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世界的极简法则
(2023-11-28 05:50:32)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观影分享第20篇
混沌世界的极简法则
据纪录片《神秘的混沌理论》介绍,人类曾经一度非常乐观,坚信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就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精准地谋划未来。
这主要是牛顿的功劳。他的理论创世之后,人们普遍相信世界是一个“机械式”的存在,只要找到了数学公式,掌握了一定量的信息,再不断提高计算能力,便一切皆可计算。虽然爱因斯坦修正了牛顿理论,可是在实践中,还是时常发现计算的结果并不准确,甚至出现很大的差异,但人们给出的解释是:外部因素的干扰。
有三个人发现了与牛顿、爱因斯坦的世界不一样的法则或现象。
英国的科学家图灵在二战结束,便致力于破解大自然的终极密码,特别是人类心智的密码。他开创性地用数学公式来解释生命的秘密,解释了复杂系统背后遵守简单的数学法则,成为形态理论的奠基人。由此奠定了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苏联的化学家贝洛索夫,致力于研究人体是如何摄取糖的。他在实验中,发现试液可以在有色与无色间来回转换。他觉得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就把论文交到科学杂志,却得到了一个令人绝望的回复。杂志社告诉他,他的发现是不科学,论文是不可能被发表的。
美国的气象专家洛伦兹,致力于精确预测天气变化,也想用数学公式来解决,但研究导致了另外的发现,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蝴蝶效应”。
他们的研究结果,都遭遇了相同的命运,就是不被科学界所认可。原因就是违背了牛顿、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
但是,科学家们后来不得不在实践面前低头,承认了混沌现象的存在。“混沌”的特定含义是:在被数学精准预测的系统里,出现了无法预测的现象。科学家们不得不重视以上三位科学家的研究与发现,并认识到宇宙中的复杂现象是受简单法则所驱使的,生物是一种生成系统,能够自组织。因此,一个细胞就可以自生成、自组织成各种生命体。今天的人工智能就是按照这一理路发展而来。
不被主流接受的东西,才可能代表未来。这也是一个极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