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信仰而创作的人

(2024-07-18 05:05:24)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为信仰而创作的人

关于心理与心理学的故事之六十二

    21岁的贝克莱意识到,牛顿的科学知识严重威胁到上帝的可信度,动摇了人们生活的信仰,这可怎么得了!他想到,必须否定“物质存在”,才能维护上帝,以及自己与大家的信仰,为此他创作了《人类知识原理》。

   《人类知识原理》有些和《人类理解论》作对的意思。贝克莱宣称根本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真实世界,所有的存在都只是我们的想像,当然上帝除外。比如:树的存在是我们用眼睛看见了它,当我们去看别处的时候,树就不存在了。但是,上帝是永恒的存在者与感知者,我们看不见的时候,上帝是看得见的,所以即使我们看不见的物事,也不会停止存在。

    他这个似乎荒谬的观点,却让哲学家与心理学家们难以反驳。休谟这样评价贝克莱的观点:“不容许有任何答案,也不能使任何人信服。”

    洛克受到一些人的围攻,贝克莱则受到另外一些人的嘲笑。相同的是,围攻洛克的人与嘲笑贝克莱的人都有相当错误的部分。

    因为过去被认为合理的东西,不会永远合理;而今天被认作确定无疑的常识,明天可能是明显的谬误。

    一棵树,你看不看它,它都在那儿,这是常识。贝克莱说,你不看它,它就不在。这有违常识,所以遭到了人们的嘲笑。但是,到了20世纪,量子物理学家们发现了量子叠加态,更多的人知道了“薛定锷的猫”,这才发现原来贝克莱并非完全胡说八道。至于为什么如此,科学家们至今也没有弄明白。

   贝克莱在心理学上的见解是深刻而独到的。但是,很少人关注他在心理学上的建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海豚捕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