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宗要义讲义
(2025-07-09 05:46:29)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闲翻闲书 |
闲翻闲书第63篇
四宗要义讲义
《四宗要义讲义》在序文中说,中国佛教至今在见地上存在着诸多过失、弊端。这是历史性的,而且很严重。
主要有那些表现呢?
分不清佛法与外道的界限,抓不住佛法的核心。
分不清佛法与世间法的界限,陷入我执或法执。
分不清佛家各派的异同之缘起,陷入高低的见诤,丢了佛家之根本。
在行为上,表现为集体的浑浑噩噩、自私自利,个人的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学无术,简单化、形式化,一句佛号,四时坐香。
在情意上,表现为讨便宜和不实际。结小团体,搞粉丝团,享受各种礼敬,混日子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尘世浸染了佛门,佛门沾染了世俗。
读了《四宗要义讲义》,深感尘世间,欲望的力量与享乐的快感是如此的强大与强盛,就连佛门也很难不受污染。毕竟,在尘世间,这些东西是人们奋斗的基本推动力,要彻底消除它们不仅不现实,而且没必要。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如何规制,通过合理有效的规则,让这种力量向着建设美好生活的方向去释放。
比如水,可能摧毁万物,也可以养育万物。消灭它,显然不行。堵它,危害只会更大。只有形成江海湖泊、沼泽沟渠等生态体系,才能使它变得利大而弊小。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让它完全没有弊端。
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一个片面认识。没有适宜的环境,水是会发怒的。它的暴脾气一上来,可是谁的面子也不给。它倒是不和你争,它直接毁灭你。
佛陀讲佛法,也分世俗谛与胜义谛。对众生讲的与对弟子们讲的义理是有区别的。
佛陀如此讲法,也有弊端。就是让后人混淆了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区别。所以,佛陀强调要破法执。一切法都不是真谛,只是方便开示的一种方法而已。
众生也与水差不多,只要给一个适宜的环境,其行为就自然改变。水的这种改变,跟听没听懂佛法没有关系。
人在采集狩猎时代,是没有不能随地吐痰这一说的。到了农业时代后期,才提倡不能随地吐痰,但随地吐痰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到了工业时代,环境整洁了,便基本没有人随地吐痰了。
佛陀的胜义谛对针对适宜的环境讲的。没有适宜的环境,学再多的佛法,也没有实际效果。
那为什么还要持戒修行呢?主要是为了众生提升感知世界的能力。感知世界的能力提高了,“看到”此处不是最好的风景,前面还有更好的地方,思想与行动自然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