重,很不协调。

P12 在守护神景点,上演着骗人钱财的把戏。真没想到,祖陵在上,
不孝子孙竟敢如此妄为!
P13
黄色琉璃瓦覆盖的陵园棂星门,立于陵园的东南侧。
两边是仿制的汉代石阙,前后镶嵌着龙的图腾。

P14
石阙的前后,镶嵌着四块精美的龙饰。请有兴趣的朋友
进行细部欣赏。

P15 祈仙台
相传汉武帝刘彻率兵北征朔方,大获全胜。
凯旋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
这就是所谓“18万大军祭黄陵”的来历。后人称此台为
祈仙台,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成了后人攀登怀古
顷怀先祖的好地方。

P16
在这座高24米的祈仙台旁,立有一石碑,上
书“汉武仙台”四个大字,为明嘉靖年所立。

P17 陵前祭祀大钟。 此钟系丙子(1996年)清明节,由
黄陵县各界11万守陵儿女捐铁捐款所铸。钟高1.95米,重
5000市斤,象征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和中华民族
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鸣钟告慰先祖,求得保佑”的新
民俗,即以此为基础形成。

P18 这就是黄帝陵前的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
P19 1958年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立于陵前。

P20 透过幛幔的空隙特写拍了一张

P21
《 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大明嘉靖遗存。

P22
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环冢砌以青砖花墙。

P23 香火告慰先祖:中华国脉承龙脉,根系华夏兴中华。

P24
乐队虽然规模不大,但站在旁边,依然如雷贯耳。

P25 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地方,敬香者络绎不绝。

P26 回望来时的路。哦,我们是这样走过的啊!

(待
续)
谢谢朋友留玉,挂博珍藏!
-
2012-03-02
10:32:04
-
- 春光美,悠闲自在展歌喉,
春花开,好运绽放满枝头;
春雷响,抖擞精神驱忧愁;
春云飘,美丽心情伴你走;
春风柔,四季平安牵你手;
春山绿,朋友祝福情深厚;
春意浓,真诚祝福情长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