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大师
关于心理与心理学的故事之五十四
在古希腊,有人关注知识与真理来自哪里,也有人关注痛苦与快乐如何产生与转换。
伊壁鸠鲁学派认为,世上有两种激情,一种是快乐,一种是痛苦,它们会影响所有生物;并且快乐是神圣生命的起始和终结。
斯多葛学派则关注情绪控制,可以说是“心灵鸡汤”这个行当的祖师爷。创始人芝诺认为,在美好的生活中,个人感受的情绪少之又少,因而可以不受痛苦的折磨。
罗马时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名字叫爱比克泰德。他搞了一个痛苦与快乐的转换公式,就是把“我失去了”转化为“我还回去了”,由此把通常的痛苦转变为平静或愉悦。
我丢了钱,那是我帮助别人了。老婆跟别人好了,那是我还给别人了。今儿饿肚子了,那是得到救赎的机会了。我发了财,那是我在帮别人打理财富。
这些所谓“心灵鸡汤”似乎都是些哄人的把戏,没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心理学上来看,他们的确揭示了快乐和痛苦的内在运行机理。快乐与痛苦的根本并不外部,而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情绪受外在刺激的影响,但外在刺激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则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外在刺激,可能会引起完全相反的情绪变化。
比如,在世界杯半决赛上输了球,巴西人就不开心,摩洛哥人可能会庆祝自己首次进入世界杯四强。前者认为我应该做得更好,后者则觉得自己已经创造了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