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汪 凯

(2013-06-17 01:12:33)
标签:

解决办法

二字

可托

花自谢

秋风

分类: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源: 江西省宁都中学网站 作者:黄思德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2.讨论;3.比较.4.拓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体会风格。2.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二、作者简介 清照(1084.3.131155.5.12),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艺术特色1.倾掳真挚情. 2.熔炼家常语3. 善用白描法4. 讲求韵律美。【史学贡献】保存了蔡京主编的孤本《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

李清照一生经历以宋室南迁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A.前期由于家庭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开封市)在东京长大。那时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繁荣。李清照作为大家闺秀,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花灯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受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赵挺之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B.后期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打击和极大痛苦。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拳脚相加。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当时社会,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在杭州旅居中寂寞地死去。李清照人生经历是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三、 整体把握,初步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结合注释,试粗略说出你对该词的感受。 
   《醉花阴》 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声声慢》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突然闯入,打破了眼前的孤寂,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绪汇集在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之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深愁在。

四、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词。

 

第二课时《醉花阴》教案

【教学要点】:

1着重引导朗诵,把握《醉花阴》的诗意情感。

2鉴赏前期作品明丽缠绵,品味婉约柔美。

3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研习《醉花阴》:

(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组织诵读:( 初读 感诗情)

诗歌是靠形象含蓄传情达意,在读中来体会词作的情感。自由读,然后全班朗读。再找个别同学试背

同学们在读完本词之后,你能说说这首词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愁) 薄雾浓云愁永昼,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了,少有才力的李清照如何去表现愁呢?况且,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人写愁,而且都是写愁高手,大家看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杜甫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师: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落红,愁是有数量的.李煜说,愁像一江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绵绵不尽的春江之水;秦观说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有数量,还有深度。有如此众多的写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李清照如何写愁才可以在文学史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她是如何写愁思的?

(三)研习讨论:

1.给出课题:一个人的《醉花阴》。为何强调“一个人”?这个人是谁?请学生结合创作背景和内容谈谈理由

明确:李清照。一个独守空房的女人,一个人的相思,一个人的闲愁,一个人的爱情。

2.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什么表露出来的呢?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  

季节:佳节又重阳    点出愁的原因。一个“又”字说出了与亲人分别的时间长。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  又重阳  用时间的推移写出在家的空虚,无聊。  

细节:愁永昼(时间长)、销金兽(空虚、无聊)、凉初透(不但写出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寒冷,彻夜难眠)、把酒(借酒消愁)    

意象:人比黄花瘦 A、用人瘦胜似花瘦,含蓄表达离思之重。B、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映衬,形神相似。C、花瘦而触及己瘦,物我交融。  

情境:一个人的秋夜  

 ——难以排解的“闺愁”(孤独、寂寞、渴望爱情)  v

 

解析:1)把握意象,体会意境

 如: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画面(意境深入其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2)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a.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明确: 品“凉”,一语双关——(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凉”字是诗人心凉。李清照过得不好吗?我们看诗中的物什看篱笆院落,看菊花,看酒,都是悠闲的幸福啊。诗人内心“欠缺”什么?我们猜这个女子的心事。

b.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醉花阴》末句。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品“瘦”,结合全篇分析其妙。

①结构上,""字和首句的""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都是形容词,我们在品读诗歌时候一定要注意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即诗眼。

这些字词不仅有表层意思,更有他字面意思以外的含义,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情感。

----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3.诗歌的情感价值探讨李清照有怎样的“愁”?李清照为什么“愁”?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

追问讨论

A、李清照的“愁”没有说明白?愁什么?

      一个人的孤独:

      思念!

      思念她的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

      哦,愁的原来是爱情!

能说李清照想她的男人吗?那就俗啊。如何才雅?这需要文学的手法,需要修辞。我们看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醉花阴》如此含蓄的表达。而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盛行,这样敏感的话题也是直露不得的。

B、李清照为什么要“愁”,不“愁”不行吗?

      不行!

      这是要命的“爱情”!

 C、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不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D、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哪种内容的诗?

