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高技术含量的拖延~

(2013-07-31 12:59:02)
标签:

文化

      如何高技术含量的拖延

——《拖拉一点也无妨》读书笔记

  
如何高技术含量的拖延~

     最近微博上有一本关于拖延症的书颇为流传,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是被封面的那张工作流程图(见上图)而深深戳中的吧。

    传说作者从提出理论到成书出版足足拖延了17年,而我在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候,拖延了7天才下单,一贯勤快的快递员同志送到之后我不在家于是送去物业公司代收,而我又足足拖延了5天后才取回来。薄薄140页的小书,我花了10天才读完,不仅仅是因为手头工作繁杂,还因为作者可能是因为知识面过于宽广,就按照作者自己所述,他属于平摊型人才,思维一旦发散起来就没完,东扯西扒拉的说半天,最后只有几句话才说到正题,因此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两度弃读,就在昨天,终于读完。为了帮你们节约这¥26的书钱、帮那些不方便买这本书的人、帮助那些懒得读完全书的人,我写了这篇读后感,不用谢。

 

一、他人序和作者前言导语部分,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拖延症患者,你不孤独,世界上有很多人都爱拖延,而且有很多成功人士也拖延,所以,拖延不一定是坏事,别再自责了。

 

二、在认识了自我,端正了态度之后,作者开始教大家如何更有效的拖延,提出了“结构化拖延法”法则。在一大堆废话里面,你只需高亮这一句: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而是应将任务按照优先级别梳理出清单,完成排在后面的任务,就成了拖延清单最前面任务的手段。

 

三、第二章里,作者谈到了拖延与完美主义之间的关系,他觉得人们因为追求完美主义所以才拖着迟迟不能完成,而这种对事情未来完美结果的幻想要打破也很简单,就是“没那么完美”也足够了,别再逼自己了。

 

四、前面说到的任务清单,制定的时候有几个小窍门:

 

4.1 做完一件事情就把它划掉,这个动作会让你很有成就感;

4.2 宏大的任务要分拆成小任务,才会显得没那么让人望而却步;

4.3 把会让你分心的事情也写入待办清单:比如,今天不要刷微博;

4.4 起码提前一晚就做好明天的待办清单,不能临时写;

4.5 多买几个闹钟。

 

五、战斗拖延第四步:来点音乐,这可以帮你找到干活的节奏。


六、电脑和拖延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电脑和网络可以让你拖到最后一刻死线的时候才将文稿发出去,另外一方面,在你上网逛逛的时候很容易就像一头扎进兔子洞一样迷路。而对于这一点,作者表示,除了用电脑工作的时候拔掉网络、弄个闹钟定时之外,他有米有别的好主意。


七、在第六章节,作者将人分为两类,平摊型和叠放型,他认为绝大部分拖延症患者都属于前者,他们喜欢手头所有的待办事项和工作材料都平摊在桌子上随时可以拿到,就好比在中餐馆里的那种中间可以转来转去的桌子是最好不过了。而叠放型的人喜欢分类整理,我想更适合吃英式层层叠叠的下午茶吧。


八、战拖的另一个重要法则:与那些不拖延的人合作


九、拖延的额外福利:

9.1你会发现有些事情拖着拖着就消失了 。。。。。。。

9.2 动手之前先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做法 。。。。。。

 

至于最后的十几页,鉴于作者哲学家的身份,他从哲学的角度帮拖延说了很多句好话,并且用很多哲人和哲学的语言进行全书的结尾,鉴于读者,也就是我,的浅薄和急躁,粗粗读了这最后的十几页两遍之后,发现无法理解,于是就草草结尾表示读完了。

 

怎样,从买书、取书的拖沓,到我看完书之后仅花了2个小时就写完这篇读后感,这本小书还是有一定功劳的。HEH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