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汪 凯
(2013-06-17 01:12:33)
标签:
解决办法二字可托花自谢秋风 |
分类: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
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方法】1.朗读;2.讨论;3.比较.4.拓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体会风格。2.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二、作者简介
【艺术特色】1.倾掳真挚情.
李清照一生经历以宋室南迁(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A.前期:由于家庭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她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开封市),在东京长大。那时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繁荣。李清照作为大家闺秀,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花灯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她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受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赵挺之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B.后期: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打击和极大痛苦。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时,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改嫁。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拳脚相加。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当时社会,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伤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在杭州旅居中寂寞地死去。李清照人生经历是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三、
《声声慢》
四、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词。
第二课时《醉花阴》教案
【教学要点】:
1、着重引导朗诵,把握《醉花阴》的诗意情感。
2、鉴赏前期作品明丽缠绵,品味其婉约柔美。
3、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研习《醉花阴》:
(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组织诵读:(
诗歌是靠形象含蓄传情达意,在读中来体会词作的情感。自由读,然后全班朗读。再找个别同学试背。
同学们在读完本词之后,你能说说这首词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愁)
李白
杜甫
李煜
秦观
师: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落红,愁是有数量的.李煜说,愁像一江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绵绵不尽的春江之水;秦观说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有数量,还有深度。有如此众多的写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李清照如何写愁才可以在文学史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她是如何写愁思的?
(三)研习讨论:
1.给出课题:一个人的《醉花阴》。为何强调“一个人”?这个人是谁?请学生结合相关创作背景和内容谈谈理由。
明确:李清照。一个独守空房的女人,一个人的相思,一个人的闲愁,一个人的爱情。
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
季节:佳节又重阳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
细节:愁永昼(时间长)、销金兽(空虚、无聊)、凉初透(不但写出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寒冷,彻夜难眠)、把酒(借酒消愁)
意象:人比黄花瘦
情境:一个人的秋夜
解析:(1)把握意象,体会意境。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画面(意境),深入其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2)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a.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明确:
b.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品“瘦”,结合全篇分析其妙。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都是形容词,我们在品读诗歌时候一定要注意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即诗眼。
这些字词不仅有表层意思,更有他字面意思以外的含义,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情感。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3.诗歌的情感价值探讨:李清照有怎样的“愁”?李清照为什么“愁”?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
追问讨论:
A、李清照的“愁”有没有说明白?愁什么?
能说李清照想她的男人吗?那就俗啊。如何才雅?这就需要文学的手法,需要修辞。我们看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醉花阴》如此含蓄的表达。而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盛行,这样敏感的话题也是直露不得的。
B、李清照为什么要“愁”,不“愁”不行吗?
“不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D、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哪种内容的诗?
明确:(1)“闺怨诗”。
我们必须明确,爱情是“人性”之至美!李清照在此有了直陈“人性”的直率之美!当得起“勇敢”二字。
(2)李清照为什么“愁”?这要涉及人性中的“爱情”。这是没有直接说出的,是含蓄委婉的。这是鉴赏的一个难点。你们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引导之。只要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就可以了。)
A、李清照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可以让一个现代少妇随时光隧道去北宋年代,与李清照作一番对话。
比如舒婷(当代的优秀女诗人)。看她的《致橡树》:
B、也可以让李清照来到今天的都市生活……给李清照一部手机,让她打可视电话,上网QQ聊天视频,坐飞机或者动车组旅游。
C、务必使学生对“闺怨诗”的中国传统有一个认识,对爱情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追问:是李清照那样的相思有滋味,还是我们今天的相思有滋味?