明确:1闺怨诗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这样一类专门表现女子情感的传统题材,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少女怀春,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怀人,或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妇怨情。它们被统称为闺怨诗”。可惜的是在那样的封建年代中,这些情怀多由男诗人代笔。李清照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在那个时代,李清照作为女性能够直接坦白这样隐秘的内心情感,该是怎样的胆识啊!这个话题,封建语境下的妇女是不敢坦白的。

我们必须明确,爱情是“人性”之至美!李清照在此有了直陈“人性”的直率之美!当得起“勇敢”二字。

(2)李清照为什么“愁”?这要涉及人性中的“爱情”。这是没有直接说出的,是含蓄委婉。这是鉴赏的一个难点。你们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讨论之,引导之。要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就可以了

 、对比法教学。

A、李清照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可以让一个现代少妇随时光隧道去北宋年代,与李清照作一番对话。

比如舒婷(当代优秀女诗人)。看她的《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B、也可以让李清照来到今天的都市生活……给李清照一部手机,让她打可视电话,上网QQ聊天视频,坐飞机或者动车组旅游。

C、务必使学生对“闺怨诗”的中国传统有一个认识,对爱情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追问:是李清照那样的相思有滋味,还是我们今天的相思有滋味?

李清照的《醉花阴》多么含蓄、典雅,古人由于相对闭塞的时空,相思有更多的滋味。我们可以欣赏闲愁之态,闺怨之情,人性深处,诗意细密。而我们今天由于快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联络,没什么想头了。或许正如我们吃的快餐食品,它不是“大菜”,三下五除二,就满足了,结束了。当然这本无高下,只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已。

四、处理“研讨与练习”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做一个当堂落实。深入讨论《醉花阴》的艺术表达适当讨论李清照如何表达她的“怨”,集中分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方,人比黄花瘦。”具体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分析上。

明确:抽象的“愁”通过意象的陈述,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具有感人的魅力。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之妙也是我们鉴赏的重点。这个“瘦”字,可是全诗的诗眼。为何而瘦,因为诗人少妇强烈的寂寞和相思,相关的香炉里的瑞香也消损了身形,盛开的菊花也不丰腴。酒淡无味,黄昏暗淡,西风恼人。这是多么感人的深秋怀人境界啊。

 、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也许认为“胡扯”“封建”“羞涩”。

讨论明确:天下女性,千古深情!

一切情感,唯爱为上。任何爱情都是美好的,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即使一只大雁失去了爱侣,也会痛不欲生绝望而死。物犹如此,何况是人?纯真的爱情,我们应该写出更多的颂歌!

五、课外作业再次回到对《醉花阴》文学价值的提示上,北宋的美女我们肯定见不着了,但《醉花阴》却依然是鲜活的热血情感——李清照因此而不朽。李清照是一个只会“想丈夫”的家庭妇女吗?不!请听:“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渡淮水”(《打马图赋》)。还记得她的《夏日绝句》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还是一个女子的婉约吗?这还是一个深闺少妇的爱情之怨吗?同样是在晚秋的季节里,看看“亡国”“飘零”“寡居”的李清照有了怎样的哀痛,那又是怎样的暮年的婉约。预习《声声慢》。

附板书设计: 醉花阴

              (1)薄雾浓云,阴沉犹豫

              (2)愁字点旨,奠定基调

上片写重九秋凉 (3)日长难熬,孤独无聊

   寂寞独居   (4)瑞脑金兽,燎香驱愁

              (5)佳节重阳,又不团圆

              (6)玉枕纱厨,凉彻身心

            (1)东篱把酒,驱遣离愁

            (2)黄昏赏菊,凄凉萧索

下片倒叙黄昏 (3)暗香盈袖,无人共赏

饮酒赏菊     (4)莫道销魂,忍不住了

            (5)西风卷帘,思妇窗前

            (6)人瘦花瘦,瘦呼应愁       

 

 

 

第三课时《声声慢》教案

【教学要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人生际遇对词作的影响,体会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4.加强默写诵读,感受婉约派风格。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最能体现她的艺术性的代表作是《声声慢》。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二、背景介绍:《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三、、研读作品 

1、研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A、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那位同学给我们试一下? 

B、这句话你觉得是哪几个层面上抒发愁情? 

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遇如何?该怎么读? 

明确:从动作——当时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的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她遗失的金石古玩等心爱之物,但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若有所失感觉。 

冷冷清清:词人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该怎么读?

明确:从环境——寻觅的东西没有找到,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环境中更生了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冷清,应是轻读、降调。由环境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 

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词人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是怎样的情感?该怎样读?

