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汪  凯

(2013-06-12 22:07:56)
标签:

参考答案

手法

向东

女子

时间

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教学目标 

一、“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既要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二、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三、把古代散文的诵读当作教学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单元说明 

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艺术以哲理思辨取胜。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小说、戏曲,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清代学者吴乔喻之为:“意喻之米,文喻之炊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因而,诗歌的兴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散文都以形象性取胜。赏析示例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自主赏析的《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项羽之死》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国家兴亡的道理。推荐作品部分所选的《方山子传》和《大铁椎传》都是人物传记散文,前者通过对几个生活片段的描述来塑造人物,后者通过充满悬念的记述表现人物的传奇色彩。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2、区分裂文与诗歌形象美的分歧。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教学难点

  1、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2、区分裂文与诗歌形象美的分歧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知人论世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文背景:选自《陆游集 入蜀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题目编者加的。陆游一生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宋孝宗干道五年(1169年),起为夔州(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由故乡山阴出发,至十二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篇是作者经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篇日记。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岸的澎浪矶相对,俗讹作小孤山。大孤山在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见教材P68注释①)

  三、写作背景、解题

  1、配景:陆游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被免职。至1169年,升引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家园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到差。一同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志游记,集成日志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途经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志。

  2、解题:

  ()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恢复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四周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家世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当前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男,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特别,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着称。主要名胜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打扮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另有另一种斗劲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俊俏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亲眷,于是投江殉情,身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转变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四、自由诵读

  诵读要求:

  1、连合注释,清除字音、字义障碍,发端明白文意。

  2、请标出船行途中的遍地景点及其特性形容的句子。

  五、自由诵读 

  1、连合注释,清除字音、字义障碍,发端明白文意。

2、教授解说第一自然段重要文句。

【第一节原文】八月一日(1170年),过烽火矶(设置烽火台的江边小山)。南朝自武昌(湖北鄂城)至京口,列置(依次设置)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此山当是(这)其(其中)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起,及抛江(抛锚停船于江中)过其下,嵌岩窦穴(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岩洞),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有又有一石,不俯山,杰然(形容高大的样子)特起(拔地突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宝石镶嵌的屏风)。是日(这天)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积水)缩(水位下降),故得尽见,杜老(杜甫)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幸而船只行驶缓慢,因此能尽情的欣赏所经历的一切美景。见杜甫的《次空灵岸》)也。

【第1节译文】八月一日,(船)经历狼烟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配置了许多(报警的)狼烟台,这座山应该是此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屹立的山峰结束。比及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窟窿里,奇形怪状,色彩光明滋润,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狼烟矶不相连。嵬巍宏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水静无波,船走得很慢,又由于深秋,江水较浅,以是能看到这里的总共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

  3、本段质疑、释疑。

  A、本段写哪里之景?作者给我们引见狼烟矶防守状况有何作用?

  狼烟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维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狼烟矶怎样的特点?

  嵬巍、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纳怎样的按次?

  先写远视所见,只但是感觉狼烟矶“高耸”结束,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比较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光使人的明白一步步真正明白到狼烟矶的佳妙之处,并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率。

  4、稳固该段文句。

第二课时

  一、温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解说第二自然段文句。

【第二节原文】过彭浪矶(江西彭泽西北临长江处,俗作彭郎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姑属舒州(指潜山)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江苏镇江西北,上有金山寺)、焦山(江苏镇江东北长江中,与金山对峙)、落星(江苏南京东北,西接摄山,北临长江,传说中有大星掉在这里,即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然(然而)峭拔秀丽皆(副词,都)不可与(跟,介词)小姑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chán)然(山势险峻)孤起,上于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诚然,确实)造化(指自然界)之尤物(特异之物,即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也。但(只是)祠宇(寺庙、古刹)极于荒残,若(如果)稍饰(稍微装饰)以(介词,用)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南宋高宗年号1131~1162年)初,张魏公(抗金名将张浚,孝宗时任枢密使,都督江淮兵马)自湖湘(湖南)还,尝加营葺(修补),有碑载(记载)其(代词,这件事)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江西九江)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苏轼的诗)有“舟中估客(贩货的行商)莫漫狂(纵情放荡),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姑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这样)也。晚泊(停泊)沙夹(地名,当在北岸,属宿松),距小姑一里。微雨,复(又)以(用,介词)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徘徊不忍去)久之而归。方(刚、才)立庙门,有俊鹘抟(持、抓)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庙堂中管烧香的人)云,山有栖鹘(老鹰)甚多。

【第2节译文】经历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防守着。一切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俊美上看,都不及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葱翠的山峰高屹立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俊美,冬天,夏季,好天,雨天,姿态转变万千,确实是自然界景象最美好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古刹太萧条残缺了,假使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相互照映,自然会比金山更英俊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内里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归来回头,曾经缮治过,有座碑纪录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对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名胜。船过澎浪矶,纵然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昔人有诗:“舟中贩子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原来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抵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阅读。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渺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爬山临水阅读胜景可算至高无上了,踯躅了很永劫间才归去。刚到山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偏向飞去,特别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许多老鹰。

  三、质疑、释疑。

  1、叮咛小孤山上有戍兵看守,阐明白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风景描述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形容了哪一水段之景?描述的重点工具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狼烟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俊美,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体现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

  运用比较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比较,突出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比较,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古刹的萧条、残缺比较,渲染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古刹的萧条、残缺,更是为了阐明小孤山如果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超过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采纳的是按什么次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文句。

