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宇宙大爆炸deepinsidethemilkyway传媒科学科技itnasaimages |
分类: 科学 |
NASA今天的图片能否解答宇宙大爆炸一些特点、疑点和问题
NASA每日图片库:Deep Inside the Milky Way
Image of the Day Gallery
Full Size › 1600 x 1200 › 1024 x 768 › 800 x 600
>全尺寸 > 1600 × 1200 >
1024 × 768 > 800 × 600
his artist's impression shows how the Arches star cluster appears from deep inside the hub of our Milky Way Galaxy.Hidden from our direct view, the massive cluster lies 25,000 light-years away and is the densest known gathering of young stars in our galaxy. The illustration is based on infrared observations from Hubble and with ground-based telescopes, which pierced our galaxy's dusty core and snapped images of the luminous cluster of about 2,000 stars.
附:宇宙大爆炸一些特点、疑点和问题
宇宙大爆炸(Big Bang)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基本假设
(一)基本假设:
大爆炸理论的建立基于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宇宙学原理是指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均匀且各向同性的。
这些观点起初是作为先验的公理被引入的,但现今已有相关研究工作试图对它们进行验证。例如对第一个假设而言,已有实验证实在宇宙诞生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内,精细结构常数的相对误差值不会超过10^-5。此外,通过对太阳系和双星系统的观测,广义相对论已经得到了非常精确的实验验证;而在更广阔的宇宙学尺度上,大爆炸理论在多个方面经验性取得的成功也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支持。
假设从地球上看大尺度宇宙是各向同性的,宇宙学原理可以从一个更简单的哥白尼原理中导出。哥白尼原理是指不存在一个受偏好的(或者说特别的)观测者或观测位置。根据对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宇宙学原理已经被证实在10^-5的量级上成立,而宇宙在大尺度上观测到的均匀性则在10%的量级。
(二)特点、疑点和问题:
当今的科学家在宇宙学问题上都普遍更青睐大爆炸模型,不过在历史上科学界曾经分成两派,一派是大爆炸模型的支持者,另一派是其他替代宇宙模型的支持者。在宇宙学的整个发展史中,科学界曾经不断争论着哪个宇宙学模型能够最符合地描述宇宙学的观测结果(参见动机和发展一节),大爆炸理论的一些问题也因此浮出水面。在当今的科学界,支持大爆炸理论是压倒性的共识,因此这些曾经提出的问题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人们为此不断修正和完善大爆炸理论以及获取更佳的观测结果,从而一一获得了这些问题的解释。
大爆炸的核心观点——包括度规膨胀、早期高温态、氦元素形成、星系形成——都是从独立于任何宇宙学模型的实际观测中推论出的,这些实际观测包括轻元素的丰度、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尺度结构、Ia型超新星的哈勃图等。而大爆炸理论发展至今,它的正确性和精确性有赖于很多奇特的物理现象,这些物理现象或者还没有在地面实验中观测到,或者还没被纳入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中。在这些现象中,暗物质是当前各个实验室所研究的最为活跃的主题。虽然暗物质理论中至今仍然存在一些未得到解决的细节和疑点,诸如星系晕尖点问题和冷暗物质的矮星系问题,但这些疑点的解决只需将来对理论做出进一步的修正,而不会对暗物质这一解释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暗能量是科学界另一高度关注的领域,但至今仍然不清楚将来是否有可能直接对暗能量进行观测。
另一方面,大爆炸模型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暴涨和重子数产生,在某种意义上仍然被认为是具有猜测性质的。它们虽然能够解释早期宇宙的重要性质,却可以被其他解释所替代而不影响大爆炸理论本身。如何找到这些观测现象的正确解释仍然是当今物理学最大的未解决问题之一。
视界问题:
视界问题来源于任何信息的传递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的前提。对于一个存在有限时间的宇宙而言,这个前提决定了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时空区域之间的间隔具有一个上界,这个上界被称作粒子视界。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观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同性与这个推论存在矛盾:如果早期宇宙直到“最终的散射”时期之前一直都被物质或辐射主导,那时的粒子视界将只对应着天空中大约2度的范围,从而无法解释为何在一个如此广的范围内都具有相同的辐射温度以及如此相似的物理性质。对于这一看似矛盾之处,暴涨理论给出了解决方案,它指出在宇宙诞生极早期(早于重子数产生)的一段时间内,宇宙被均匀且各向同性的能量标量场主导着。在暴涨过程中,宇宙空间发生了指数膨胀,而粒子视界的膨胀速度要远比原先预想的要快,从而导致现在处于可观测宇宙两端的区域完全处于彼此的粒子视界中。从而,现今观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在大尺度上的各向同性是由于在暴涨发生之前,这些区域彼此是相互接触而具有因果联系的。