明确:从内心感受——这里写词人感受沉痛,凄厉。应该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C、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它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地凄凉心境,为全词奠定悲苦愁绝的基调。 

这十四字连用七组叠词,这种表达是李清照的首创,历来为词论家所盛赞,称这七组叠字创意出奇卓绝千古。音节上轻重相间,抑扬顿挫,读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D、学生再读体会此句。 

2、探究性学习:鉴赏意象,感受情与景的关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她的愁呢? 

A、 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哪些意象? 

明确: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B、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淡酒 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两盏白酒还说是淡酒,莫非她是李白世,酒仙第二?在《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中说浓睡不消残酒”,此时酒力为何如此浓烈?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看来此时酒是浇不了李清照心中的愁了。正像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啊。前期的愁是一种年轻贵族的闲愁,闲愁不痛。前后对比,一个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晚风 怎样理解晚来风急?它渲染了什么气氛? 

明确:由于酒淡,更显风力强劲,环境更清冷。 

过雁 为何说是旧相识?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也写到雁?为何是正伤心? 

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并且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旧时相识在异地相逢,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它象征着什么?与《醉花阴》比较 

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要丈夫一起来赏花,并且要把盛开的菊花折下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 

梧桐细雨 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着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明确:梧桐、细雨、黄昏是惹人愁思的意象。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又凄又冷又愁寂寞孤独的意味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3、再读品悟:齐读,诗人为何而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不是单单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此句也是本词的一大特点独辟蹊径之笔。前人写愁用词较大,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里化多为少,仅用一个愁字,但如何能包括得尽,有欲语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试问:谁能解这最后一句蕴含的情感?

明确:

            (1)痛——天上人间,各半;

            (2)恨——美满姻缘,难全;

末句蕴含情感 (3)伤——半壁江山,沦陷;

            (4)悲——偏安一隅,用奸;

            (5)苦——形影相吊,孀晚;

            (6)愁——漫漫余生,难挨。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有谁愿意这其中的任何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比较阅读: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两首词抒发的都是愁绪。《醉花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声声慢》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拓展:李清照写愁的名句——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2.怎一个字了得!3.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4.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5.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6.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7. “薄雾浓云愁永昼,半夜凉初透  ,佳节又重阳”

2 两首词选取的意象有什么异同? 

两首词都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 

《醉》词中还选取了瑞脑、重阳两个意象,《慢》词中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 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的典型意象。 
    《醉》词中的意象够组成的画面是:白天漫长,气候变凉,夜里寒凉,西风不断吹卷窗帘,菊花正放的典型秋季自然现象突出秋的节令特点,含蓄表达自己的愁情。 《慢》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 
    《醉》词中的黄花,取其外形上雅淡,清秀义,与消瘦的体态相近,品格上酷似作者清高、淡泊、高雅的精神。《慢》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 
    《醉》词中的酒取其借酒浇愁之意,《慢》词中得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

两词中都有风,然而意境则不尽同,《慢》词中的风较《醉》词中的风更为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相比之下,《醉》词中的风多了几分闲情。

[酒的意象: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古人借酒消愁,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 “李白斗酒诗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酒是“愁”的象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是离愁的化身。]

[秋风意象渲染愁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细雨意象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离愁)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梧桐意象: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3、两首词的意境有什么异同? 

《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青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4、两首词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醉花阴》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多白描。 
    《声声慢》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直接抒情的。

四、结语 :道离愁,说孤寂,讲悲愁,《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就这样秋雨淅淅的黄昏,用心中点点滴滴的泪,化笔下字字句句的情,用凄凄惨惨的愁,成就了声声慢的美。本词借景抒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的氛围。读着它,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雁鸣,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是一种凄厉的美!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历练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 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一、 布置作业:1.默写两首词。

2.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声声慢》

             (1)神态入笔,内心空虚;精神恍惚,如有所失

             (2)环境着手,处境冷清;身处异地,孤单清苦

    上片孤独生活(3)心境落笔,内心凄怆;命运凄惨,心绪哀伤

       悲苦心境 (4)乍暖还寒,身心欠佳;冷暖不定,难以适应

               (5)几杯淡酒,难抵风寒;忧愁孤寂,更难消除

             (6)过雁旧识,勾起相思;人不如雁,漂泊无边

                (1)黄花堆积,词人憔悴;无心堪摘,惜花自谢

     下片孤苦处境(2)守着窗儿,熬到天黑;孤孤单单,寂寞难挨

        凄凉心情 (3)梧桐叶落,细雨霏霏;黄昏点滴,滴血流泪

              (4)愁绪满怀,如此光景;一个愁字,怎能概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