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利文的人际情景

(2023-12-28 06:09:32)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沙利文的人际情景

关于心理和心理学的故事之三十九

    弗洛伊德认为人脑袋里有“三个合伙人”,荣格认为人脑袋里有一个叫作心灵的领导者,沙利文的想法又不一样。

    沙利文把人格视为人际情景模式。

    他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认为除去人与人之间所传达的内容,便无法了解个体的人格。每个人有多少社会关系,就有多少种人格。这意思是说,每个人脑袋里的“股东”都是随着人际关系的扩大,不断增加的。这些“股东”要干什么、怎么干,并不是集体研究,而是视人际情景而定。基本的人格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惯常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也就是同样的情景,有着比较一致的表现。

 

    沙利文认为,人在心理上有两种紧张:需要紧张和焦虑紧张。需要紧张源于生理需求,焦虑紧张来自人际关系需要。人们在试图消除紧张的实践中,对自己、他人、事物等形成了具有倾向性的意向,也就是人格化。沙利文把人格化分为四种:

    对自己的人格化。由好我、坏我与非我构成关于自己的意象。

    对他人的人格化。就是别人在自己心里的意象。符合自己需求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

    对事物的人格化。就是对自然、社会的意象。需要不同、心态不同,就会起变化。有时以为美,有时认为不美;有时认同,有时不认同。

    对观念的人格化。比如,上帝、神、偶像崇拜等。

    所有的人格化都不是客观的。这是人际冲突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人会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还是自己犯错误的原因之一。

    可以用一个很典型的故事来帮助我们领会沙利文的人际情景理论。

    春秋时期,齐桓公有个宠臣叫易牙。易牙很会做饭,齐桓公吃得很开心。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就是没吃过人肉,颇为遗憾!”易牙就把自己四岁的儿子杀了,给齐桓公做肉汤。

   齐桓公得知此事,非常感动,觉得易牙对自己太忠心了,很是值得信任。丞相管仲反而从这件事上发现易牙的人品太差,一个连儿子都能杀死的人,怎么值得信任呢?

    可齐桓公是从易牙那儿得到实惠的,他不相信管仲的判断,反而更加信任和重用易牙。后来,齐桓公病重,易牙串通竖刁等人拥立公子无亏,太子昭被迫逃往宋国。易牙不准任何人接近齐桓公,将其活活饿死。

    这个故事,值得每个人反复品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滴水穿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