根据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在暴涨时期宇宙中存着微小的量子热涨落,随着暴涨这些涨落被放大到宇观尺度,这就成为了当今宇宙中所有结构的种子。暴涨理论预言这些原初涨落基本上具有尺度不变性并满足高斯分布,这已经通过测量微波背景辐射得到了精确的证实。如果暴涨的确发生过,宇宙空间中的大片区域将因指数膨胀而完全处于我们可观测的视界范围以外。
平坦性问题:
平坦性问题是一个与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相关的观测问题。取决于宇宙的总能量密度是否大于、小于或等于临界密度,宇宙的空间曲率可以是正的、负的或为零的。当宇宙的能量密度等于临界密度时,宇宙空间被认为是平坦的。然而问题在于,任何一个偏离临界密度的微小扰动都会随着时间逐渐放大,但至今观测到的宇宙仍然是非常平坦的。如果假设空间曲率偏离平坦所经的时间尺度为普朗克时间即10^-43秒,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宇宙将会进入热寂或大挤压状态,这一矛盾从而需要一个解释。事实上,即使是在太初核合成时期,宇宙的能量密度也必须在偏离临界密度不超过10^-14倍的范围内,否则将不会形成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
暴涨理论对此给出的解释为,暴涨时期空间膨胀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能够将产生的任何微小曲率都抹平。现在普遍认为暴涨导致了现今宇宙空间的高度平坦性,并且其能量密度非常接近临界密度值。
磁单极子问题:
关于磁单极子的反对意见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大统一理论预言了空间中的拓扑缺陷将表现为磁单极子,这种缺陷在早期高温宇宙中应当大量产生,从而导致现今磁单极子的密度应当远大于所能观测到的结果。而非常难以理解的是,至今为止人们从未观测到任何磁单极子。解决这一矛盾的理论仍然是暴涨,与抹平空间中的曲率相类似,空间呈指数暴涨也消除了所有拓扑缺陷。
值得一提的是,外尔曲率假说作为暴涨理论的替代理论,同样能够解释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
重子不对称性:
至今人们还不理解为什么宇宙中的物质要比反物质多:大爆炸理论认为高温的早期宇宙处在统计平衡态,具有同样数量的重子和反重子;然而观测表明,即使是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宇宙仍然几乎由物质构成。产生这种不对称性的未知过程称作重子数产生,而重子数产生的条件是所谓Sakharov条件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包括存在一种过程破坏重子数守恒、电荷共轭不变性和电荷共轭-空间反演不变性必须被破坏、宇宙偏离热平衡态。这三个条件在标准模型的框架内都可得到满足,然而标准模型所预言的此种效应在数量上太小,不足以完全解释重子不对称性的由来。
球状星团年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们发现对球状星团的观测结果与大爆炸理论出现矛盾:,人们进行了和球状星团的星族观测相符的计算机模拟,其结果显示这些球状星团的年龄竟然高达150亿年,这与大爆炸理论所预言的宇宙的年龄为137亿年严重不符。九十年代后期,更完善的计算机模拟考虑了恒星风引起的质量损失效应,这一矛盾也基本得到了解决:最新得出的球状星团年龄要比原先的结果小很多。虽然人们还不确定这种方法测定的球状星团年龄到底有多精确,但已经明确的是它们无疑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天体之一。
暗物质:
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进行的多种观测显示,宇宙中可见的物质含量不足以解释所观测到的星系内部以及星系之间彼此产生的引力强度。这就导致了科学家猜测宇宙中有含量多达90%的物质都属于不会辐射电磁波也不会与普通重子物质相互作用的暗物质。另一方面,若假设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都是普通重子物质,所得出的一些预言也和观测结果强烈矛盾。例如,如果不假设暗物质的存在,将难以解释为何宇宙中氘的实际含量要比理论上预计的低很多。尽管暗物质这一概念在刚提出时还存在争议,但有多种观测都显示了它的存在,包括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星系团的速度弥散、大尺度结构的分布、对引力透镜的研究、对星系团的X射线观测等。
如要证实暗物质的存在,需要借助它与其他物质的引力相互作用,但至今还没有在实验室中发现构成暗物质的粒子。至今物理学家已经提出了多种粒子物理学理论来试图解释暗物质,同时实验上也存在多个直接实验观测暗物质的探测计划。
暗能量:
对Ia型超新星红移-星等之间关系的测量揭示了宇宙自现有年龄的一半时,它的膨胀开始加速。如要解释这种加速膨胀,广义相对论要求宇宙中的大部分能量都具有一个能够提供负压的因子,即所谓“暗能量”。有其他若干证据显示暗能量确实存在:对微波背景辐射的测量显示宇宙空间是近乎平直的,从而宇宙的能量密度需要非常接近临界密度;然而通过引力汇聚对宇宙质量密度的测量表明,宇宙的能量密度只有临界密度的30%左右。由于暗能量并不像普通质量那样发生正常的引力汇聚,它是对那部分“丢失”的能量密度的最好解释。此外有两种对宇宙总曲率的几何测量结果也要求了暗能量的存在,一种借助了引力透镜的频率,另一种则是利用大尺度结构的特征图样作为量天尺。负压是真空能量的一种性质,但暗能量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仍然是大爆炸理论的最大谜团之一。目前提出的用于解释暗能量的候选者包括宇宙学常数和第五元素。2008年WMAP团队给出了结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其他观测数据的结果,显示当今的宇宙含有72%的暗能量、23%的暗物质、4.6%的常规物质和少于1%的中微子。其中常规物质的能量密度随着宇宙的膨胀逐渐减少,而暗能量的能量密度却(几乎)保持不变。从而宇宙过去含有的常规物质比例比现在要高,而在未来暗能量的比例则会进一步升高。
在ΛCDM这一当前大爆炸理论的最佳模型中,暗能量被解释为广义相对论中的宇宙学常数。然而,基于广义相对论并能够合理解释暗能量的宇宙学常数值,即使与基于量子引力观点的不成熟估算值比起来仍然令人惊讶地小。在宇宙学常数以及其他解释暗能量的替代理论之间做出比较和选择是当前大爆炸研究领域中活跃的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