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陀的自性论

(2024-04-02 05:30:16)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阅读分享第188篇

佛陀的自性论

 

在小视频上,看到一位老师讲中医。他说:一个人的心眼大小,是天生的,主要看胸腔。胸腔小,心眼大不了。

佛陀可不这么看。

佛陀讲众生的本质是自性,身体容貌、性格特点等只是形式;而且众生的自性是相同的,个个圆融俱足,没有优劣之分。自性没有你、我、他、它等的区别。

这个自性与天地宇宙是一体的,宇宙有什么,你的自性就有什么;宇宙在多大,你的自性就有多大;宇宙在哪儿,你的自性就在哪儿。

这个明显与我们感知的现实不相符。因为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众生是千差万别的。

但是,这些差别只是表象的差别,其原因是自性被遮蔽,并且遮蔽的程度不一样。

就像水的千姿百态,源于环境条件千差万别,而水的自性是完全一致的,也是不会变化的。

所以,但凡治水,都不是在水上做文章,而是在环境上下功夫。有效的治水,都不是治,而是给。给什么?给时空。给的合适,她就温柔;给的不足,她就暴虐。众生的自性与行为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可能有人会说,不对呀!佛陀传经,不正是在人身上做文章吗?那里是在环境上下功夫?

这恰恰是佛陀成为佛的原因。佛陀对环境有独特的认知。

众生的自性面对的环境究竟是什么?如果有一个真实的客观环境存在,那么众生面对的环境就是完全相同的。事实上,不论有没有一个真实的客观环境存在,众生感知、理解的环境完全不同,这个不同来自哪里?来自“眼、耳、鼻、舌、身、意”。比如,众生的视力不同,大脑加工视觉信息的逻辑不同,带来了对外部世界认识理解的不同。耳、鼻、舌、身等的运作原理皆是如此。

这就是说,我们的自性面对的所谓客观“环境”,其实是迷失的自己。那个“我执”才是自性面对的所谓“环境”。

佛陀并不是改造众生。佛陀是提醒众生,要注意清除“我执”形成的“环境污染”,还自性一个青山绿水。也就是说,佛陀讲的修行,主要就是“环境”治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尽情游戏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