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读《解密深经》

(2023-12-11 05:21:18)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闲翻闲书第18篇

初读《解密深经》


头一回接触《解密深经》,确实又密又深,五分之一左右的句子读不懂,只好抱着不能老是读“舒适区”的信念读下去,虽然读下来了,但并没有得到延迟满足一类的收获。非要找一些所得的话,就是对几个名词有了新的理解。

比如尘世的“尘”字。经常听到“滚滚红尘”,却并没有对这个“尘”深究过。佛陀说的这个“尘”有好几层,很厚的。人们感知到的外部环境是“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由境起念是“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因此激发的思维活动是“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由此采取的行动与产生的结果都是“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绩、功绩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形成了经验、知识是“尘”,乃至我们的认识论与世界观等均是“尘”。总之,我们由“六根”而感知、认识、理解的整个世界与知识理论体系都是“尘”。是“尘”有何问题?像灰尘一样,无有自性,随风而逝,变化无常,因此是虚假、虚幻的。我们活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而不自知。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净土。净土在哪里?去掉那些“尘”,净土自然呈现。由此可知,佛陀并非让众生出世,而是启发老少爷们们,咱感知、理解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咱都生活在虚幻当中,所谓的人生就是一场大梦;此处虽是有情世界,彼处还有更好的地方。

怎样去尘、怎样到达更好的地方?其中有一种方法叫“四禅定”,也称“四空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我觉得,虽然讲的是“定”,其实就是认知的“走出去”,就是在时空上“破圈”。

佛、菩萨如何引度众生呢?佛陀讲到“四无量”,即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无量不只是多,重要的是不去计量、不去比较、不去算计。

《解深密经》主要由三部构成,即:境、行、果。也就是认识的境状,采取的行动,得到的结果。阐释得深,解析得透,所以称“解深”;全面剖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称“密”。因为既深又密,所以不太好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至难则至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