李清照的《醉花阴》多么含蓄、典雅,古人由于相对闭塞的时空,相思有更多的滋味。我们可以欣赏闲愁之态,闺怨之情,人性深处,诗意细密。而我们今天由于快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联络,没什么想头了。或许正如我们吃的快餐食品,它不是“大菜”,三下五除二,就满足了,结束了。当然这本无高下,只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已。
四、处理“研讨与练习”: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做一个当堂落实。深入讨论《醉花阴》的艺术表达,适当讨论李清照如何表达她的“怨”,集中分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方,人比黄花瘦。”具体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分析上。
明确:抽象的“愁”通过意象的陈述,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具有感人的魅力。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之妙,也是我们鉴赏的重点。这个“瘦”字,可是全诗的诗眼。为何而瘦,因为诗人少妇强烈的寂寞和相思,相关的香炉里的瑞香也消损了身形,盛开的菊花也不丰腴。酒淡无味,黄昏暗淡,西风恼人。这是多么感人的深秋怀人境界啊。
讨论明确:天下女性,千古深情!
一切情感,唯爱为上。任何爱情都是美好的,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即使一只大雁失去了爱侣,也会痛不欲生绝望而死。物犹如此,何况是人?对纯真的爱情,我们应该写出更多的颂歌!
五、课外作业:再次回到对《醉花阴》文学价值的提示上,北宋的美女我们肯定见不着了,但《醉花阴》却依然是鲜活的热血情感——李清照因此而不朽。李清照是一个只会“想丈夫”的家庭妇女吗?不!请听:“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渡淮水”(《打马图赋》)。还记得她的《夏日绝句》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还是一个女子的婉约吗?这还是一个深闺少妇的爱情之怨吗?同样是在晚秋的季节里,看看“亡国”“飘零”“寡居”的李清照有了怎样的哀痛,那又是怎样的暮年的婉约。预习《声声慢》。
附板书设计:
上片写重九秋凉
下片倒叙黄昏
饮酒赏菊
第三课时《声声慢》教案
【教学要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人生际遇对词作的影响,体会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4.加强默写诵读,感受婉约派风格。
【教学步骤】
一、
二、背景介绍:《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三、、研读作品
1、研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那位同学给我们试一下?
B、这句话你觉得是哪几个层面上抒发愁情?
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遇如何?该怎么读?
明确:从动作——当时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的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她遗失的金石古玩等心爱之物,但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若有所失感觉。
冷冷清清:词人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该怎么读?
明确:从环境——寻觅的东西没有找到,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环境中更生了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冷清,应是轻读、降调。由环境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
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词人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是怎样的情感?该怎样读?
明确:从内心感受——这里写词人感受沉痛,凄厉。应该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C、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它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地凄凉心境,为全词奠定悲苦愁绝的基调。
这十四字连用七组叠词,这种表达是李清照的首创,历来为词论家所盛赞,称这七组叠字“创意出奇”是“卓绝千古”。音节上轻重相间,抑扬顿挫,读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D、学生再读体会此句。
2、探究性学习:鉴赏意象,感受情与景的关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她的愁呢?
A、
明确: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B、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淡酒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看来此时酒是浇不了李清照心中的愁了。正像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啊。前期的愁是一种年轻贵族的闲愁,闲愁不痛。前后对比,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晚风
明确:由于酒淡,更显风力强劲,环境更清冷。
过雁
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并且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旧时相识”在异地相逢,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黄花:
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要迎丈夫一起来赏花,并且要把盛开的菊花折下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
梧桐细雨:
明确:梧桐、细雨、黄昏是惹人愁思的意象。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又凄又冷又愁,寂寞孤独的意味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3、再读品悟:齐读,诗人为何而愁?
试问:谁能解这最后一句蕴含的情感?
明确:
末句蕴含情感
三、比较阅读: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拓展:李清照写愁的名句——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2、
两首词都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
《醉》词中还选取了瑞脑、重阳两个意象,《慢》词中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
两词中都有风,然而意境则不尽同,《慢》词中的风较《醉》词中的风更为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相比之下,《醉》词中的风多了几分闲情。
[酒的意象: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古人借酒消愁,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
[秋风意象渲染愁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细雨意象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青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四、结语
一、
2.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