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解密深经》
(2023-12-11 05:21:18)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闲翻闲书第18篇
初读《解密深经》
头一回接触《解密深经》,确实又密又深,五分之一左右的句子读不懂,只好抱着不能老是读“舒适区”的信念读下去,虽然读下来了,但并没有得到延迟满足一类的收获。非要找一些所得的话,就是对几个名词有了新的理解。
比如尘世的“尘”字。经常听到“滚滚红尘”,却并没有对这个“尘”深究过。佛陀说的这个“尘”有好几层,很厚的。人们感知到的外部环境是“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由境起念是“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因此激发的思维活动是“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由此采取的行动与产生的结果都是“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绩、功绩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形成了经验、知识是“尘”,乃至我们的认识论与世界观等均是“尘”。总之,我们由“六根”而感知、认识、理解的整个世界与知识理论体系都是“尘”。是“尘”有何问题?像灰尘一样,无有自性,随风而逝,变化无常,因此是虚假、虚幻的。我们活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而不自知。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净土。净土在哪里?去掉那些“尘”,净土自然呈现。由此可知,佛陀并非让众生出世,而是启发老少爷们们,咱感知、理解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咱都生活在虚幻当中,所谓的人生就是一场大梦;此处虽是有情世界,彼处还有更好的地方。
怎样去尘、怎样到达更好的地方?其中有一种方法叫“四禅定”,也称“四空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我觉得,虽然讲的是“定”,其实就是认知的“走出去”,就是在时空上“破圈”。
佛、菩萨如何引度众生呢?佛陀讲到“四无量”,即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无量不只是多,重要的是不去计量、不去比较、不去算计。
《解深密经》主要由三部构成,即:境、行、果。也就是认识的境状,采取的行动,得到的结果。阐释得深,解析得透,所以称“解深”;全面剖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称“密”。因为既深又密,所以不太好读。