【第三节原文】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缆绳)。俄(过了一会)复(又)开霁(转晴),遂(于是)行。泛(泛舟)彭蠡口,四望无际,乃(才)知太白(李白)“开帆入天镜”(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之句为妙。始(开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的形状)类(像)西梁(在安徽和县南,与东梁山隔江相望。东梁山在芜湖东北,合称天门山),虽(虽然,即使)不可拟(比不上)小姑之(那样)秀丽,然(但是)小孤之旁,颇(很)有沙洲(江河边上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大片地面)葭苇(初生的芦苇,这里指芦苇),大孤则四际(四面)渺弥(水势浩淼,广阔无边)皆(都是)大江,望之(它)如浮水面,亦一奇(奇景)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长江的西路)也。江水浑浊(混沌污浊),每汲(提起江水)用(饮用),皆以(用)杏仁澄(澄清)之(它),过夕(一夜)乃(才)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像拉着绳子一样),不相乱(混乱)。晚抵(抵达)江州。州治(治所,州的官署所在地)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古地名,在九江西南),皆其地(都是那江州的属地)也;南唐为奉化军(南唐至宋时区划名称。)节度(管辖),今为定江军。岸上赤(土红色)而壁立(像墙一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红色)”者也。泊(停泊)湓浦(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南青山,东流至县南至九江西,北流入长江),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今日,八月二日),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第3节译文】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猛然汹涌澎拜,(于是)匆促系上揽绳。过了一下子,天又转晴,(船又)延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理解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俊美,但是小孤山的左右,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方圆倒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异景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污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清澄,过一个晚上能力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准绳分别过一样,不相混同。晚上来到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便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治理,而今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赤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便是这个。(船)停靠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争执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这日,前后才六天,此中有一天由于风阻(船)不及行,现实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飞翔了七百里。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阐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广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同段的景物?重点落在那处?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风景。

  3、那么大孤山的风景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明显。

  4、作者是怎样体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经由过程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比较,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文句积聚:

  然 杰然特起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波不及鸣也。

    然峭拔俊美皆不行与小孤比 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否则也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巉然孤起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 信造化之尤物  高耸罢了

  自数十里外望之 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 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 而母立于兹

之二虫又何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三课时

  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内容——

  ①记过狼烟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俊美”,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明显。

  ④末端处叮咛六日行程,呈现日志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经由过程描述所见的景色特色,表达了酷爱祖国大好领土的情感,也透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许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关联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伶仃地写出特性,也或许会失之分裂,给人一种杂沓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关联。

  ①遍地景色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照映的描述,组成整体背

  景,使景色在多样中见团结。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关联。文章反复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裂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器材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关联,从而由各景点协同组成一幅的长山河水图。

③在写景的经过中,作者善于改动察看角度和察看点来实行形容,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山河水图展而今读者眼前。如写狼烟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分歧季候的转变;额外是对小孤山的描述,察看角度和察看点的敏捷多变,充足地展现了山川景色的千姿百态。

  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暴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倾轧、打击,仍不改收复之志的墨客的孤独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古刹,“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是只是想多看几眼景象,更是表达了面临半壁山河百感交集的庞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表象,算不上是离奇风景,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此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明,作者所慨叹的不仅是是“俊鹘抟水禽”吧?关联陆游的志向愿望及前半生的履历,我们可以遐想到墨客此时何等期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期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健壮,动民气魄。

  D、江水清浊明显,“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水景色、胜景事迹的经过中,随时融合抒怀协议同意论,并将相关的外传轶事、

  古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短文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状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裕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维深度,同时亦为景色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犹如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精致,神话的气氛,史籍的积淀,诗文传说与名胜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5、比较阅读:本文与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均是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二者“创造形象”是怎样“诗文有别”的?

  【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那里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巨细二孤,耸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比较】

[]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间隔斗劲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述详细真实,给人具体传神的感触,能让人设身处地。

苏诗只简洁地写山色水阔、山势险峻、江水波涛汹涌,江阔山小。轻盈点染,凌空飘飏,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6、作业: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c

  A、有俊鹘抟水禽(tuá B、沙洲葭苇(jiā  C、潦(liá)缩 D、岸如赪(chēng 

  2、下列各项注解有误的一项(a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丽的事物,这里指英俊的女子。

  B、杰然特起:嵬巍宏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大无边。

  3、与其它三句分歧句式的一项(b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注解下列一词多义

  A、然(1)杰然特起(……的样子)

  (2)然峭拔俊美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

  (3)实不然也(这样)

  (4)碧峰巉然孤起 (……的样子)

  B 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波不及鸣也。(用)

  (2)复以小艇游庙中(用)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用)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并且)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由于)   

  C 之(1)信造化之尤物(的)

  (2)自数十里外望之(它)

  (3)徙倚久之而归(语音助词,无义)

  (4)何功之有哉?(无义)

  (5)之二虫又何知 (这)

  D、而(1)突兀而已(修饰连词)

  (2)徙倚久之而归(表顺接)

  (3)岸土赤而壁立(表并列)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却)

5)而母立于兹(你、你的)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表象

  (1)晚泊沙夹(晚:名作状)

  (2)岸土赤而壁立(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

   (3)掠江东南去(东南:向东南边,名作状)

  (4)上干云霄(上:向上,名作状)

  6、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山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行拟小姑之俊美,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污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7)南江则极清澄,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参考答案

 【翻译】

  (1)又有一块巨石,与狼烟矶不相连。嵬巍宏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葱翠的山峰高屹立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俊美,冬天,夏季,好天,雨天,姿态转变万千,确实是自然界景象最美好的地方。

  (3)刚到山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偏向飞去,特别壮观。

  (4)船过澎浪矶,纵然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固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俊美,但是小孤山的左右,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方圆倒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异景呀!

  (6)(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污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清澄,过一个晚上能力喝。

  (7)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准绳分别过一样,不相混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