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悖论
(2024-10-31 06:13:11)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闲翻闲书第42篇
利润悖论
《利润悖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使企业不断发展、日益繁荣,员工的薪酬待遇也会停滞不前,甚至每况愈下,怎么会这样呢?
市场竞争的问题在于,只有少数人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可以称霸市场,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大肆攫取市场利润,其中包括压低劳动者的报酬。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市场支配力也在不断上升。科技水平越高,意味着竞争的门槛越高,能够参与进来的人也就越少。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在能力或机会上的一个微小的差别,就可能带来收入上的天壤之别。
科技创新天然地创造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天然地制造市场寡头。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这需要看到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企业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相应地,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即便是那些平均水平以下的人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提高。比如,40年前,绝大多数人都面临温饱问题,但今天绝大多数人面临的都是心理与精神需求层面的问题。
虽然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但人们的感受却并不好。这是因为人们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偏差是从哪里来的?人通常是非理性的,也就是由感性主导的。人们之间差距的扩大,遮蔽了每个人实际生活水平的上升。有吃有喝了,心里却越来越不爽了。有调查显示,只有8%的人认为实际生活水平提高了。而记者中只有2%的人认为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说,专门为大众发声的人却最不了解实际情况。
实际生活水平提高了,可绝大多数人感觉生活水平下降了。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如此以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有可能进入这样一个方向,那就是解决人们的感受。
解决人们的感受,似乎是合理的。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感受是错误的。那么,舒缓这种感受的努力,最终带来的结果大概率就是生活品质的绝对下降。
工资水平没有提高,生活水平是如何提高的呢?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因生产效率的提高,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另一个是公共设施、公共福利的日益完善。
怎样才能让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利润共“进退”呢?目前并没有十分有效的办法,主要的办法就是反垄断,辅助的方法有制定最低工资线。将来是有希望较好地解决的。这个希望就在于人工智能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